孙 波,姚绩伟,王书彦
(1.大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2.广西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3.廊坊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和精神力量之魂[1]。自2014年5月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义。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2],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3],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灵魂,同时也是本研究强大的政治支撑。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大家庭的一部分,在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北方游牧民族是指过着“随水草迁徙”“居无定所”的诸多阿尔泰语系骑马民族,具备“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4],主要包括中国北方、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古今少数民族[5],曾活跃在中国北方蒙古草原及东北森林边缘地带。在我国史籍中,常以“长城以北,引弓之国”[6]“儿童能走马,妇女亦腰弓”[7]“逐猎往来,居无常处”[8]等描述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新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但特色突出的民族传统体育却历久弥新。笔者在学术期刊网上检索主题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传统体育”,结果表明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关系多集中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撑和赋能、要素和动力、实践逻辑、学校体育具身化路径、苗疆传统体育的三重路径[9-13]等方面,而对于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时代价值研究较少,其现实困境及时代进路方面鲜有研究。基于此,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分析阐释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价值定位,发现和解决存在的现实困境问题,提出新时代发展的科学路径,助力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践行全新的时代使命。
依据斯大林[4]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定义,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包括蒙古族、鄂温克族、锡伯族、达斡尔族、柯尔克孜族、鄂伦春族、哈萨克族等阿尔泰语系马背民族。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突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核,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新时代游牧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然走向。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曾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的北方游牧民族为了抵御外敌而使用的弓马、骑射等技艺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致使游牧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定位模糊。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对具有突出民族地域特色的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价值进行定位意义重大,本文从文化价值、休闲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阐述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价值定位,努力开拓北方游牧民族团结奋进的新思路与新征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写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14],充分表明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由中华各民族创造并经过长期传承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展现民族特色、体现时代价值的身体运动文化[15],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中国思维、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与中国智慧。
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北方游牧民族群众性格豪放、朴实热情、强健彪悍、精骑善射,北方草原气候干燥,面积广阔无垠,孕育了摔跤、赛马、射箭、打不撸等精彩的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随着社会进步发展,在民族文化与社会需求的碰撞交融下,游牧民族摔跤、赛马、射箭等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发生适应性文化变迁(图1),嬗变为马上摔跤、马球、挥杆套马、叼羊、飞马拾银、跑马射元宝等丰富多样的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在新时代展现出多元的文化价值。文化的多样化与多元性价值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根植于游牧民族血脉中共同的文脉传承既促进了民族间团结,又增强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高度认同,从而增进了民族团结认同,构筑了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共同体。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脉在不断赓续的发展过程中,共同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1 文化变迁的基本模式Figure 1 Basic mode of cultural change
我国著名休闲学家于光远曾说:“玩是人生的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问,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16]游牧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经久不衰、流传至今,表明其是有文化内涵、有技术含量的“玩”的艺术,其功能已由冷兵器时代的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演变为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健身、养生、娱乐等休闲体育活动。首先,多元化的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健身娱乐休闲价值。田野调查发现,蒙古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锡伯族、哈萨克族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丰富,表演、娱乐、竞技项目相互交融,在竞技、表演、娱乐方面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赛马、布鲁、射箭、摔跤等休闲运动项目已经成为游牧民族运动盛会、节日庆典、民风民俗活动中彰显游牧民族风情的亮点(图2)。其次,北方游牧民族性格粗犷豪放,热衷于享受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带来的休闲娱乐。新时代,虽然北方游牧民族已不再居无定所、完全以游牧为生,但是其根植于血脉之中的自由、粗犷、豪放的性格依然坚守未变,牧民工作生活闲暇之余依然热爱民族特色传统体育活动,以增进身心健康,如蒙古族赛马、达斡尔族曲棍球等。最后,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域草原广袤、河湖纵横,拥有绿色天然的健体养心环境。北方游牧民族多以村落聚居,凭借原生态资源禀赋的地域特色,以“体育+休闲+养生+旅游”的形式,建立了蒙古族、达斡尔族、锡伯族等民族特色体育小镇、运动休闲基地和草原风情游活动场所,充分展现了游牧民族传统体育休闲娱乐表演的独特魅力,全面提升了民众的身心健康水平。
图2 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元休闲价值Figure 2 Diversified leisure value of traditional sports of northern nomads
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17],提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为青少年培养和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提供了政策性方向指引;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18],提出“推广武术、摔跤、棋类、射艺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为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协同育人提供了连续性的政策支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人,深入开展体教融合能够使民族传统体育与教育教学协同育人有效融合,从而提升民族综合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与现代、民族文化与体育精神融合育人的经典范例,蕴含着特色鲜明的体教融合育人价值。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植入校园能够丰富、繁荣校园体育文化内容,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筑牢校园文化共同体,彰显体教融合的教育价值。如摔跤、骑马射箭、飞马拾银、打不撸、板鞋竞速、押加等传统体育项目不仅能培养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平衡等身体素质,而且能够培养勇于拼搏、攻坚克难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品质不断提升民族综合素养,不断激励民族振兴发展,必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之基。
«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由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于2018年1月10日联合印发,提出“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纳入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19]。«意见»为新时代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明确的经济价值定位,为推动民族体育产业化发展、助力民族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北方游牧民族多以村落形式聚居,民族乡村经济水平亟待提升。如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如何助推游牧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建立“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助力乡村经济发展。运用北方游牧民族独特的地域特点和多元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文化推进游牧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如新疆将锡伯族的赛马、射箭,柯尔克孜族的追姑娘、马上角力等传统的体育项目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众多体育爱好者慕名而来,创造了巨大经济价值,实现了乡村经济振兴发展。其次,举办游牧民族传统体育大型赛事促进消费,助推乡村经济发展。如2020年兴安盟那达慕大会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的乌兰毛都草原举行,展示了赛马、搏克、射箭等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增设了乌兰毛都草原争霸赛等项目[20],宣传打造了游牧民族那达慕大会品牌赛事和赛马、搏克、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品牌,助推了民族乡村经济提升。最后,打造北方游牧民族运动休闲特色传统体育小镇,拉动乡村经济发展。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小镇依托人文资源发展民族民俗体育文化”。北方游牧民族村寨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具备建立北方游牧民族运动休闲特色传统体育小镇的条件,打造集体育、休闲、文化、康养、旅游为一体的游牧民族运动休闲特色传统体育小镇必然会有力拉动乡村经济发展。
面对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信息与数字化风暴全球化冲击,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时代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面临项目传承、宣传推介、文化传播、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现代体育冲击等多重困境,本研究择其主要困境予以梳理阐释,以便进一步提出新时代科学发展进路。
吴宣廷等[20]56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定位模糊化,主要表现为健康促进、铸魂育人价值定位不清晰、实践不完善,人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健身价值认知与实践式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的表现形式,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核,其蕴涵的价值认知还需不断提升。据历史记载,北方游牧民族骑马射箭、骁勇善战,弓箭、马匹的运用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闲时通过赛马、射箭、摔跤来强健体魄,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仍是为了继续战斗。新时代国内学者多将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定位于强身健体、文化传承等,对其价值阐释较为笼统、宽泛;对于“北善骑射,南善舟舞”地域特色突出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表现定位不全不深,而针对民族地域特色突出的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阐释不够全面,尤其对其休闲价值、育人价值、经济价值的研究阐述较少,限制了其多元价值功能的彰显。
绝大多数游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均以草原、森林为环境载体,以弓箭与马匹为主要器械,诸如赛马、骑射、叼羊、套马、追姑娘、马上角力、跑马拾哈达等极具“弓马文化”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均彰显出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帮助下,游牧民族的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其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得到改变。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游牧民族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出行有汽车,居住有楼房,经济发展使得“游牧”不再是游牧民族唯一的生产生活方式,马背文化呈现出逐渐弱化的态势。同时,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全面普及与快速发展,致使现代体育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影响。更为多元、极具感官刺激的现代体育对游牧民族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对游牧民族广大青少年的吸引更为明显,造成游牧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生存土壤严重流失。由此可见,从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转变,由骑马到乘车出行方式的改变,由单一到多元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以及现代体育的巨大冲击,造成了原本植根于游牧民族生活之中的以弓马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逐渐萎缩,制约了游牧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
长期以来,游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源于生产生活,流行于民族民间,是一种隐形的民族内确定传承人的传承方式。由于传播范围狭小、社会认知程度较低,这种隐于民间的传承方式局限于传承人衔接阻断或被传承者断层而出现传承受阻的现象。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现代体育得以在同一场域中实现共生发展。相较于侧重修身养性的传统体育,西方现代体育以其激烈性、视觉刺激性等特征在现代社会中受到大众的欢迎[21],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广大青少年对以西方体育为主导的现代体育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而对本土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参与则缺乏积极性与自主性,民族传统体育没有成为学生锻炼的主要内容,据调查疫情防控期间多达82.98%的大学生达不到每天锻炼1 小时的标准[22]。另外,调查还发现游牧民族聚集地区的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弱化状态。一方面,受教学条件制约以及游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特点的影响,使得一些项目如弓马等无法在学校开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造成了学校在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时因师资不足而困难重重,绝大多数的青少年学生无法接触与体验本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与魅力,致使学校体育这一最为有效的传承阵地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开发较为滞后,主要表现为政府宏观布局不足、民族体育产业数量不多、产业融合发展不够,致使游牧民族体育产业消费市场动力缩减,游牧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受现实阻碍。首先,政府宏观布局不足。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多集中于民族聚居区,如达斡尔族自治旗、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鄂温克族自治旗等地区,传统体育产业开发受到地域局限。政府应宏观调控产业布局,加强城乡民族体育产业融合,增加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体育消费。其次,民族体育产业数量不多。游牧民族地区比较偏僻,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建设开发。目前北方游牧聚居区传统体育产业数量较少、产业发展受限[23],如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自治县(旗)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非常匮乏。最后,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北方游牧聚居区传统体育产业经营的内容不够丰富,多为赛马、摔跤、射箭等,应开展多样化项目融合、将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融合,促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协同共生是指一个共生单元通过实现边界内组织成长、跨边界组织成长,以及系统自进化等手段来不断寻求协同增效,进而达到整体价值最优的动态过程[24]。在本研究中,协同是指游牧民族本族间、北方各游牧民族间、北方各省间游牧民族同步协作完成目标的过程。共生是各游牧民族资源共建、共享与共同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的是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因此务必要建立起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生存与发展的关系[2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民族协同共生发展的过程,构建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态圈”是彰显游牧民族传统体育多元价值的重要途径。“生态圈”简单的释义为适合生命存在的范围或区域,本研究的“生态圈”是指既适合北方地区游牧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传承与发展又能够确保民族传统体育原汁原味的一个虚拟化的布局,其构建的基础条件包括人文理念、环境要素以及相应的保护机制[26]。北方地区游牧民族传统体育“生态圈”的建设是以促进各游牧民族自身的传统体育的振兴发展为基础,在“生态圈”的维系与保障下实现相互间的协同与互鉴[27]。从北方各游牧民族生存环境及发展历史来看,同根同源的生存理念与文化传承为多元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基础。首先,从生存环境上看,黑土地的白山黑水、广袤的草原与森林为各游牧民族提供了生存与繁衍、健身与休闲的自然环境;其次,从生产方式上看,游牧、狩猎、弓马是各游牧民族普遍采用的最主要的生产手段,也是游牧体育文化价值彰显的主要渠道;最后,从语言上看,各游牧民族的母语均属于阿尔泰语系,共同的母语成为维系各民族协同共生的重要载体,也成为游牧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由此可见,打造北方地区游牧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态圈”,既能够确保各游牧民族传统体育的协同共生发展,促进相互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又是实现游牧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多元发展的必要进路。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我国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法定手段,强化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获得政府、社会和民众更为广泛的关注与支持[28]。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宝贵遗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着游牧民族深厚、独有的文化底蕴,要通过游牧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来保护传统体育文化生存土壤,实现游牧民族文脉的赓续与振兴。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数量繁多,但通过查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现在五批次的1 557 项非遗项目中,与游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关的仅有8 项(表1),且均在内蒙古自治区。这表明虽然游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但游牧民族传统体育非遗数量稀少且珍贵,加强申遗工作是保护与传承游牧民族传统体育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游牧民族珍贵体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进路。首先,面对生活方式的转变,游牧民族群众仍要延续担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使命,精心保护游牧民族珍贵遗产,尤其是对濒临失传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与整理,并通过“申遗”手段来保护文化生存土壤;其次,建立健全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数字化档案,分类归纳,统一管理,为“申遗”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提供信息保障,减少体育项目的流失;最后,“申遗”成功的项目要进行常态化的监督管理,尤其是加强与传承人的信息沟通,实现传统体育“申遗”项目的持续传承、保护与宣传。
表1 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申遗项目汇总Table 1 Summary of the northern nomadic traditional sports heritages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和复兴的重要内容[29],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是实现其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手段。从协同共生论的视角看,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校园推介与发展兼具内部共生与外部共生的基本属性。以校园共同体为平台践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育人实践,是实现系统自进化、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衔接的重要保障。积极推进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策略的实施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青少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与弘扬者,推进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使之成为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必要性与迫切性。首先,要加强游牧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文化在各级学校的宣传与推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其植入学校体育教学体系之中,使游牧民族传统文化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生根发芽,如布鲁、射箭(无镞箭)、摔跤等项目已经在内蒙古地区的各级学校推广;其次,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游牧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北方地区各高校要开设游牧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为本地区游牧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校园、铸魂育人提供支持与保障;再次,组建游牧民族传统体育特长班,吸纳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兴趣浓厚的学生,从理论知识、文化内涵以及专项技能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培养,为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实现传统体育项目的薪火相传;从次,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游牧民族传统体育的赛会,实现校际、班级间的传统体育运动技能的交往交流交融;最后,建立健全游牧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保障机制,从政策扶持到资源供给,再到全面推广,实现层层保护,铸牢校园文化共同体平台,为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的传承衔接与振兴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明确靶点,有的放矢地选择科学、合理、可行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明确靶点是协同共生的前提与基础,协同增效是协同共生的核心目标,明确靶点有利于实现精准性的协同增效,协同增效是实现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有效开发、激活消费市场动力的重要手段,能够实现游牧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整体效益最优。首先,政府与产业协同,促进产业增效。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产业要发挥主体作用,互动交流,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30]、协同共进,推进北方游牧民族城乡传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提升产业消费动力。其次,产业与市场协同,形成增效发展。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还没有形成体量,数量较少,深入分析市场影响因素,规避市场制约产业发展因素,使产业特色与市场优势因素有效结合,能够激发产业动力增效发展。最后,产业与产业协同,融合增效发展。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经营的内容多为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项目,为激发产业市场消费动力,既要使游牧民族体育产业间协同发展,资源与优势互补,又要探索游牧民族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农业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跨产业多样化项目融合,使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协同增效发展。如北京2022年冬奥会成功举办以来冰雪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可将冰雪体育产业与北方游牧民族传统冰雪赛马、冰雪摔跤等融合发展,开发北方游牧民族冰雪体育产业,化解产业开发滞后、消费市场动力不足的困境。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突显民族特色、地域文化、传统体育特质的北方游牧民族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独特意蕴和显著价值。本研究明确了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定位是传承体育文脉,增进民族团结认同的文化价值;致力健体养心,提升民众健康水平的休闲价值;深化体教融合,提升民族综合素养的教育价值;推动产业兴旺,助力民族乡村振兴的经济价值。研究开展了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理析,分析了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进路,以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