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芬
(华侨大学附属中学,福建 泉州 362021)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思政教育,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初中阶段的思政课,是一门致力于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养成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相统一”教学要求,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其中“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强调思政课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在实践中去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和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体悟家国情怀。近年来,思政课建设整体上进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中小学思政课改革不断推进,并因此引起思政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重大改变。2022 年11 月8 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应遵循“坚持问题导向……丰富教学资源,强化实践育人”的原则,实现“课堂活力充分激发,优质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实践教学深入开展”的目标。[1]可见,深挖地方特色育人资源,开展校外实践活动,落实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育人是当前推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
思政课实践教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教育“知行合一”的理念,有着坚实的理论支撑。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高校取得了较多成果,实践教学的模式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但在现阶段,迫于中高考的压力,加上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实践、重成绩轻能力的思想观念对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中学特别是初中阶段仍然是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主要表现为学校不够重视,缺乏经费支持和安全保障,实践教学课时不足,实践资源相对缺乏,形式较为单一等问题。[2]许多学校并没有将实践教学纳入常态的教学计划,思政课实践教学大部分局限于课堂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等校内实践形式,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是偶尔开展,带有很大的随意性,难以发挥初中思政课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育人作用。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现阶段初中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需要学校、教师、社会协同解决。笔者通过挖掘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结合综合实践课、劳动课和学校的德育活动,探索切实可行的校外社会实践育人模式,以丰富教学资源,弥补实践课时的不足,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育人作用。
社会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校内资源的补充和延伸。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教育资源,可以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拓展学生的视野,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以福建泉州为例,它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侨乡,更是第一座东亚文化之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港口城市的杰出典范、世遗古城,既拥有多元包容的文化生态,也有繁荣富足的经济实力……这些泉州独有的地方特色文化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实践活动资源,延展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场域。笔者针对初中思政课的不同模块和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民主法治教育”等为主题,以地方特色教育资源为载体,采取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实地调研、游览、专题访谈等活动形式,按“查阅资料—实地参观—交流探究—成果展示—拓展提升”五个步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初中思政课实践育人新模式,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实现两个课堂的交融互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市博物院考察时曾说过,“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场所,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是传承文明的殿堂,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特别是青少年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泉州历史悠久,博物馆类型多样,资源丰富。泉州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等场馆,既承载着泉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厚度,又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初中思政课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质载体。依托博物馆教育资源,笔者结合初中思政课教学内容,以参观访问为主要形式,开展“走进博物馆”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与展品的对话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感受文化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的热情,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将博物馆资源与学生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并在其中渗透思政教育元素,馆校联手,馆教结合,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3]
以“走进闽台缘博物馆”活动为例:闽台缘博物馆是反映闽台两地历史文化关系的专题博物馆。馆内收藏了两地历史考古发现及交流交往的珍贵实物、图片、视频和文献资料,丰富多彩,多维生动地展现了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神圣且不可分割的领土及“闽台文化一家亲”的历史事实。馆内的场景布置充分利用当代数字化技术,实现传统展厅展示与现代智能化虚拟化展示的交叉互补,展厅内容集政治性与科学性、艺术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展馆的沉浸式体验也容易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走进闽台缘博物馆”活动以闽台缘博物馆为实践平台,通过“参观”实践学习形式,激发学生对两岸文化的认同和情感,树立两岸同根同源的正确理念。活动具体流程如下:
1.活动准备阶段:向学生介绍活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方法讲解;布置学生查阅闽台缘博物馆的相关资料,了解博物馆的建筑布局、场馆特色、馆藏文物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储备;预留思考题或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发探究兴趣。
2.活动实施阶段:联系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分小组实地参观博物馆,让学生在还原历史的真实场景中去聆听、观察、体验、参与,探究预留或自己发现的问题,身临其境地了解闽台之间同根同文同种的渊源,系统认识台湾问题,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念。
3.活动总结阶段:参观结束后,回到学校组织学生交流活动心得,以手抄报、心得体会等形式来展现实践成果。或举行闽台关系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活动,评选优秀成果并予以表彰,强化实践效果。
4.活动拓展:选择实践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为下一次活动充当讲解员或到博物馆当志愿者,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
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一定的社区中,社区是他们最熟悉的地方,也是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社区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社区的设施、社区的管理、社区的活动、社区的文化乃至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家长都可以成为教育资源。社区教育资源最接近学生的生活,最具亲和力,易于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与其他资源相比,社区资源具有便利性、安全性、低成本等优势。学校、教师应积极争取社区、家庭力量的支持,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真实鲜活的生活场景中体验感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社区中开展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用所学课程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另一方面用社会生活实际深化对思政课原理和观点的理解,建立起课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进而提升认知的水平,学以致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因地制宜,搭建学生身边的思政课堂,丰富课程内容,帮助学生积极融入生活,增进学生对社情民情的了解,使思政教学充满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4]
例如,结合初中思政课中基层民主制度的教学内容,笔者以“走进居(村)委会”为主题,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访谈居(村)委会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村)民,了解基层民主制度在我国的生动实践,深度认识基层民主制度对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作用。首先,通过走访居(村)委会工作人员,了解居(村)委会的产生、组织形式、日常工作、居(村)民自治的落实情况等。其次,走访社区居(村)民,了解参与民主生活的情况、民主权利的实现程度、对居(村)委会工作的评价等。通过访谈,帮助学生获取基层民主的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从真实的过程中理解思政课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从而加深对基层民主制度的认识,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体验民主的价值,树立制度自信,增强政治认同。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结合案例渗透民主法治教育,帮助学生从法律层面进一步学习基层民主制度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民主与法治的内在逻辑关系。最后,指导学生按调研主题整理访谈内容,撰写调查报告,针对社区建设向居(村)委会建言献策,积极参与民主生活,行使民主权利。通过调研活动,学生完成了“理论学习—实践探究—理论再学习—学以致用”的完整学习过程,不断优化学习方式,自主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再如,可以以学生的家庭为调查对象,以“衣食住行”为调查内容,从家庭十年来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改善,感受身边的变化,以小见大,了解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成就,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道路自信,进而落实初中思政课的国情教育。
泉州是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是曾经的东方第一大港,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包括世界级非遗名录5 项、国家级非遗名录36 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4 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2021 年7 月,在第44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向世界传递着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精神气质。分布于以今天泉州城区为核心的泉州湾地区的22 个遗产点,成为人们旅游探访的热门打卡点,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潮。以此为契机,笔者组织学生以“探访世遗泉州传承优秀文化”为主题开展研学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宋元泉州在世界海洋商贸的地位和泉州申遗的过程;组织学生实地游览申遗代表性古迹遗址,见证泉州曾经的辉煌;体验保护、传承、利用文化遗产的过程,探究古老中国文化为世界海洋文明作出的突出贡献,更深刻地理解泉州的世遗价值内涵;进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
以“探访洛阳古桥传承优秀文化”活动为例:泉州洛阳桥(万安桥)始建于宋代,是中国首座跨海桥梁,充分展现了古代造桥技艺的高超水平。洛阳桥的兴建加强了泉州与闽北和内陆的陆运联系,开启了宋元泉州3 个世纪的造桥运动,推动了国家口岸水陆转运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是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洛阳桥周边的石塔、石将军、蔡襄雕像、万安桥碑刻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洛阳桥为研学的对象,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可以从多角度发掘它的教育价值,是了解泉州历史、学习传统文化、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绝佳平台。学生通过游览洛阳桥,了解洛阳桥的修建过程及其在我国桥梁建造史、古代海洋运输史上的价值,感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探究洛阳桥先进的建桥技术,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新能力;欣赏洛阳桥上的石雕、碑刻、佛塔等艺术品,体会古泉州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感受我国传统文化中书法、雕刻等艺术作品的魅力;参观蔡襄祠,了解蔡襄在洛阳桥修建中的贡献,传承自强不息、敬业乐群的传统美德。在游览结束之后,引导学生针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进行思考,提出可行性建议,积极参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增强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