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视角构建中医临床实践“五育并举”培养模式

2023-04-15 17:16:17张志国杨晓琨王意喆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5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中医药育人

张志国,杨晓琨,王意喆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应逐步加强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不断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进而转化为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层认同与内在自信。基于中医药院校直属教学医院中医临床实践育人导向,以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为引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人才为目标,探索构建中医临床实践“以德立行、以‘智’启智、以体强身、以美化人、以劳塑志”的“五育并举”培养模式[1-2],即在实践教学环节坚持以“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指引,聚焦“心存乎仁,行止于善”的院训,将“五育并举”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育人元素,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厚植“仁”“善”情怀,培养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五育并举”育人长效机制[3-4]。

1 培养理念

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贯穿于中医临床实践教育教学全过程,更新培养理念、完善顶层设计,解决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模糊,学生综合评价和激励体系与育人目标结合不够紧密,学生自律能力不足和中医药文化底色不突出,学生价值观塑造缺乏有效途径等问题,探索思政教育融入中医临床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形成了“以德立行、以‘智’启智、以体强身、以美化人、以劳塑志”的中医临床实践“五育并举”培养模式。

1.1 以德立行

在教学活动中把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特别是与职业道德、服务意识、主动学习、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相结合,开展基于案例的情景化训练。难点在于确定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优化训练方法与选择源于基层实践的医德案例等。

1.2 以“智”启智

通过“智慧教育”的信息技术手段,建设能够串联临床实践的日常成绩、日常作业、临床表现与能力、阶段考核成绩的信息化评价系统,对标对表、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临床综合表现,促进评优竞进的学习氛围形成,进而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达到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的效果。

1.3 以体强身

通过在学生趣味运动会、线上运动会等体育活动中融入中医元素,如八段锦、五禽戏等导引术,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5],同时引导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自主锻炼、自我管理、自我要求的自律精神。

1.4 以美化人

通过开展冬奥绘画、中草药绘画、歌手大赛、毕业文创产品制作、毕业视频征集等学生文化活动,形成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符合的审美观、价值观,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观念在学生心中扎根,有利于学生以美好的形象与精神状态开展诊疗实践,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质量。

1.5 以劳塑志

以人本关怀、家国情怀、沟通交流为主线,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了解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理论主动联系实际的实践观、深入群众的服务观和诚实劳动的价值观等,增强职业使命感。

2 顶层设计

2.1 制度建设

为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问题意识,医院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在党委书记指导下,医院教学处与党办联合联动,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建立有专业化兼职辅导员队伍,结合工作职责分层次推进,统筹、部署、指导各项工作开展,制定《医院教师学生座谈会制度》《医院与学校沟通制度》《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保证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规范化、长期化、针对性和有效性[6]。

2.2 保障机制

打通与学工部、研究生院、教务处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渠道。定期开展沟通例会、教务处例会、学工部与研究生院学生工作例会;每月开展情况相互通报,以电子版与纸质结合的形式,将教学运行的新情况、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以及学生思想新动态等相互告知,力求达到医院和大学联动,培养工作与学生工作联动,专业课程与思政工作联动,思想动态与专题沟通联动的效果。

推动学生支部、学生组织与临床科室支部的党建联动工作。秉承“注重实践、服务同学”的宗旨,将学生支部、学生会、研究生会作为学生管理的桥梁和纽带,发挥临床科室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党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群体中关键少数与意见领袖的正向引导作用,提升学生群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作用[7]。

3 实践路径

3.1 构建多维度全员参与的育人工作格局

从院领导、导师到带教老师,营造全员参与教学、思政工作的气氛,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紧抓思想引领,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爱中医药事业情怀,不断提升思政素质,发挥“上行下效”的引领作用,让高尚情怀与优秀品格“左右逢源”,做好上层制度与落地措施的“前后呼应”。

3.1.1 开设系列讲堂 重点结合学生核心问题,如抗压抗挫折能力、学生群体特征、疫情期间意识形态等,围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党史校史、“三观”、法律道德、中医药传统文化等主题展开讲座,帮助学生在改革创新和民族复兴的时代坐标中思考人生定位、确立人生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仁善理念。

3.1.2 加强建设管理 要求各临床科室每月完成一次思政教育内容的小讲课,500 余次授课内容包括纯思政理论或课程思政,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包括“四史”、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等,激励学生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8]。

3.1.3 丰富育人资源 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包括学科专科沿革与优势特色、先进典型事迹、医德医风等,激励学生崇德向善、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品质与见贤思齐的主观能动性。

3.2 开展多层次全覆盖的育人主题活动

3.2.1 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激励与引导 ①开展项目化、标准化的学生活动工作模式,以学生会牵头开展定位“少而精、小而美”面向多层次的精英式学生活动,如“名医面对面”“技能工作坊”“名师面对面”等,采用“定时报名、定量参与”的推广模式,避免以往大规模、大场地、凑人数的低效重复问题,并且实行学生参与组织活动与实践学分的奖评挂钩,充分调动同学们组织参与活动的积极性;②不断完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智慧门诊”“义诊”“疫情期间支援门诊流调”等志愿服务活动,将服务百姓需求作为中医专业和技能的学习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针对性的研讨、探究、实践专业基础、中医经典与临床知识,激发热爱专业及努力学习专业的兴趣,进而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服务百姓相结合,感受为民服务的获得感。

3.2.2 精心策划并组织多项大型主题活动 ①发起致力于学习研讨中医经典的“传薪社”,组织背诵中医经典条文,同时通过微信小程序“小打卡”每日记录经典原文学习情况,对坚持打卡的学生予以实践学分奖励,且学分与持续打卡时间相关呈指数增长,对于学分较高的学生,有资格参加线下“名医面对面活动”,环环相扣,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文化的主动性和持久性;②紧跟形势发展、社会热点和学生需求,开展“大咖有话说”“针灸技能大赛”“门诊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不断丰富和扩大学生学习与实践活动矩阵。

3.3 形成可广泛推广的育人特色

3.3.1 拓展榜样学习的外沿支撑 加强主旋律与典型榜样的宣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激励与引导,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转载发布《疫情下中国24小时》《火线天使》《携手同舟,共同战“疫”》等视频文章6 篇,树立榜样先锋引领作用。引导学生践行张伯礼校长“贤以弘德、术以辅仁”的座右铭[9-10],将“心存乎人,行止于善”的院训转化为专业学习与临床服务的实际行动;拓展服务实践机会,增强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体悟,培育崇尚劳动的精神,塑造尊重劳动的品格。

3.3.2 丰富教学管理的服务渠道 充分利用教师业务培训的各项工作平台,如科室交流论坛、科室月学习、市级住培师资培训班、中医科主任培训班等,积极加入学生思政工作的经验与方法,专业思政与业务水平同步提高。同时,深入推进教学政策宣讲服务,特别是结合临床科室考评的诊断性结果,以教师为出发点,提供精准教学工作帮扶拉动后进科室。

3.3.3 协调线上线下的组织机制 做好线上活动与以线下活动的节奏衔接,提高活动质量、育人效果与学生满意度。如针灸技能大赛,培训教师首先将相关知识点与技术点线上发送,然后再开展线下专项培训与现场竞赛;医院中医经典学习“传薪社”社团,通过微信小程序“小打卡”每日记录经典原文学习情况,对坚持打卡的学生予以实践学分奖励;开展线上歌手大赛活动,为保证学生广泛参与观看,充分考虑多数学生时间安排,与学生返乡高峰时间错开,提高了选手线下参与及观众线上观看的积极性。

4 成效经验

根据每次主题教育活动的学生参与情况以及与师生交流、调研,发现医院推出的主题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如医院推出的“技能工作坊”和“大咖有话说”,报名方式一经公布便名额爆满。在抗击疫情工作中,医院组织抗疫一线临床教师开展线上线下课程思政工作,临床教师中涌现出3 名市级优秀共产党员,7 名教师获课程思政优秀教师称号,3 支教学团队获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称号,3 名教师获课程思政优秀教案称号;1 名学生获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优秀青年”称号,2 名学生获市级党员标兵称号,2 人次获天津市优秀学生荣誉称号,建有校级样板党支部1 个,2 名学生获校级优秀党员称号,3 名学生获校级党员标兵称号。2018 年3 月至今,参与智慧门诊志愿服务超10000 人次,实现学生参与门诊服务全覆盖,服务过程中针对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的就医难点、痛点和堵点提供精准服务,得到患者与家属好评,逐步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五育并举”的工作格局。

4.1 建设宗旨与原则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立体化开展思政教育;第二,以学生支部为圆心、班级为半径,实现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第三,以专业学习为轴心,以学生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成长成才注入隐性驱动力;第四,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解群众之所困,实现“固思想、促学习、强本领”的提升;第五,开展文体活动,展现青春风采,实现师生群体凝聚力建设与促进交流学习相统一;第六,重视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培育师资思政教育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七,加强交流与推广,不断提升育人品牌效应与辐射范围。

4.2 改革创新与特色

4.2.1 创新机制 汇聚教育合力,推动中医药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所蕴含的积极元素,紧抓实践教学这个主渠道,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学生工作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各类教学活动都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使实践教学、中医药文化、思政教育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形成协同效应,促进专业教学多元化育人功能的实现。

4.2.2 创新形式 重视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切实推进“五育”落地生效。瞄准全面提高中医药人才岗位胜任力的培养目标,以专业学习为轴心,以课程思政改革为切入点,以临床实践教学为载体,通过临床教学活动、学习活动、文体活动等具体活动,以文化引领实践、以活动积淀文化,提高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了师生群体凝聚力建设与促进交流学习相统一,实现了为学生成长成才注入隐性驱动力,最终提升“五育”教育的整体合力。

4.2.3 创新主体 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提升学生群体自我成长动能。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实践锻炼,同时建立学生干部的奖惩制度,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积极性,借鉴“定时报名、定量参与”的活动营销模式,通过营造紧迫感全面提升全院同学参加活动的兴趣,并探索采用项目式管理,每个项目设负责人,实施学生自主负责、自主建设、自主运行模式,充分调动同学们积极性[11]。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中医药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蔡元培五育并举对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的启发
科教导刊(2015年32期)2015-12-10 17: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