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联通的现状与展望

2023-04-15 06:56旷婷玥孙宝文
韶关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湾区粤港澳大湾

旷婷玥,孙宝文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北京 100000)

随着2019 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拉开帷幕。作为世界性的新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以及“三个关税区”下所进行的深度融合建设。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在人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实现自由流动,“一小时生活圈”初步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等高新产业集群建设正在兴起,横琴、前海、河套以及南沙四大创新载体已然形成。此外,大湾区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已为激发市场活力、提升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奠定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共涉及了三个关税区,而这不免会产生诸多问题,例如要素难以完全流动、三种关税制度及贸易产生摩擦、同质化竞争等。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在创新基础能力、国际开放合作、人才激励、区域创新环境以及营商环境等方面展开创新。同时,通过共同协作创建特色合作平台、创新共同体来实现各要素的便捷流动,并在法制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并确定粤港澳三地各要素的流动规则。此外,粤港澳大湾区还通过共建合作发展平台,来推动贸易自由化以及服务贸易一体化,更加深化内地与港澳之间的经贸合作,而这也突破体制、机制与制度的限制,实现湾区内部的市场体制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下,紧抓机遇、有序推进、三地同心,促使一个充满活力、创新能力突出、要素自由流动、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自然、人文环境优美的世界级城市群加速形成[1]。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导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2019 年之前各市经济稳步上升,2020 年各市生产总值基本处在停滞的状态,2021 年各市经济开始复苏,但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澳门特别行政区下滑较为严重。

整体来说,粤港澳大湾区受益于各市之间经济的深度合作、开放力度的不断加深、各项惠企政策的及时落实,使得在疫情的冲击下仍保持着较强的经济韧性。因此,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思考如何在“黑天鹅”已经变成“灰犀牛”的现实状况下,继续加强三地之间的经济联通和融合,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具有强经济韧性的湾区。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对三地之间的联通和融合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优化的措施和建议,建设一个世界级的中国湾区。

一、粤港澳大湾区间的经济联通与融合现状

(一)政策、制度与法律等方面的联系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国际上没有先例,其建立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和三种货币的基础之上。近年来,大湾区各地积极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湾区内部城市取得了良好联系。有数据显示,作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田和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广东自贸试验区自挂牌6 年来,制度创新成果共计584 项,其中在全省推广的有348 项,在全国推广的有41项。 2020 年,在全省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为70项,在全国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为3 项。湾区内各个城市纷纷出台政策、制度,促进规则有效衔接,变制度差异为改革红利。

(二)产业合作,经济互联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于2019 年2 月正式发布。《纲要》计划通过各种政策,体现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将大湾区建设为世界级城市群,打造为世界先进制造业、世界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2]。目标是2022 年增强大湾区的综合实力,使其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和国际一流湾区;2035年,将大湾区建设成为以创新经济体系为主的国际一流湾区。

《纲要》发布以来,大湾区的融合已进入新的阶段,三地之间的合作更加深入,综合实力整体增强,民众的生活更加便捷。当前,广东省共引进5万多家港澳企业,共利用3 400 亿元港澳资金。同时,已有2 000 多名港澳专业人士顺利在内地取得注册执业资格。广东省布局建设实验室10 家,与港澳合作新建的联合实验室20 家,广东向港澳开放大型科学仪器1 万多台。《财富》在2021 年公布的世界500 强榜单中,大湾区共有25 家企业上榜,如华为、腾讯、美的等,与2017 年相比,增加了8 家企业。

湾区内合作,重大平台因地缘优势,成效显著,如前海取得的显著成效归因于深港不断深化的合作。截至2020 年底,前海合作区共注册1 万多家港资企业,涉及的注册资本为1.26 万亿元,利用港资金额高达226 亿美元。 此外,截至2021 年8 月底,横琴实有4 500 多家澳资企业,涉及的注册资本为1 300 多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横琴成为澳资企业聚集最集中的区域。

(三)金融互联促进发展

2020 年5 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正式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粤港澳大湾区的粤九市立足于各市实际情况,纷纷出台具体的特色金融政策及行动方案。自《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意见》颁布实施以来,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大湾区居民生活更加便捷,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得到提高,粤港澳三地金融合作更为深化,推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同时,巩固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四)对外开放与贸易互联

2020 年粤港澳大湾区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外贸发展呈现逆势向上的趋势,粤九市外贸增长的速度高于全国整体水平,占广东外贸总额95%以上,港澳密切与内地经贸合作,继续发挥自由贸易港优势,促进外贸进一步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粤港澳三地贸易联系不断加强,大湾区内部跨境贸易规模从2001 年的408 亿美元增至2018 年的1 856 亿美元。2020 年粤港澳大湾区外贸总额达到9 810 亿美元,外贸结构持续优化,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不断增加,一般贸易发展势头强劲,民营企业在广东外贸总额的占比再次超过五成,出口市场更趋多元,各区域的贸易进出口份额更趋均衡协调。在香港贸易格局中,广东占内地与香港贸易额的29.63%。在澳门贸易格局中,香港占据首位,广东仅次于香港,占中国内地与澳门贸易额的64.35%。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服务平台通过智慧港口、贸易、金融、监管四大服务解决方案,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领先科技,支持大湾区五大直属海关辖区在贸易方面互联互通,这也是大湾区首个贸易全流程的互联共享区块链网络。

(五)基础设施联通“1 小时生活圈”

据《2020 年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显示,2020 年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建设项目中,城市轨道交通投资额、高速公路、国铁干线和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投资额分别达627、496、175、125 亿元。《纲要》明确提出,在加快基础设施互通互联的同时,将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视为大湾区未来建设的重点。2020 年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再次提到,积极推进大湾区轨道交通的建设。覆盖大湾区11 个城市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紧密编织,已基本形成“1 小时生活圈”。伴随着港珠澳大桥等标志性工程的通车,从香港驾车至澳门、珠海的路程仅需30 分钟,香港至广州的距离缩短在1小时之内。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对大桥、公路、铁路、机场、港口以及跨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积极的互联互通。如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又陆续开展了深中大桥的建设,未来内伶仃洋海域上将会有5条跨江跨洋通道,即虎门大桥、黄埔大桥、南沙大桥、港珠澳大桥、深中大桥,将不断深化湾区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融合。2020 年8 月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了《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该规划构建了全新的粤港澳交通圈,大大缩短了湾区主要城市间、主要城市至广东省内地级城市间、主要城市至相邻省会城市的交通时间。而港珠澳大桥口岸、横琴口岸、青茂口岸创新“一地两检”合作查验通关模式,横琴口岸24 小时通关,可以推动三地要素更为便捷的流动。

(六)科技、创新互联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3]。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湾区各市积极探索推进协同创新,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相继出台。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关键要素进一步畅通,港澳加强与内地科技协同发展的意愿日益强烈,创新资源和企业加快布局大湾区,湾区各市创新合作更加紧密和深化,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动力以及在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开放性、共享性、绿色化等方面取得巨大进展。2020 年7 月,广东省政府发布《广东省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行动方案( 2020-2022 年)》,丰富了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内涵并赋予其更加重大的意义。 截至2020 年6 月,广东累计建设的30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香港的16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的4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均位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区域内。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各市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了完整的科技创新产业链。

2019 年广东省共有134 家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孵化港澳创业企业和团队1 046 个(其中澳门创业企业123 家,团队45 个;香港创业企业553 家,团队325 个),共为2 312 个港澳青年项目提供孵化服务。为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以及创新创业资源的深度融合,2020 年,香港建立了一家国家级孵化器,澳门建立了两家国家级众创空间。

(七)教育与人才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9 月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中强调,“人才”“创新”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应加快创新高地和人才中心的战略部署。 综合考虑,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对完善创新合作发展体制机制、实现转型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教育和人才的互联,得到了国家政策和各城市政策的支持。针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各城市推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才引进计划。 职称和职业资格服务方面也有联通,如2021 年11 月15 日,广州南沙宣布启用“粤港澳大湾区职称和职业资格业务一站式服务平台”。该平台是国内首个全科型、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不仅提供相关业务咨询及受理服务,还涵盖粤港澳三地专业人才职称评价、认可业务、职业资格考试等。

同时,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市深入合作办学,力建世界一流高校。《纲要》发布以来,一所所新高校在大湾区应运而生,例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黄埔大学(广州)、大湾区大学(东莞)等。另有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与广东有关地市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或合作备忘录。 大湾区教育合作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2021年4 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宣布,粤港澳大湾区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的转换、认定和积累将依托“学分银行”,并推动学位、学历、学分和技能登记的互认互通。

(八)社会、生活等联系日益紧密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跨境通勤、就学、金融、就医、办公以及执业等成为日常,这也是大湾区的特有之美。基于此,广东颁布和落实诸多惠港惠澳政策,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从而使湾区民众生活、工作、学习等更为便利。同时为了推动港澳居民来粤生活,广东省政府对港澳居民所关注的就学、医保、社保以及购房等民生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并制定相应政策,使港澳居民与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近年来,诸多港澳居民选择到珠三角居住,常住人口超过30 万。

综上可见,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各市之间互联互通互融较为突出,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涉及两种制度、两个特别行政区,依然存在制度障碍等问题。当前,更需要湾区各市政府间进行磋商、制定相关政策,保证湾区各市在经济、贸易、金融、科技及人员往来等各方面互联互通。此外,湾区各城市在经济总量、人口规模、环境建设、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开放程度和人文环境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要想继续缩小差距,粤港澳大湾区各市之间还需要继续推进互联互通的政策,提高协作发展水平,根据各自的产业优势形成上下游完整配套的产业链条,建设跨区域多层面合作协调机制。因此,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现实情况的分析,结合时代背景的需求,本文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平衡政府与市场关系;大力发展新基建;加大金融开放、金融科技建设力度,推进数字货币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建设智慧城市群;实现产业升级,优化贸易体系;湾区互联,打造宜居宜游的都市圈。在各级政府政策引导下,粤港澳全面合作与共同发展,在合作领域、发展模式、制度创新等方面力争取得重要进展,推动粤港澳地区经济、社会、科技、人文等各方面融合与共进。

二、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展望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打造中国特色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应利用“一国两制”下各方经济、社会、法律乃至货币体系的不同,实现区域合作优势,充分利用制度的互补性、多样性打造中国特色的大湾区。要迅速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一体化水平,破除各种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束缚,推动要素流动便利化,推动湾区投资贸易规则一体化进程,最终帮助湾区打造营商环境高地。例如在人才方面,争取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设立专门委员会牵头顶层设计,着眼湾区长远发展,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统筹协调过境签注、边检制度、居留许可、税收差异、公共服务衔接等重大问题,协调粤港澳三地针对特殊领域、特殊人才的探索突破;重点营造良好宽松的人才环境,加强科研人才互动与合作;落实《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认可的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和支持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展粤港澳三地职称互认系统研发工作,加快推进粤港澳人才资质互认,包括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资质互认。

此外,应让市场起到基础配置的作用,促进湾区市场“规则”与“标准”接轨。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稳妥推动利益协调,推动湾区服务资格互认和标准统一,促进湾区在服务质量标准、资质等方面接轨。总体看来,粤港澳在人才引进、许可证授予、跨境交易等方面的对接需要得到加强。

(二)大力发展新基建——打造新基建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持续完善传统基建项目,例如轨道交通、公路、大桥、铁路等,新兴基建项目也需要大力发展,如人工智能、城际高速铁路、5G、工业互联网等。 当前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大力发展5G 如同使信息的交流迈入“高速公路”、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如同安装了云端大脑,使得机器能够完成智能化进程。工业互联网如“桥梁”一般,它使人、机、物能够在快速相连的基础上,将制造转化为“智造”。

建议政府进一步开放基建投资的市场准入机制,使民营企业得以参与进来。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行业规则、对产业进行规划以及设置相关标准,来推进市场有序发展,除公共大数据中心及5G 基站等项目外,其他项目应让市场来决定其资源配置。此外,政府应吸取过去在基建方面的经验及教训,做好统筹规划,通过权力下放来提高治理能力,利用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在做好硬基建的同时,也要关注软基建的发展,实现齐头并进。

(三)加大金融开放,加强金融科技建设力度,推进数字货币建设——打造数字湾区、金色湾区

1.金融合作。据分析,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是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这些能够为湾区的金融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两制”的独特优势极为突出。在大湾区内将金融合作作为试点,可为国家在金融开放战略方面探索出一条既能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又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安全的新道路。深圳与香港的金融合作是一个重点,应积极推动创建深圳前海人民币跨境试验区,通过与香港合作,打造全球性跨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此外,积极推动港深证券交易所证券市场的互联互通,积极推动香港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结成战略联盟,打造统一的资本市场。

2.数字货币。建议粤港澳大湾区筹划“大湾区数字货币先行区”,整体按照四大维度(区域、行业、规模、功能),统筹设计制度保障体系,让数字货币在大湾区落地。此外,应探索数字货币的稳定机制,推进大湾区跨境金融基础设施提质增效。

3.金融科技。政府可采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分布的方式追踪可信的交易记录。同时,大湾区应加强粤港澳金融科技标准合作,在部分优势领域,如移动支付、数字银行等,促进共同参与甚至主导制定金融科技国际标准规则,让金融科技产业生态体系得以建设。

4.绿色金融。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发展绿色金融,明确大湾区内各城市的绿色金融功能定位,带动湾区绿色金融发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同时,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特色金融业务需着力推动,如强化中葡商贸平台金融功能,为中葡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配套资金结算服务和贸易融资等[4]。

(四)推进绿色发展,建设智慧城市群——打造科技湾区、绿色湾区

大湾区促进港澳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港澳科研基础、珠三角产业实力和内地巨大市场的优势,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机制,促进金融资源、科研资源和产业资源紧密结合,构筑区域科创新体系。研产融创互联:促进湾区的研发资源、产业资源、金融资源和创新创业人才更好连接,孵化更多的大疆式企业,形成更多的华为式创新生态模式。

联合粤港澳三地政府加快研究、建立科技创新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政府、科研机构间科技数据信息共享。积极争取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快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与通信数据专用通道,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实现国际科研等数据信息实时对接,以及粤港澳三地科研人员、企业研发人员通信交流便利化。

接入互联网是发展趋势,接入的对象包括公共设施、道路以及服务。智慧城市需要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管控,主要是针对物流运输、能源、交通及物料流等领域。未来大湾区三地政府需建立协同治理机制,形成整体的生态环境治理顶层设计,统一绿色标准,强调绿色发展,保护生态。促进各方面的发展,其中包括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基础设施、绿色金融等,积极向国际标准看齐。

(五)实现产业升级,优化贸易体系——打造产业湾区、开放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要立足港澳的现代服务业优势、珠三角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培养新的产业、业态、发展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标国际领先水平,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附加值上台阶、生活性服务业上质量、传统制造业提质增效、高科技制造业核心能力突破,最终培育出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链条上,粤港澳大湾区是不可替代的一环,其应更多地体现在“智造”层面上。

粤港澳大湾区需协调各自贸易竞争优势,明确各自的职能定位,推动形成高效的区域内贸易合作网络。打造开放模式,利用好全球高端要素资源,让该模式能够更好地为国内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服务。 采取优化贸易结构、转变外贸方式的办法,加速建设完善外贸促进政策体系,这些体系应与我国国情相符、与国际规则切合。指引粤港澳大湾区外贸企业调整出口产业机构、市场结构,激励中小企业积极开发国际市场;推动“大通关”建设,与此同时,健全区域合作机制,支撑港口功能向内延伸。

现阶段,香港、澳门、广州、深圳需要携手并进,利用好珠三角产业链和港澳国际供应链的优势,共同承担起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任。如今全球制造业最密集、产业价值链最完整的地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其开放模式需要进行改变,粤港澳大湾区是亚洲沿海地区的大中心,应把握好区位优势,港澳的功能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强化其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地位,通过提升产业与商品竞争力、加强港口建设等措施扩大贸易流,保持其在贸易网络中的比较优势。

(六)湾区互联,建设宜居宜游的都市圈——打造人文湾区、国际湾区

第一,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围绕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进一步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粤九市应积极引进港澳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提高当地公共服务的质量。加快建设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信息互联互通。第二,推进城市群智能管理,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需要运用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这些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智慧城市群建设的推进,相信城市综合管理能力也会得到增强。此外,要优先发展民生工程,想办法让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并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主要是在创业、就业、学习方面,为港澳居民在内地提供便利。第三,构筑国际化教育高地,推动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推动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将旅游与教育融合,鼓励澳门建设旅游教育基地。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精品开发供给,促进旅游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文化和旅游高地。第四,完善环境保护合作机制,改善生态环境。落实环境保护制度,着力关注环境质量,做好防治工作。控制生态环境风险,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在生态领域的治理能力与水平,构建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生态安全的粤港澳大湾区。第五,开展教育、科研和人文社科的交流,促进文化价值链的合作,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媒体合作,推广文化产品,打造国际化的人文湾区。

猜你喜欢
湾区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