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 王楠楠
健康产业涉及广大群众福祉,既是重要的民生事业,也是广为社会关注的朝阳产业。老龄化社会情境下现有养老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养老的多样化需求,伴随老龄化而来的健康问题给现行养老和健康体系带来严峻挑战。党的十九大对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发展提出了“新定位”,即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新目标”即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1]。因此,创新养老模式,在养老服务中树立健康理念,强化医疗服务,整合现有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推动新的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势在必行。本文从临沂市“医养结合”模式下健康产业发展状况入手,从临沂资源、养老产业实际出发,实地调研,运用经济学原理,总结出适合现有资源条件下发展健康产业的主要模式及发展战略,以满足全市老年人群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不断推进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探索建立健全覆盖全体老年人群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医养结合”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2]。医养的协作主要有“医办养”“养设医”“医养结合”3 种形式。“医办养”,即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养是基础与根本,医是灵魂与活力。分级诊疗模式下,重症、大病患者多集中于大型医院,部分下级医院多承担着社区门诊、疾病康养的功能,存在“吃不饱、有余力”的现象,可以适当承担部分康养职能。“医办养”模式在顺利实现“养”的同时,减轻年龄因素导致身体功能退化带来的苦恼,给予老人高质量的生活。没有医的养是无源之水,但医养结合的目的仍是养,医养结合机构根本性质是养老机构而不是医疗机构,因此,部分学者认为多数医养结合机构由医院运营会导致资源浪费,应交给专业养老服务团队,医要进入成为必要保障,养要管理运营,即“养设医”,这样可以有效发挥养老机构养的优势;但同时面临医疗资源的专业化程度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医养结合”即医和养的资源统筹、对接、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发挥统筹调控的作用,民政部门提供兜底、生活照料;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失能、半失能、失智、重病终末期的诊疗服务,有医疗刚需却不必住院压床,优势明显。
医养健康产业是以医和养为核心特色,以维持、修复和促进健康为目的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和信息传播等相关产业统称。其涉及医疗、康复、护理、药品、养生保健、养老等多个领域,医解决老年群体健康保障问题,养解决老年群体生活问题,从而使老年群体达到身体、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并衍生出养老地产、康复医院、护理院、健康旅游等相关产业[3]。
临沂市自然生态环境优良,人口众多,居山东省首位,医养健康产业发展优势得天独厚,医养健康需求强劲,医养产业发展势不可挡。临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列入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点业态,着力打造医养健康产业千亿级城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自然资源优势强、城市文化底蕴厚,发展空间广。中药材种类丰富,面积、产量在全省均居首位;水生态治理成效明显,崇山茂林、地热温泉、河流水库周边都成为宜人宜居之地,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承载空间。健康需求快速增长,健康产业发展基础好、潜力大。全市规模以上医药企业达到82 家,其中鲁南制药、罗欣制药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19 年医药及医疗设备产业产值247.9 亿元,增长6.3%。临沂地处淮海经济圈内,利用北方商贸物流中心优势可向供应链两边延伸,发展医药产品、健康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制造,“新常态”以来,临沂市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8.9 : 37.9:5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 912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 979 元,为做大做强健康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生命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基因工程、分子诊断、干细胞治疗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医疗等技术蓬勃发展,“互联网+健康”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和融合发展,产业发展动力强劲。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总体格局下,临沂市依托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和文化底蕴,健康养老水平全面提升。2019 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 893 处,开放床位6.9万张,卫生从业人员9.4 万人,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953处(含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养老床位总量达2.3万张,入住老人9 000 多人。建设全国健康养老服务基地,成功创建7 个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县区,有12 家医疗卫生机构设立老年病科,新增2 394 张养老床位,5 个医养健康产业项目列入2020 年省重点项目、18 个项目列入全市重大建设项目,鲁南制药集团等5 家企业入选全省“十强”产业龙头企业库。鼓励社会力量通过联合经营、公建民营、承包收购等多种方式运营养老机构。目前全市已有38 家日间照料中心实现第三方托管,596 家农村幸福院实现规范运营,共有243 家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开通了双向转诊、急诊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率80%左右,实现对老年人服务的全方位无缝对接。在健康养老服务中积极融入中医药元素,积极组织开展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创建,大力培育中医药养生新业态,银杏、金银花、全蝎、丹参等道地药材知名度日益提高,总产量已经突破35 万吨。大力打造“康养综合体”,如卫康集团在蒙山打造的温泉养生谷,鲁商集团在汤头打造的知春湖健康小镇,很好地发挥了康复、养老、养生等功能,深受周边群众特别是老年人喜爱。
全市医养健康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质量效益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产业种类和结构不合理,健康产品开发层次低、功能单一;新技术应用不足,持续创新能力不足,新业态发展较为缓慢;载体和平台建设滞后,人才和智力支撑不够,在医疗、健康管理、中医药养生等领域中高端人才严重短缺;医养健康产业边界尚不清晰,产业布局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健康养老产业区域间、城乡分布不平衡,农村养老设施基础薄弱;产业链条延伸不够,现代中医药创新能力较弱、持续创新能力不足,中药材精深加工不足,以初级产品外卖为主,化学制药多为价格低廉的仿制药,同质化竞争严重[4]。
强化顶层设计,对医养健康产业高起点定位、科学规划,不断完善产业结构。2020年4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医养结合“具备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可通过变更登记事项或经营范围开展养老服务”新路径[5]。山东省突破医疗机构申办养老机构的政策障碍,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许可工作的通知》,明确医疗机构申请设立养老机构不需另行设立新的法人,在“宗旨和业务范围中”增加养老服务、培训等职能。强化部门间协调,统筹布局全产业链,综合协调卫健、民政、市场监管、行政审批、高等院校等部门,建立起分工协同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为养老健康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
3.2.1 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养中有医”产业模式
实行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着力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6]。制定完善老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强化技术标准的实施和监管,加强已建成的公共场所及老人居家无障碍设施建设;畅通医务人员多点执业渠道,引导三级医院专家定期到养老机构坐诊;开展老年健康评估,建立老年健康评估信息服务平台、分类数据库和标准化、常态化的老年健康评估机制,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利用健康库信息优化设计与基本医保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
3.2.2 大力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发展“医中有养”产业模式
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推广老年中医体质辨识服务,提供中医养生保健、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以医疗联合体为依托,鼓励中医医院与康复疗养机构、老年护理院等开展广泛业务合作,鼓励养老机构设置中医诊室,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融合中医特色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7]。支持一批二级以上医院向康复、护理、养老服务延伸改造,引导一批二级及以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转变,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设备配置、老年专业护理人员配备。
3.2.3 加快发展健康管理和健康文化产业
加快发展个性化、全程化、智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开设内容广泛的老年健康管理课程,建设家庭、社区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点;打造一批健康教育基地、中医中药健康教育平台等,运用新媒体、图书、报刊等多途径推广普及健康知识;支持发展卫生文艺创作等健康文化活动,探索儒道等传统文化的健康之道,组织健康文化体验班、学习班、健康养生研修等健康文化活动。
3.2.4 加快发展智慧健康和大数据产业
高起点做好智慧健康顶层设计,逐步推进智慧健康城市建设。完善以居民数字健康档案、病历、处方为核心内容的基础数据库,重点培育疾病风险综合评估、在线会诊、远程诊疗等卫生服务产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健康领域,自主研发制造可穿戴设备、智能化健康电子产品和移动应用服务。
加大医养结合信息化程度,强化信息化建设力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采集健康信息、大数据管理医养结合健康产业数据,开展切实、有效的健康服务。通过信息化建设将新型养老形式推送到千家万户,变传统闭塞的居家养老为互联、互助、简捷、有效的医养结合共建式发展,推动医养结合智慧化发展。
围绕医养健康产业园区、小镇、企业、品牌、项目等实施载体,通过打造科技、投融资、交易、开放、人才等服务平台,优化壮大医养健康产业[8]。为适应疾病预防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建立市健康产业人才孵化中心,按照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建立以医疗机构为主体、临床应用为指导、协作网络为支撑的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立市级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资,主要用于支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的项目及新模式建设。通过健康管理协会、健康产业协会搭建平台,聚集市内外社会资本。建立展示交易平台,组织召开医药卫生健康产业发展大会、医药卫生产品博览会、医药卫生产业高峰论坛等活动,积极推动医药卫生产业投资方向和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健康产业[9]。
加强医养健康职业教育产业化。加快健康产业实训基地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培训和管理企业,推动市县两级卫校增质升级;扩建临沂科技学校,支持社会力量投资举办健康管理职业学院、老年护理培训学校等职业学校,大力培养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康复师、护理员等技师。拓展家政内容,培训现有人员提供健康服务。借助临沂大学、山东省高等医学专科的力量,规划中专学生的职业发展,培养大专及本科医养健康类高等级人才[10]。
建立完善医养健康产业专班工作机制,完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效率;完善组织管理,统筹协调医疗卫生、食品药品、保险、养老、旅游等相关政策的配套实施;依托高水平外部智库、大学的政策研究机构建设医养健康产业智库(研究院),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用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政策,加大金融支持领域对医药卫生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土地供应、税收优惠和技术创新;支持社会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租赁等途径,参与医疗、养老、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和公立机构改革[11]。充分利用传统媒介、新媒体等持续深入宣传医养健康产业相关产品、服务,借助创客平台等创新成果转化载体,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健康消费观念[12];加强产业调查研究,关注产业动态,及时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营造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临沂市发展医养健康产业应坚持目标导向,注重因地制宜,着力改革创新,发挥山氧水疗圣地、宜养宜居之城优势,促进医养健康产业多业态、多形式融合健康发展,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产业化、社会化水平,成为市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新动力、新优势和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