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伟 陈东 唐骁威 杜政
2016 年,我国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在纲要当中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基础在于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这不仅是一项社会发展战略,更是一项国家发展政策。建设健康中国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对于履行国际责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未来医院以及相关医疗结构,不仅需要帮助人民群众解决身体健康问题,同时也需要将人民群众的受治疗范围全面扩大,将健康要求融入到更多的政策中。因此,正确诠释健康理念,消除对健康概念的理解误区,推广新时代下“健康”理念的优秀实践范例,并将科学理解“健康”的含义融入医务工作中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健康,落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早期,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局限于生物医学模式。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人们比较认可的健康定义主要是“个体无病即健康”。在一些词汇解释过程中,健康被认定为一种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状态。而对于医院以及医护人员来说,健康与否取决于患者身体机能是否继续受到病原体干扰而影响各项功能,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否因此而遭受损害,例如疼痛、失眠等。在辞海中提出,健康是指人体各个器官发育良好,各项功能并未受到损害,并且齐全、完备,可以执行正常人完成的各项工作,整体精神状态充沛[2]。这种定义相对来说较为全面,认为健康并非单纯意指是否患病,同时包括了健康取决于患者能力是否充沛,但是依旧未能考虑到人的社会因素影响。同样,中医专属的健康指标也是专注于机体的状态。有中医专家认为:“健康是相对于疾病而言的,无论健康还是疾病,都属于在诸多因素影响下而导致的状态,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以及外部的四肢功能是否完善,都属于健康与否的直接表现。”这些对健康的认识,在生物医学模式时代被公认是正确的,也是被广大群众所认可和接受的,其中包括医疗工作者。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提升,而这种技术至上的工作理念导致医学过于重视人体机能是否完善,但是忽略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心理以及人性是否受到影响,以往的温情医学转变成为了一种纯粹的技术医学[3]。这种理念导致很多医务工作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越发车间化、流水线化,却忽略了在医学治疗的过程中,最原本的治疗原因在于要让他人恢复健康、恢复快乐、恢复机能,治疗的重点在于关怀,而非单纯的治疗结果。再加上我国人口数量过多的影响,医疗工作压力较大,很多医务工作人员并未关注患者的心理以及社会能力是否受到影响,可以说心理治疗已经成为我国医疗体系当中的主要缺口,长期无人关注。现今医学技术快速发展,但是人民群众对于医疗水平越发不满,造成的主要原因就是人民群众只能够感受到各项医学器材的治疗,而无法体会到心理治疗与社会关怀[4]。
因此,有学者认为,“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但是医学技术医疗技术的更新,如果缺少了医学人文关怀一定会显出傲慢和冰冷,或者说是单纯的医疗技术的‘裸奔’,只有我们不忘初心,携手共进,我们的手术刀才不会显得寒光闪闪,一定是仁心仁术[5]。”由此,大数据、人工智能无论多么强大,医疗服务的灵魂始终只能是人文关怀。
进入到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的理解逐渐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过渡。人们开始意识到,健康并非不感染疾病,更多的时候需要保持一种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的完善状态。站在个体的角度上出发,躯体的健康固然重要,但是心理的健康往往更关键。除了心理之外,社会适应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性,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调整与平衡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让人处于一种更加完善与健康的状态,因此,未来的医学发展将会覆盖更大的范围[6]。
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说:医生有三件宝——语言、药物、手术刀。由此可见,治疗过程中沟通的作用与好处[7]。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医疗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沟通之外,在治疗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也越发重要,并且将会逐渐呈现出属于自己的关键价值。人文关怀需要医务人员站在患者的角度上,真正明白患者的痛苦,积极安慰患者,陪伴患者渡过难关。而这一工作范围已经超过了原有的医疗治疗范围,这对现代医学来说属于一项较大的挑战,因此这一工作开始逐渐向家庭、社区发展。
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名言“偶尔治疗,经常安慰,总是帮助”,这一工作流程明确地表达了现代化医学要求下医生的使命与责任[8]。对西方医学进行观察之后不难发现,医生角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健康恢复人员,更多的时候医生承担了社会服务角色。在西方,医生的地位较高,在各种公共场所当中,医生都具有较高的可信任度。由此可见,在扩展医学治疗覆盖范围这方面,西方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因此,我国的医务工作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共同丰富现代健康立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传承昨天之健康,融合今天之健康,开创明天之健康,真正让老百姓享有健康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现代医学模式在理论上已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支持,注重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加强医学生及临床医生人文素质培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收效不大,在实践中的转化是困难的,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这方面的实践和尝试还非常有限。文献报道多局限于少数慢性病,如糖尿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晚期癌症患者、白血病儿童)等。这些案例中,医务人员不仅对患者提供优质临床诊疗服务,还对患者提供心理与社会方面的支持。具体关怀和支持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这些尝试都通过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能力,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机体健康水平,也实现了患者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共同提高与和谐,具体尝试如下。
2 型糖尿病属于一种威胁较大的终身治疗疾病,患者在今后的生活中必须要长期开展治疗,而这对于患者的心理状态将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一些患者对这一疾病的了解不够深入,在初步了解之后陷入一种焦虑和恐惧的状态,很容易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对这一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要积极鼓励患者,使用合理的家庭关怀以及健康教育,让患者真正了解糖尿病,掌握糖尿病的治疗技巧与治疗知识,定期、正确服用药物,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只有患者真正内心深处愿意了解这一疾病的治疗方式以及对应状态,才能够真正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类似的慢性疾病比较多,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这对于保证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作用[9]。
再例如,晚期癌症患者由于病痛的折磨导致生活质量较低,患者的身体机能已经临近崩溃,心理也承担着较大的压力,而导致患者状态不佳的最重要原因来自于恐惧。对于这一类患者,心理治疗的重要性远超药物治疗,不仅需要使用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疼痛与痛苦,同时也需要开展抚慰、沟通、交流等方式进行沟通,这对于患者的生存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患者的关怀不仅需要局限于身体方面,同时也需要从饮食、环境、状态等方面进行细节干预,积极观察患者的不良状况,并且尊重患者的意见[10]。
有研究针对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患者开展医疗支持与关怀活动,亦取得了良好效果[11]。由乡村医生每月对HIV 感染者/患者/配偶/家庭成员宣传艾滋病基本知识,宣传感染渠道、日常防护方式,及时为患者以及家庭成员提供心理支持,开展生活必需品供应。在艾滋病患者出现并发症时,也需要积极关心、治疗,从而保证治疗效果,避免进一步恶化。当地的民宗局、教会、妇联、民政局、政府部门,也需要积极参与其中,为艾滋病患者开展培训、娱乐、关怀,这对于防治艾滋病,关怀患者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容易感染艾滋病的场所也需要积极告知防护方式,这一治疗方式无论是缓解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痛苦还是避免艾滋病传染范围进一步扩大,都具有重要的好处和作用。
白血病的治疗流程非常漫长,同时白血病的患者往往为幼儿,因此无论是幼儿还是家庭,都需要承担较大的身心折磨。而在治疗地过程中,幼儿与家长是否可以积极配合治疗将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与治疗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医患关系。相关研究表明,为白血病患儿以及家庭提供医疗治疗的同时,提供一些社会关怀与心理疏导,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与家庭排解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慌张,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疾病,达成更好的治疗效果[12]。具体来说,关怀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组建心理团队、引导家长完成调查,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并且进一步评估与跟进,使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干预与疏导。这种方式可以让患者更好地认知自己,并且疏导内心的困惑与抑郁,以更好的心态来面对治疗,这对于消除疾病引发的各种消极情绪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健康中国”是一种发展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否放在首要追求方向上,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制定出工作策略,从而实现全方面保证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发展模式。在未来“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推动下,应当积极转变传统健康工作方式和方向,除了需要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治疗服务之外,也需要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情感等方面服务,从而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心理健康与机体健康。
首先,需要战略升级医学人文关怀体系,增强卫生保健体系中的人文关怀元素。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基于健康社会工作宏观环境,应当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医务、健康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注重培养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和临床人文技能,打造具有温度的专业化社会医疗服务,从而满足现代化人对健康的需求。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健康思想,其是现代医疗健康服务的基本原则。因此基于医疗体制改革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实施,应当将“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精神深入融合到医院现有的经营机制、工作制度及考核标准中。在现有的考核标准基础上,增加人文特色的评价指标,比如在就诊人次、床位利用率、手术台次、科研成果、论文数量、新技术开展情况等方面增加心理和社会评价指标,如将患者满意度作为医疗质量考评的重要内容,以此衡量健康工作的人性化水平。同时还应该认识到,人性化服务不仅仅局限于狭义的“诊疗过程”,而是应贯穿于患者的整个就医过程,乃至出院后的门诊随访治疗管理过程,凡是与患者有关的环节都应加强人性化的服务,确实地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并应有相应的体制与制度保证[13]。
再次,“人民至上”是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情况下健康新理念的最高体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们心理健康造成的广泛影响以及潜在伤害,在危机应对工作中,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因此,要不断优化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环境和就医环境,营造人文关怀和健康福祉的医院文化,将医患关系由直接性经济关系转变为专业性社会服务代理关系,从而增强医学人文关怀色彩真正提高患者健康福祉[14]。
最后,强化党建引领服务,体现为人民谋幸福的服务理念,涵盖多年效果。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要持续发挥引领作用,构筑牢不可破的传染病“防火墙”。在实践中应将党委作为政治核心,体现党支部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史学习,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传承共色基因,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原则。同时注重党建引领,促使医护人员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使命,积极投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保证患者得到有效救治,体现党员冲锋在前的勇气,深化使命担当,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群众满意度,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得以有效落实。
综上所述,现代健康理念在中国的实施和全面普及还任重而道远。全国卫生健康系统要落实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需要对标现代健康理念的内涵,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切实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民生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