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小班研讨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以“变革性旅游与社会福祉专题研讨”为例

2023-04-15 05:21陈丽坤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研讨议题小班

陈丽坤

(广州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引言

小班研讨课(seminar)最早出现于德国,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高质量本科教育的核心元素[1-2]。自2015年国务院印发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总体方案以来,小班研讨课就被认为是我国高质量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3],能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思维、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旅游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专业边界尚存争议[4],行业就业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职业存在污名化现象[5]。因此,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规模小、互动性强、内容高阶的小班研讨课,是从情感上唤起学生专业认同感的重要方式。基于此,本文以笔者所教授的本科小班研讨课“变革性旅游与社会福祉专题研讨”为例,详细呈现课程规划、设计、实施三个方面的探索实践,对课程提升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思维、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专业认同感的有益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推动旅游管理专业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有益思考。

一、课程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广州大学是省、市两级政府认定的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其旅游管理专业于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变革性旅游与社会福祉专题研讨”是广州大学“2021年度小班研讨课程立项建设项目”中的一门专题研讨课。

(一)定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为响应广州大学“让学生共享高水平大学建设成果”的理念而开设的小班专题研讨课,面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二至四年级的学生,共16课时、1学分。课程贯彻“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聚焦旅游研究领域近10年的前沿研究专题之一——“变革性旅游与社会福祉”,采用问题式、讨论式、项目式等多种方法,将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思维。课程树立教师是课堂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第一主体的课堂理念,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课程研讨内容具有高阶性、前沿性与时代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社会使命感并启发人文精神、家国情怀,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学派”的新文科人才。

(二)主要特色

1.科教深度融合。教师把近年来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积累的一些方法与案例带入课堂,将近5年国内外发表的高质量相关学术文献纳入课堂研讨材料,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2.彰显时代特征。课程研讨的专题归属于“旅游与福祉”这个近10年来旅游研究的前沿领域,充分考虑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国家战略,对近年来数字文旅发展趋势有所覆盖。

二、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一)研讨议题筛选突出高阶性、前沿性与时代性

为保证高阶性,教师从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中下载与研讨主题相关的SSCI 英文论文和CSSCI 中文论文形成基础文献库。为保证前沿性,教师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基础文献库中的中、英文献分别进行计量分析,筛选出聚类规模最大的前十个热点议题作为备选。全面浏览备选议题的核心文献标题及摘要等内容后,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和研究兴趣从中选择三个聚类规模较大的研究议题——“旅游与自我变革”“慢游与身心健康”“目的地发展范式转变”。为凸显时代性,教师将备选议题中聚类规模较小的“数字旅游变革”也纳入课堂研讨议题。

(二)学生选拔以主观能动性为主,兼顾学术发展潜力

本科生的学术能力处于发掘和培育阶段,学术潜力的重要性大于既有学术能力存量。因此,对课程教学对象的选拔更看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一步,由学生主动报名,保证主观自愿;第二步,由授课教师进行初筛,主要考查学生日常学习中反映出来的学术兴趣和行动力,并以研究方法类课业成绩作为参考;第三步,通过初筛后按照报名的先后顺序录取,以8~16人为宜,16人为上限,保证全班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组2~4人。

(三)教学安排凸显教师主导性与学生的第一主体性

第一次课,安排教师专题讲座,传授与研讨相关的理论框架和知识要点,为后续的深入研讨打下必要基础。中间的课程,安排学生分组轮流导读、师生共同研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第一主体性;同时,教师要以研讨材料为基础,针对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相关问题进行点拨性讲解,帮助学生系统性地提升科研能力。最后一次课,安排学生分小组报告课程作业,以体现教学的系统性。

三、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课前充分准备,为课堂研讨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提前数周向学生分发课堂研讨材料,明确研讨准备要求。例如,针对每一个议题,提前给出3~5篇核心文献、导读报告模板和导读重点提示。负责组织下一次研讨的小组,要在课前完成每篇核心文献的导读报告,并结合研讨议题适当扩展阅读,形成研讨提纲。其他小组的学生要认真研读下一次课堂讨论的核心文献,保证课堂研讨时言之有物。

(二)课堂讨论兼顾深度与参与的广度

为保障研讨深度,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总体方向引导和节奏把握,不能让讨论流于浅表或偏离主题。教师还要适时地参与到研讨中,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指出误解,捕捉思想火花。例如,在“目的地发展范式转变”这一议题的课堂研讨过程中,学生对一篇英文文献中给出的一个小众案例表现出兴趣,但对研究的推广价值产生迷茫,此时教师要及时对研讨方向进行引导:“这虽然是一个小众案例,但揭示的内容具有情境推广性,研究详细剖析了协作性旅游规划在一个小岛社区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围绕维护和增进社区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展开的。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居民的意见往往被忽略,他们的利益也经常被忽视。因此,关怀社区居民的福祉(主观幸福感)的协作旅游规划研究具有很强的变革性力量和实践意义。中国旅游学者过去十多年开展的社区参与、社区增权研究也有类似的人文关怀。”接着,教师当堂给学生介绍了当前中国旅游学者正在开展的阿者科旅游减贫计划。这既拓展了研讨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专业自豪感。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课堂上教师应要求学生分组轮流进行核心文献的导读、讨论。

(三)课后及时总结,巩固研讨效果,提升学生获得感

课后,教师要对课堂研讨的亮点与不足进行总结,既能升华研讨意义,又能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例如,在“旅游与自我变革”这一议题的课堂研讨中,学生对一篇沙发客的文献讨论过于关注细节,忽略了更为整体性的系统认知及方法论的梳理。于是,教师在课后总结时做出如下点拨:“沙发客这篇文章在知识方面让我们了解了旅游活动如何能够迸发出变革性的力量,通过改变个人、让人成为变革者进而改变社会的过程机制。在原子化的现代社会中,重建人际信任是关键的一环。在研究方法方面,这篇文章涉及网络民族志、扎根理论分析方法、质性研究质量评判等维度,值得我们跟进学习。”在后续的课堂讨论中,各组学生的导读报告都明显增强了系统性思维和对方法论的梳理。

(四)课程考核注重过程性和系统性

课程考核由课堂讨论考核和课程作业考核两大部分组成,重点考核学生的研讨参与质量和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绝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不投入、期末突击学的现象。具体来说,课堂讨论考核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占总成绩的40%。课程中,每组学生轮流进行1次研究议题文献导读、1次结课报告,组织1次课堂讨论,参与若干次课堂交流讨论。课程结束前,教师在雨课堂发起课堂互动评分,由各小组学生分别对其他小组学生的课堂讨论表现进行打分,取平均值计入最终成绩。课程作业考核由教师评定,占总成绩的60%。课程中,教师布置2~3次学生小组任务,采取提交选题报告、文献综述报告、研究试点报告、研究设计报告等形式。每一次小组作业都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讨论。课程结束两周后,学生将最终的研究报告或研究设计上交教师评分,计入总成绩。

四、课程总结与反思

“变革性旅游与社会福祉专题研讨”小班研讨课目前已完成1次完整的授课实践,招收了15名学生,在学生思维、能力、专业认同感提升方面成效明显:首先,与同一学期、同一授课教师、教学内容相似的普通教学班(班级规模为51人)相比,小班研讨班级学生的课堂报告、研讨发言和课程作业质量均明显高于普通班学生。其次,此次小班研讨课学生由10名大二学生、5名大三学生组成。其中,7名大二学生在课程结束后选择考研深造;5名大三学生参与小班研讨课前是非考研普通班学生,课程结束后,2名学生转入考研创新班或申请保研。进一步说,本课程获得了一些有益经验,也存在一些不足,分述如下。

(一)培养学生创新和批判思维方面的经验

在课程规划阶段,要坚持“以学为中心”,教师除了是课程的整体设计者、方向引领者外,也是学生学习与研讨的伙伴,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挑战权威、打破固有思维框架的学习氛围。在课程设计阶段,要注意选取研究前沿及符合学生特征与兴趣的研讨议题和材料,并在教学安排方面给予学生主持研讨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课程实施阶段,各个环节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真正形成师生共学、共享、共商、共同成长的新型关系。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方面的经验

在课程规划阶段,要树立教师是课堂主导者、学生是第一主体的理念。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要在总体上引领课程方向,保证研讨质量,提高课程的挑战度,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前提。保障手段包括教师在授课内容的选取上注重高阶性、前沿性和时代性;在课堂讨论前,做必要的知识和方法铺垫,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在课堂研讨时有话可说、言之有物、有理可依;每次讨论告一段落时,及时做出针对性强、有点拨性的评价,升华研讨质量。学生在课堂上要发挥第一主体作用,即主动汇报、主持研讨、主动思考、主动提问,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根本路径。保障手段包括确保小班规模(小组学生不宜太多,每组2~4人)、小组学生轮流导读与组织研讨;教师通过专题式、讨论式、项目式等多种方法,将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课堂参与度。

(三)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方面的经验

在课程规划阶段,要树立提升学生专业认同的理念。在课程设计阶段,要注意研讨议题的高阶性、前沿性和时代性,充分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自豪感和学术研究兴趣。相应的保障性手段包括运用文献计量软件对海量文献进行筛选;通过作者/机构/国家合作网络、关键词聚类、文献共被引网络分析等方法甄别出具前沿性和时代性的候选议题;基于授课教师的长期科研经验积累对候选议题依次进行审阅初筛,结合学生特点和兴趣甄选出最终研讨议题。在课程实施阶段,教师应在恰当的时机点拨学生注意到研讨议题中旅游研究领域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以及旅游学人所做的推进社会发展的理想主义实践。

(四)不足与反思

1.学生已经形成的“听讲”习惯不易打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批判、如何质疑;比较抵触“冲突”,不习惯质疑他人的观点。这方面的问题和阅读不足导致无话可说的表现相似,但成因不同,今后教师可以事先将研讨问题精细化,形成问题链,通过一环扣一环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进入思辨状态。

2.学生研讨时对抗性不足。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做到精心准备本小组主导的研讨报告,但对其他研讨议题的阅读和思考有限,表现为研讨时更多的是进行疑惑式而非探讨式的提问,难以形成针锋相对的研讨。未来,可通过要求每名学生在研讨前提交简短的读后感促进他们阅读和思考。

3.教师对课堂研讨节奏的把控还需提升。主要表现:第一,教师发言过多或未及时叫停学生的冗长发言、偏题发言,进而挤占学生的有效讨论时间。第二,教师发言过早,抑制了学生后续发言的勇气。相应的对策包括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备课,做到对研讨内容了然于胸,每次发言都能言简意赅;教师要敢于及时叫停学生的低质量讨论,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和态度,不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研讨环节前半段可以有意识地不发言,待学生充分表达、讨论之后再参与讨论。

猜你喜欢
研讨议题小班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