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欢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动力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616)
一般而言,社会范围内的就业形势与经济发展速度和生产力变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正常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高校应重点分析大学生的就业走向,以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为立足点,加强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使大学生能够顺利融入社会发展进程。鉴于此,本研究首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走向进行分析,其次阐述了职业价值观的相关概念和价值意义,最后以上述分析为基础,探究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和职业价值观培养的有效路径。
受经济增长下降趋势的影响,社会企业的增长活力降低,影响了企业的用工需求。国内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且缺乏良好的工作经验,导致他们在就业市场上难以获得机遇。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对专业知识的传授,无论是学生还是任课教师,都忽略了就业观念和职业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使得学生的实际就业岗位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在内心产生失落感。再加上高校心理教育教学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容易出现失去信心甚至放弃就业等极端情况,造成学生事业发展受限和企业用人岗位空缺并存的问题[1]。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趋势,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形势进行深入分析,以企业的用工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为依据,加快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
现阶段,新技术变革催生了一大批新的产业和行业门类,加快了社会经济转型的趋势。就国内经济结构而言,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占据的比重不断提升。虽然第三产业具有经济效益高、生产力先进的特点,但第三产业受技术影响明显,且以民营企业为主,很多学生认为此类企业缺乏稳定性,导致学生求职意愿不高。相比之下,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的工作不仅福利待遇好,而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有利于人的长期发展,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但是这类企业或部门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是有限的,难以满足大规模高校毕业人群的就业需求。这种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和大学生就业意愿之间的偏差会导致结构性失业的产生,使得第三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变革难以获得充足的人才保障,导致大学生同社会发展相脱节,甚至会对社会和谐产生不利影响。对此,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目标制定方面要注重科学性,充分倾听学生的基本诉求,使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同当前就业走向相契合。
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不断深化的条件下,技术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不仅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而且使得人工劳动力遭到替代。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高等院校应对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做出进一步调整,关注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将自身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效能。新形势下的技术,最明显的特征在于更新速度快,以至于很多技术还未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就被新技术所取代。所以,在新的就业走向引导下,高校应重点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同时[2],注意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以技术创新、研究方法创新等引领学科发展,并以此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的冲击,降低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在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职业价值观理念要与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坚持将个人理想和未来就业深度融合,对个人综合能力形成充分认知,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以应对现阶段存在的就业渠道过于单一、预期目标过高和心理素质不强的问题。高校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应向学生讲解职业价值观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就业观念,结合专业知识及早安排就业规划,将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目标、预期工资等同就业需求相结合,从而培养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综上所述,现阶段国内外对职业价值观已经形成较为全面的体系,且将人才的就业目标、个人技能水平和性格特点同职业价值观结合在一起,进而充分解决当前社会范围内日益扩大的就业问题。随着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和普及范围逐渐扩大,应推动其与职业价值观相融合,凸显高等教育开展的宗旨和基本原则,弥补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就业导向不明确、学生个人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通常来说,价值观源于人类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从而在思想层面形成一套具有稳定性和系统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形成不仅受到个人文化素养、社会经历、家庭教育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还会对人类的社会实践产生影响,甚至直接决定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3]。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就业环节的体现。在良好的职业价值观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及早确立就业方向,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能学习。并且职业价值观的确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精神品格和意志品质,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阻碍,避免因一时失利而误入歧途,甚至对就业失去信心。
现阶段,国内高等院校就业理念和职业价值观念的培养主要依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然而,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考察发现,由于国内就业指导课程起步较晚,且大部分理论内容来源于国外,再加上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影响,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知识的讲解为核心内容组织教学,缺乏实际案例的分析,同时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考虑到这种情况,任课教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职业价值观念培养相结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行业技能要求进行深入总结,加强对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重视度,以思想层面的深化影响学生的就业行为[4]。同时,考虑到职业价值观和就业过程之间的关系,学校应开设就业规划专项课程,引导学生对个人的文化素质、精神状态和性格特点等与行业能力需求和就业前景联系在一起,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专业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尽早确定个人的未来就业规划,进而明确自身的目标追求。除此之外,高校和任课教师还可通过邀请知名校友和专家来校演讲,聘请行业精英来校任教,分享工作经验。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必须依托实践平台的构建。只有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到专业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从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才能将职业价值观同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思想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任课教师还应充分认识学生的专业特点,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尽快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为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三点入手: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元素融入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过程,渗透创新教学观念,以专业教学为基础,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第二,高校应创建就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了解行业的就业趋势和能力需要,并通过创业模拟和岗位实习等形式积累相关经验,引导学生以专业理论和实际情况为基础提升个人的创业就业能力。第三,加快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现阶段,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有的学生从小就受到家长的过度溺爱,自主应对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低,难以应对就业创业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实践研究证明,很多高校大学生在脱离校园环境后,由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或者创业失败等,进而失去就业创业的欲望与决心。对此,任课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并通过场景的设立让学生尽早体验失败的滋味,进而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经济发展速度的下降和经济结构的变动将会对原有就业市场带来一定冲击,导致劳动力供给与行业需求难以匹配。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就业市场的波动会对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形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及时认识到岗位的需求变更和对专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首先,任课教师应准确把握市场行情和行业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基准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前景进行预测分析,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岗位之间的匹配度,在思想上养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其次,针对新常态的提出,国家和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法令,进一步明确了行业、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用人要求。最后,任课教师应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媒介,搜寻与实际教学相关的内容,依托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社交平台与学生共享,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习惯,为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顶层机制做保障。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必须有良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制度作为指导,使大学生在就业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对职业价值观的组成和价值意义有充分了解,并对各种就业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与内涵有清晰的认识。如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性,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都会涉及其他学科内容,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交叉学科教学法的应用,使学生在本专业学习过程中拓宽自身视野,养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念。同时,这一教学过程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教学环节复杂,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达成既定教学目标,所以任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共享教学资源,并通过QQ群、微信群等社交媒体构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了解行业就业形势的变化。本研究还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实际进行了充分考察,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依据教材理论知识组织教学活动[5],使得教学内容枯燥,难以弥补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短板和不足,更无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因此,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注重学生辨识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正视就业和求职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制订适合自身的就业规划,适应新形势下就业走向的变化,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发展机遇。
针对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政府决策及相关政策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调节就业市场的重要主体。因此,政府应及早认识到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吸纳学生群体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主体作用,加大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在人才聘用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定期统计该地区的就业率、失业率等数据,在对数据进行详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针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人才聘用提供扶植政策,吸引更多学生应聘的同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对在该地区签订劳动合同,且依法缴纳社会保险金超过一定期限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和生活补贴,或者政府与中小企业签订协议,企业主要负责接纳更多的就业群体,政府则以承担应届毕业生社会保险费用或定期给予补贴的方式参与到企业发展过程中,了解企业运行现状,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机遇。
综合以上分析,新形势下国内就业环境和大学生就业走向发生明显变化。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沉重的就业压力,高校应重视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本文对新形势下就业走向的变化和职业价值观的构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有效策略,如建立良好的教育体系培养正确的职业规划观念、以实践平台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定期分析行业前景加快适应就业形势、创新就业教学理念培育职业价值观、政府积极参与提供教学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