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丹,蒋 梦,周丽萍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工业自动化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8)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对其进行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家庭教育应与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相结合完成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任务,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应当符合以下要求: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青少年人格尊严,保护青少年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遵循家庭教育特点,贯彻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紧密结合,协调一致;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需要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子女进行有意识的教育和影响。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大学生作为我国新时代的人才主力军,同样也受到家庭教育的直接影响。在大学生的成长阶段,应充分发挥好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外在压力拥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但从高中过渡到大学,对大学的适应性、感情、学业、社会关系等多方压力增加。从某高校大学生入学心理普测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普遍。相关调研发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在不同年级存有消长现象,但总体上与学历无关,与性别和所学专业存有显著差异。学业压力、择业压力、专业兴趣、人际关系等,正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惑的主要来源。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自我调节,通过打球、玩游戏、倾诉或向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等方式排解心理困惑。
同时,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综合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取决于拥有的支持系统是否充足、有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不强,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在与大学生谈心谈话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大部分在中学时期已经出现。有的学生选择了压制,将心结放在潜意识里;有的学生是在与家长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后,家长才知道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但是对此束手无策或者忽视。通过大量的心理约谈和访谈案例,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来自学业压力、父母管教过于严格、打击或是激励性教育、父母期望值过高等不恰当的家庭教育。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密不可分。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较为主要和长远的,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同的,家庭教育的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强迫式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经历的生活状态。例如,一些家长采取命令、惩罚、反向激励、打压式的方式强迫孩子学习,更有甚者,采取打骂的方式逼迫孩子学习。在孩子学习期间,为了能快速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通过补课、请家教、强行制定学习目标等方式,逼迫孩子学习,久而久之,只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学生脱离了家庭的约束,进入“放飞自我”的状态,缺乏良好的学习意识,学习质量每况愈下。
过分专制的家庭教育经常以高声规范孩子的举动,限制他们的自由,否定他们的想法,会使孩子长期处于恐慌之中,无法表达自己,只懂唯唯诺诺,并使孩子失去自信,失去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仍旧缺乏自信心,不具备良好的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控制欲强的家长,剥夺了孩子的三权,即选择权、尝试权、犯错权,使孩子无法独立成长。同样,长期在这种强迫性家庭教育方式下生活的孩子,极易产生自卑、叛逆的性格。这些孩子一旦形成这种性格特征,就会对学习充满恐惧、厌烦,对生活充满痛苦。
中国人素来谦逊,有些父母不习惯在人前称赞孩子,极易出现打压式家庭教育。家长对不经意的批评习以为常,认为无关紧要。其实,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是孩子建立自我形象的依据,如果经常提及他的缺点,孩子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不仅影响其自信心,甚至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进而不思进取。
由此可见,强迫式、过分专制、打压式的家庭教育,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或是让孩子听从、顺从家长的话,但是由于这种教育方式未能充分地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极大地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长期在这种强迫式家庭教育下生活的孩子,极有可能以不太健全的心理状态学习,一旦碰到困难和挫折且它们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时,就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1]。
给孩子自由和爱不是无底线的,也不是没有边界的。在实际生活中,过分宠爱和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会让孩子唯我独尊,进而影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最终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过分宠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的性格缺点。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分析认为,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依据孩子的性格特征寻求恰当的教育方式,既要防止“简单粗暴”,又要防止“过度溺爱”。
条件优渥的家庭,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怕孩子吃苦,对孩子过度保护。这类家长也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希望体验生活,接触真实的世界,他们感觉自己的生活是飘的,世界的一切都是围绕他而存在,没有脚踏实地的感觉。进入大学后,他们在集体宿舍生活,会出现难以融入集体生活的现象,唯我独尊,人际关系也会随之出现问题,慢慢地影响到他的心理健康[2]。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首要任务应该是从孩子的品德教育抓起,教育孩子学做人。家庭教育是以培养人为导向的教育,核心是培养有完整、独立人格的人,而完整、独立的人格是孩子赢在未来的关键。
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完整、独立人格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包括内在品质、自主自律。具备它们,孩子才可形成良好的能力,有了教育的目标圈。
教育的目标圈分为内在品质、自主自律、能力表现。内在品质更多地涉及人格心理特质的完整性及人格心理特征发展的正常性;能力表现层面更多的是指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行为,以适应外界环境和社会;自主自律是联系二者的桥梁和纽带,起着影响内在品质、实现外在能力表现的作用。内在品质包括安全感、做自己、高情商,自主自律包括爱学习、好习惯、强体魄,能力表现包括善交往、会领导、优财商、新学霸。
培养孩子的关键不在于成绩和职业,而在于人,在于培养一个具有完整、独立人格的人,核心是内在品质和自主自律,从而让孩子在能力表现方面有好的表现。
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真正读懂孩子,用符合孩子身心特点的方式引导孩子。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爱是深深地理解与接纳。”我们只有无条件地爱和接纳,才能让孩子成长为他本来的模样。
在生活中,有时父母的初衷是为了矫正孩子的行为,但是用的方法却破坏了孩子的心智和亲子关系,所以我们倡导无痕引导,也就是引导孩子的行为,但不能给孩子留下伤痕,用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方式去“有心无痕”地引导。
很多家庭对于家庭教育的认识并不全面,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会感到困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最初的品质,那就是爱。教育的本质也是爱,要无条件地爱,不能因为孩子的表现和成绩去爱,不应将孩子的努力当成炫耀的成本,而是发自内心地做到“他是我的孩子,我爱他!”
在家庭教育中,充分发挥爱的本质和力量,让孩子感受到爱带给的安全,打造生命的底色;教孩子掌握生活技能,充分信任孩子,赋予孩子尝试权和犯错误权,让孩子学会独立,引导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当孩子感觉到爱,感受到安全,并且有了独立性,有了社会性发展后,他们就会为自己的事情负责任,家长、孩子也不再内耗,父母开始放手,成就彼此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关系,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3]。
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法律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家庭引导和家庭环境都会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未来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在大学期间,学生面临极其严峻的就业压力,如果家庭不能给予相应的支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就会导致学生压力增加,使很多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学校必须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与联系,根据家庭教育法规及相关要求,帮助家长落实家庭教育给予大学生应有的关爱和帮助,促进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中得到了家长的太多关注和付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约束和制约孩子的思想与行为,进入大学后,孩子离开家长的管教后会有一个“断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现为自制力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很容易沉迷网游等活动,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如果家庭教育能及时地介入,实现学校教育与庭教育相结合,将会降低这个“断乳期”的危险系数。
1.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高校需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发挥各方教育的综合作用,在制定教育政策时把家庭教育纳入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主动设置相关部门,制定相关规定,下拨经费,纳入工作内容中,通过必要的手段和途径,让家庭教育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
2.学生是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决定性因素。学生对待家庭教育的态度决定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效果,在高校教育中,应正确引导大学生对家长和家庭的态度。在教育中,要注重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多种文化形式和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到家长的爱。如通过给父母写一封信等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表达和理解家长的爱,在对家长尊敬和理解的基础上主动与家长交流和沟通,使家长参与到大学生的教育中来,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
3.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技术支撑。为突破家长与学校的时空距离,必须运用信息技术架起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桥梁。高校要注重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搭建学校与家长互相沟通和了解的平台。家长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整体情况,献言献策,共同参与学校建设。
4.辅导员是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关键环节。在大学,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掌握大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这就需要由辅导员通过学校建立的官方平台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家长通过平台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学习与思想动态,也能及时与任课教师联系,随时配合学校教育,促进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与学生的成长是密切联系的。由于大学生存在对大学环境不适应、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自我定位出现迷惑等问题,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校可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拥有乐观向上的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增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同时,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成长。此外,针对部分父母教育方式不佳的问题,学校要与家庭进行积极的沟通,基于学生具体的情况,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与家长进行沟通,减轻学生压力,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