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 琦,徐弼昉,沈镱武
(苏州科技大学 教务处,江苏 苏州 215000)
教育乃民生之基、国之根本,高等教育更是承载着为国家、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重任。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它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传统线下考试作为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的考核形式,在高校教学运行环节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就学生还是教师而言,都更习惯、倾向于这种固有的考试方式。然而,线上考试的出现,打破了广大师生的固有思维,也使得高校教学管理焕然一新。首先,线下考试需要充分考量考场因素,无论是教室容量限制,还是繁杂的考场审批流程,都给考务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而线上考试平台所承载的巨大容纳量简化了教务管理人员拆班、合班排考的工作流程,大大提高了排考效率。其次,传统线下考试既需要任课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组卷、排版,又需要考务人员送印、校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1],而线上考试可利用平台将考题一键式导入题库,采取自动抽取考题、随机组卷等多样化的方式生成试题,能有效避免因试卷排版失误或试卷送印过程中考题泄露等情况干扰正常考试的进行。
如今,随着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智能化设备的逐渐普及,世界逐步迈入互联网时代,高校日常教学活动也离不开互联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诞生了诸如网课教学、直播教学的多样化教学手段,“互联网+教育”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教学方式的更新变革,也从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人们对考试模式变革的思考[2]。从某种意义上说,考试已不再是一次简简单单的测验,更像是一种教学反思。通过在线分析考试结果,学生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不足,教师也能更好地规划未来教学方向,制订更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因此,依托互联网的线上教育模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线上考试也随之应运而生。
硬件设备是否满足要求是决定线上考试能否有效开展的基础因素。这里所指的硬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支持在线考试的电子设备,还包括网络、考试所处室内环境等。现如今对于在线考试所需设备要求中,大多注明了考生需要同时准备电脑、手机两台电子设备,电脑放置在考生正面用于线上答题,手机放置在考生侧面用于实时监控考生作答画面,以此满足双机位监考的要求。若设备硬件配置过低或放置角度不符,极易导致在线考试无法正常实施。网络条件也是干扰在线考试顺利进行的另一大难题。部分考生家中网络带宽未达到在线考试标准,网络连接性和稳定性不高,因网络受限造成的考试被迫中断现象时有发生[3]。
无论是校内常规性考试,还是校外选拔性考试,都有一套严密的考试流程和严格的考试管理机制。对于线下考核方式,各高校制定的考试规范相对成熟,但对于线上考试并不完全适用。当前,可供选择的线上考试平台参差不齐,若各高校完全采用相同的考试平台开展线上考试,可能会面临考试平台服务器压力过大、在线考试系统崩溃的局面。同时,高校办学特色和培养方案各不相同,倘若完全照搬其他高校线上考核方案,采用同质化的第三方考试平台开展在线考试,必然会受到学生和教师的质疑,考核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近年来,替考现象在各高校屡见不鲜,严重损害了考试的公平性。在传统的线下考试中,替考学生利用伪造身份证、准考证,甚至不惜“改头换面”,以此躲避监考教师的身份核验。这种舞弊现象在线上考试中更为常见。为节约时间,避免耽误正常线上考试的进行,监考教师对于考生证件、身份信息往往只进行准考证号、身份证号等信息的粗略核对,忽略了人像比对,且双机位摄像头只能监控考生的答题过程,无法对考生的面部信息进行清晰有效的识别,这就使得替考人员有机可乘。因此,如何做好线上考试的考生身份验证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线上考试中,监考教师是通过滚动观察考生监控画面来间接实施监考工作,即使是双机位监考,也难免会有监控死角。为了杜绝此类作弊现象的发生,可以通过扩充试题库,组合生成多套同等难度、不同题目的试卷,随机分配给各考生。若任课教师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同等难度试题的命题工作,也可通过替换数字、举一反三,或是乱序排列试题、选项的方式,有效防止考生之间交流互通答案。可见,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完备的试题库,就教师而言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相较于线下考试,线上考试对于监考教师、学生乃至平台管理人员都是一种全新的考试形式,其规则、流程、管理制度都处于开发和探索阶段,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突发状况。一部分突发情况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如考生、监考教师或平台管理员的不当操作导致考试被迫中断;另一部分是环境因素造成的,如网络中断、设备短路、系统崩溃等。若不制定应对此类事件发生的紧急预案,势必会影响考试的正常进行,由此损害考生的根本利益,也难以保证考试公平。
线下考试中,监考教师通常一前一后、一动一静配合监考,一人在讲台前巡视四周,把控全场,另一人则通过流动性监考,捕捉每名考生作答状态的细节特征。线上考试中,监考教师通过监控摄像头间接反馈的实时画面,来判定考生是否存在违纪作弊现象。由于摄像头稳定不动,教师监控视野受限,给考生留有利用监控死角实施作弊的空间。这种现象严重危害了考试的公平性。
进行线上考试前,考生需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仔细检查供考试答题的电脑和供实时监控的手机是否运作流畅;二是提前测试网络是否稳定,答题、监控平台连接是否流畅,实时监控画面反馈是否清晰;三是模拟在线答题过程,确保各环节井然有序地进行。监考教师也应在开考前耐心排查考生是否具备网络环境、实时监控画面是否存在异常卡顿、考生设备同时登录考试平台是否会超负荷从而导致系统崩溃等类似现象。同时,为避免考生答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答题界面卡顿、网速慢、试题加载不流畅等突发状况,在线考试最好避开高峰用网的时间,以便保证考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尽可能使考生都能交出满意的答卷。
如今,市面上的考试平台参差不齐,某些平台看似功能强大,实则不贴合高校教学特色,实用性不高。因此,开发符合高校实际考情的考试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考试平台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第一,登录模块。考生应准确输入自己的身份信息,比对验证其真实性,后台会对多次输入错误信息的考生进行锁定,反馈给监考教师,以便从源头上杜绝替考行为的发生。第二,生成试题模块。平台为出卷教师提供多种组卷方式,部分高校前期试题维护时间长,试题库容量充足,题型多样,可以选用按比例抽题或随机组卷的方式生成试题;还有一部分高校重视诚信教育,严把试题关,可选择乱序排列试题、选项等方式,提高线上考试的真实性。第三,自动保存和试题恢复模块。每隔一段时间,平台自动保存考生的作答记录,若发生类似断电、断网、系统卡顿等突发状况,考生可主动示意监考教师并耐心等待,待试题完全恢复后再继续答题,无须从头作答。第四,计时模块。为避免考生延迟交卷,影响考试公平,在线考试平台引入自动计时模块。考生点击开始答题按钮后,系统会自动开始计时,在默认考试时间结束后自动上传考生答卷。第五,评卷模块。任课教师可事先将试题答案上传至评卷模块,考试结束后,客观题可通过平台实现自动批改,任课教师只需在平台上批阅主观题部分。批阅工作结束后,平台也可通过自动核分选项,一键生成考试成绩。评卷模块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教师的阅卷效率,缩短了阅卷时间,也避免了教师手动阅卷、核分造成的失误。
线上考试开始一周前,平台管理员会要求参加考试的学生提交近期免冠证件照、身份证号、学号、姓名等个人基础信息,录入在线身份比对系统,生成每个人的专属信息库。在考前身份验证环节,监考教师会要求考生面对摄像头手持身份证进行身份信息验证,筛选出人证不符的考生,取消其考试资格。在考试过程中,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时比对考生信息,防止考生存在中途替考行为。由此,智能化身份比对系统不仅弥补了人工检验的有限性,还可记录整场考试中考生的实时状态,便于捕捉考生的心理特征,实现全程信息化管理。
线下考核方式中,任课教师往往于考前几周进行试卷命题工作,而在线上教学背景下,各高校为不耽误正常教学计划,纷纷选择线上考试模式,但对在线试题库建设工作缺乏实际经验,试题资源严重匮乏。因筹建完备试题库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教师需在正常教学过程中积累命题经验,命制符合教学要求、难易适中的在线试题。虽然对于教师来讲,筹建在线试题库初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但从长远来看,这是效果显著的[4]。待恢复线下教学和线下考试后,教师可通过在线试题库抽取试题的方式,形成纸质试卷供学生线下考试作答,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命题负担。
首先,线上考试作为一种新兴的考试模式,无论是对考生还是教师来说,都很陌生,在实际考试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因此,只有建立线上考试应急预案,并通过多次模拟演练,查漏补缺,不断完善线上考试操作流程,建立健全线上考试工作机制,才能在出现突发状况后迅速处理,保障线上考试工作平稳有序进行。其次,组建由考务员、平台管理员、学工人员等组成的线上考试应急管理小组,针对考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事前做好预案,并制订好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放矢。最后,对于线上考试应急管理小组相关人员,要定期做好技能培训,提高其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
人无信不立,要想从源头上减少违纪作弊现象,关键是要加强诚信教育。在线上考试前开展主题班会,教育学生诚信应考,提高学生思想上的认识度,使学生明白线上考试与线下考试性质相同,考试地位同等重要。考试过程中,除了监考教师对考生界面实现全程监控外,考试平台也具备全程录屏的功能,以便发现违纪作弊现象后及时调取监控视频核实,做出相应处分。本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进行诚信教育辅之必要的监控措施,定能在考生中形成一定的威慑力,使考生深刻认识到违纪作弊不可取,诚信应考才是真。
推行线上考试不仅是对线上教学质量的检验,更是推进高校教学计划平稳运行的智慧之举。相信各高校通过大规模开展线上考试,不断汲取在线教育经验,探索“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在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同时,逐步实现内涵式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我国教育事业也必将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