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迎春
[摘 要]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要的教学目标。但是,目前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存在教师认识不到位、课程资源整合不够、教学方式创新不足等问题。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突出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跨学科素材互通,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认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正确理解个人与国家、社会、家庭的关系。
[关键词]德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6-0090-03
家国情怀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感、高度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情感。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既是新时期对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举措。因而,小学阶段的品德教育应重视对学生在家国意识和责任感方面的培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家国情怀的培养,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使他们重视家庭生活,热爱国家和民族。小学德育课程应以价值为导向,充满人文情怀,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以服务国家富强、民族自强、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当前,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存在不少问题,如何基于课程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已成为广大小学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基于课程核心素养培养家国情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已经在家国情怀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但基于核心素养的家国情怀的培养,仍然存在一些不到位之处,影响了教学效果,有必要进行改进。
1.对家国情怀的认识不到位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是课程的实施主体,应当对家国情怀具有明确而深刻的认知,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教学活动。然而,目前仍有部分教师认为家国情怀教育是可有可无的,这与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家庭责任感的要求背道而驰。事实上,这是对家国情怀认识不清和教学目标不明确的表现。
2.课程资源的整合不够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与家国情怀相关的资源丰富而多样,来自课程内外。教师应当意识到,能够促进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资源,就应当充分挖掘并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所利用的资源来自教科书,对课外资源利用有限。一些教师没有深入挖掘培养家国情怀的材料。例如,跨学科材料的使用不足,地理知识和历史典故的使用较少;教师对课外素材的运用不当,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显而易见,教师在整合和运用课内外资源时存在明显不足。
3.教学方式的创新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对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目前,各学科的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但是在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第一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只讲知识点,仍然采用灌输的方法,这样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实践活動有限或流于形式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实践活动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能够强化学生的认知,让他们将所学知识内化,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园感和国家感。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相关实践活动往往难以开展。这反映出教师不重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来深化学生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情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一些教师甚至把背诵知识点当成了实践作业,不重视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实践。而学生对教师布置的实践作业也常常存在应付的态度。
二、基于课程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对策略
为了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课程的情感育人价值,注重挖掘和利用多学科的教学素材,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并开展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
1.突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情感育人功能
对小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应牢牢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和目的,突出课程的教育功能,要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摆在第一位,增强学生的政治素养。此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互联网上的部分信息会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因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这一方面要发挥应有纠偏作用,突出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通过以情育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人类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的情感波动性较大,仍处于身心发展初步的阶段,他们的思想往往是幼稚和不成熟的,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必须加强情感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这也是家国情怀培养的要求。
例如,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组织有关红军长征的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穿上红军的服装,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使他们沉浸在历史情境之中,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在亲身体验了红军艰苦斗争的历史之后,学生对长征的情况就可以感同身受,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这将促使他们深入思考那段历史,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家国情怀。这一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辛。教师组织学生在野外徒步行走几公里,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段艰难的旅程。学生在感受到红军的艰辛后,意识到在国民党的围剿和封锁下红军是多么的艰难,并知道今天自己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不畏惧任何困难的意志。第二部分,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红色遗址,并组织他们唱响革命歌曲,这能够让家国情怀教育的气氛更加热烈。到达参观地点后,教师要先进行介绍,再为学生布置任务,鼓励他们发挥想象,模拟表演。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相关的历史。第三部分,学生通过做红军餐,体验红军制作食物的过程,培养团队精神和生活技能。活动结束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这次活动的印象,写下个人体会。通过此次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革命道路上的磨难和艰辛,传承和弘扬红军精神。
2.注重跨学科素材互通
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制课程作为一门承担德育功能的学科,教材中有许多体现家国情怀的资源,是课程教学的基础素材。此外,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内容丰富,涉及法治、国情、政治等不同领域,和语文、美术、音乐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具有典型的互补性。教师在发掘课程资源的时候,一方面要注重从教材出发,另一方面要采取跨学科资源整合的手段,这样才能为课程实施提供充足的资源,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弘扬爱国主义的名篇佳作,能够为道德与法制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爱国主义情怀传递给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当学生在语文课中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之后,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就可以引导他们仔细揣摩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和行动,通过角色扮演和小游戏的形式来演绎狼牙山五壮士面临的危急壮烈时刻。这比教师直接的理论讲解更能对学生的主动学习产生影响,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文章中狼牙山五壮士与敌人激烈斗争的场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革命者英勇战斗、不惜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讲述了周恩来同志少年时看到中国人饱受欺凌而无处申冤,从而立志读书救国的故事。教师可以在德育课上将这篇课文作为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素材,要求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联系历史上的爱国人物,拓展家国情怀教育的资源,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和理解。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如果道德与法治课程没有与时俱进,仅仅依靠现有的课本内容开展教学,就无法为学生创造一个新鲜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深刻的体验,形成对家国情怀的有效认知。因此,教师要借助互联网上丰富的影像资料,刺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情感共鸣,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达到培养家国情怀的目的。比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涌现出大量表现家国情怀的电影和电视剧,如《开国大典》《西安事变》《建国大业》《建党大业》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这些影视作品的片段,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从中了解家国情怀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而且促使他们对家国情怀进行理性思考,深刻认识到个人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一分子,从而树立起为国家和民族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3.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首先,要善于使用教学辅助工具。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要有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关于祖国统一的多媒体演示活动,让学生参与资料收集、内容梳理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这项活动涉及历史知识、时事政治和多媒体制作,是学生展现自我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利用分享活动环节,分享我国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和解决过程,引导学生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使他们意识到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增强对“一个中国 ”的认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支持祖国的统一,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其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使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借助案例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分析事物表象的过程中把握本质,培养分析能力;利用情境教学手段在班级中创造出适当的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体验,强化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教师要掌握理论的教学方法,不要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目前,一些教师已经采用了主题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教师应当对这些方法加以灵活应用,增强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成长。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乡土文化主题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成长的地方,热爱本乡本土。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可以加深他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要整合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通过调查、交流和询问,确定学生的需求,开展乡土文化主题教育。主题教育活动不仅涵盖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还要延伸到课外,为学生提供富有吸引力的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利用休闲时间开展学习活动,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乡土文化教育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进行,关键是要结合现实生活,不拘泥于书本,要引导学生实地了解家鄉的特色文化、民间风俗、历史事件等。这样的主题活动,可以增强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从而使学生对家乡、对祖国产生热爱之情。
4.拓展课外实践活动
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可以组织多种类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启迪、受到熏陶。
例如,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起源众说纷纭。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和融合,加之长期的战乱,人们怀念和赞美战国时代伟大的爱国者屈原,端午节也就成为纪念这一伟大诗人的节日。端午节的民间习俗主要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寄托了人们的爱国情感。尽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端午节的不少习俗已经逐渐淡化,但对屈原的纪念和对爱国主义的弘扬依然是节日的主题。爱国主义是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内容,亦是端午节蕴含的文化价值。端午节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活动,如与端午节文化相关的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这些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使学生产生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教育是新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当认识到这部分内容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并采取有效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深刻地认识个人和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注意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引导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努力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参 考 文 献 ]
[1] 张雪梅.小学德育教育中家国情怀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7):146-147.
[2] 刘亚琼,刘瑞. 学校德育中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策略[J].现代教育,2018(2):29-30.
[3] 赵志毅.家国情怀的结构及其教育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2):96-102.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