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路径探索

2023-04-10 01:10:07刘海峰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2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小学信息技术

刘海峰

[摘 要]信息技术已经完成了全方位渗透,无论是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还是在教育教学领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在现代教学思潮的影响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给课堂带来新鲜感和活力,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进行认知构建、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提升级多维训练等,这样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6-0087-03

信息技术已经完成了全方位渗透,无论是在经济社会领域还是在教育教学领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在小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将其融入学科教学中,就能让学生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为高效课堂生成奠定坚实基础。

一、信息技术营造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能够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环境中启动思维,进入学习状态。当然学科不同,教学重点也存在差异。在创设情境时,教师不能被固定模式束缚,要随机应变,从教学需要出发,凸显学科教学的特点。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将其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助力学科教学的同时,将信息技术最大潜能发挥到极致。例如,学习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牛和鹅》一课,如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趣味化设计,引发学生学习探索热情,需要教师深度思索。为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呈现各种动物的活动情境。学生瞬间被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吸引,看得格外认真。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对这些不同动物进行描述。学生七嘴八舌地描述,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思维活跃起来。在描述过程中,学生对动物内在、外在特征有了具体的理解。在这些动物中,学生对牛和鹅的描述比较丰富。教师抓住这一点,引出文本主题,将学生带入不一样的情境中。语文学习本身蕴含丰富资源,教师从学科特点出发,利用多媒体的展示功能,让学生对学习主题和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学习热情得到激发。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又要求学生课外深入生活之中,利用手机拍摄一些动物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交互平台,看谁拍摄的视频更有趣。任务下达后,立刻引起学生的积极响应。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各种动物,也能够找到拍摄工具,自然形成学习便利条件。学生拍摄的小视频不断涌现,教师做出精心选择,确定一些典型作品,在班级内推介,对学生学习表现给予表扬。由此,学生对不同动物的好奇心和学习课文的热情不断增强,课堂上形成浓浓的学习氛围。

学科属性不同,借助信息技术营造的学习氛围也会存在差异。具体操作时,教师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无论是学生的学力基础、兴趣爱好还是学科属性、教材特点,都是教师必须考虑的。只有对影响教学的因子有了精准了解和把握,才能采取针对性策略,创设特定的情境,营造出来的学习氛围也才会更吸引学生关注。语文学科利用网络的机会更多,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进行情境创设,课外阅读素材搜集、网络交互等,都离不开网络和媒体,教师从这些角度进行设计,其助学效果更为明显。

二、信息技术促进认知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从本质上来讲,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其实是一种无效教学,如果学生能够主动构建知识,形成独特的认知体系,教学活动才是意义非凡的,才是有价值的。学习不是简单地将知识进行叠加,而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对知识展开结构重组,在处理和转换中完成认知体系构建,最终获得新的经验和学习技巧。构建认知体系有很多方法,但信息技术无疑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传统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将关键点写在黑板上,然后进行连线、构图。这个过程中,知识体系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教师不妨利用信息技术及时性的特点,将复杂的知识以脉络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获得更加有条理、更加深刻的认知。

例如,学习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为了快速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借助趣味化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在聆听的过程中,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对公民、权力、义务相关概念展开解析。繁多的知识点让学生有点不知所措,有的学生甚至开始烦躁、厌倦。要想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就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于是,在知识点讲解结束后,教师就让学生运用关键词梳理法归纳知识要点。这对学生来说是简单的,他们很快完成了任务。学生说一个关键词,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在师生多元互动中,一张知识网络图呈现出来。因为这张知识结构图是学生总结归纳出来的,教师只是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所以学生格外自豪,识记起来也比较容易。

认识体系的构建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作为支撑。教师从学习内容属性出发,将信息技术展示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感知、梳理中完成了认知构建。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课后借助网络展开生活素材的搜集,将相关信息推送到网络交互平台。教师对学生搜集展示的信息进行评选,在课堂教学中做重点展示,学科学习进入专项学习环节。这样教学具有生活气息和真实性,学生关注度更高,促进了学生深入观察和思考,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师鼓励学生自行搜集生活案例,对学生形成心灵冲击,使学生受到启迪。

三、信息技术助攻难点突破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具体的形象有特殊感知力,这是所有学生具有的共性特征。教师不妨从共性特征着手,发挥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的特点,将学习重难点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多维感官冲击中,获得学习的多元力量。

例如,學习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角的度量》一课,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非常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要求认识量角器,学会正确量角方法并读出角的度数。为了帮助学生快速突破学习重难点,教师展示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利用电脑软件设计的各种不同形状,课堂瞬间热闹起来,学生显得异常兴奋。教学契机成熟,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这些不同形状中,哪些形状有角度,有几个角?如何测量这些角的大小呢?”一连串的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了深处,他们对知识的认知不再停留在形状本身上,而是从专业角度出发对知识展开探研。学生进行热烈讨论,很快就找到了学习突破点,对学习重难点的把握也更加精准。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运用动态视频展示的形式将角的度量过程呈现出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让他们把握操作的关键点。

突破课堂学习的重难点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如何有效引导和设计,考验的是教师的智慧。具体操作中,教师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静态的知识以动态形式展示出来,满足了学生的内心需要,他们的学习探索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学科教学中的信息往往是借助语言文字呈现出来的。语言文字相对抽象,学生吸收语言文字的能力没有那么强。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的事物,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信息技术的指引下,学生很快触碰到知识的核心,学习重难点得到突破。如数学教学中,数学训练内容、数学场景、数学实验、数学观察、数学模型等,都需要媒体出示和网络支持。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设计,能够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动力。特别是数学操作实验,传统教学需要制作更多的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物做操作演示;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介入,为数学实验提供便利条件,不仅可以大大节省操作环节,还能够形成互动,反复播放观察,没有任何观察死角,其助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方式。

四、信息技术升级多维训练

新课改教学理念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都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主体思维的凸显不仅要体现在学习互动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渗透到实践训练中,让学生在新颖有趣的活动中,更好地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汲取更多知识。学科教学实践训练,教师可选择的教法是多元的。但无论什么样的教法,都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以学习内容为触发点。这样才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计划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关注度较高,设置训练时,如果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条件,定然能够迅速启动学生思维,为高效训练奠定基础。

例如,学习人教版英语教材四年级上册Unit 4 Asking for Help一课后,有一些学生显露出满足的神情,好像已经完全掌握了知识点。为了检验教学成果,教师设置了不同形式的趣味化训练。但课堂教学时间和容量都有限,如何才能在增速的同时提升训练实效性,这是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设置训练题时,教师从不同维度设计,题型多样,有单词拼写,有情景对话,还有漢译英等。大容量的训练需要采取特殊措施才能顺利完成。对于训练题,教师进行了区别对待。如单词拼写训练,电脑上呈现汉语或英语,学生用抢答的形式进行拼写。短短几分钟,学生就快速完成了训练,且训练效果超过预期。对于情景对话,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学生要先对图片进行拼组,厘清故事的内容,然后才能进行演绎。这样的设计多了一些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课堂训练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异常高涨。教师还设计了一些电子作业任务,要求学生在家长协助下完成电子作业的设计和制作,这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训练主动性。在进行作业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技术指导,学生从中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

教学活动是由多方面内容构成的,是一个复杂的多环节学习过程。实践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便捷、实效的特点,将其引入训练中,能实现教学实践转型升级,从而使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处于浅层次,面对纷繁复杂的学科学习,他们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信息技术涉及内容较多,呈现形式更加多元,对学生有极强吸引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特定学习情境,营造浓郁探学氛围,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的同时,促进认知体系构建,最后在多维实践训练中彰显学科价值。经过系统化的融合,学生的综合能力定能得到提升,学科教学的特点和效能将得到凸显,教学的终极目标在潜移默化中达成。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策略探索[J].成才之路,2021(4):98-99.

[2] 郑明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讨[J].考试周刊,2020(A0):87-88.

[3] 郭小平.浅议信息技术与中学各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J].甘肃教育,2020(19):84.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小学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计算机教育(2016年9期)2016-12-21 00:27:06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6:40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5:16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2:26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