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专业设置20 年“流动全景图”:趋势、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3-04-09 02:10:56张大伟谢兴政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出版学普通本科布点

—张大伟 谢兴政—

一、引言

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关键特征之一。①高校专业设置是“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及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状况,按照社会专业分工、学科分类设立的学业门类”②。作为高校发展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高校专业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紧密相关。③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及高校自身的办学实际是高校专业设置的重要依据。④质言之,高校专业设置应该体现社会逻辑,适应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应该结合学校自身发展定位、师资队伍、硬件条件等,形成学科优势,办出专业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相比于其他人文社科学科,新闻传播教育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⑤为目标,具有紧跟媒介技术变革、高度意识形态敏感的专业特殊性。

我国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发展趋势及分布现状如何? 是否适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是否回应了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和新媒体技术变革趋势? 目前,这些问题还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数量寥寥的相关研究,一是对我国新闻传播学发展阶段和面临挑战进行笼统概括,认为世界政治格局与国际秩序发生重大变化,以大数据等为核心的新技术推动传播方式快速变革,我国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空前的机遇和挑战⑥,正处于创新发展阶段⑦;二是在论述其他议题时随笔带过新闻传播学专业布点相关数据,如陈昌凤提及我国目前至少有680 所大学开设了1300 多个新闻传播专业点⑧,王润泽提到我国新闻传播本科专业布点为1352 个,分布于721 所高校⑨。相关学者引用数据的差异说明当前关于新闻传播学专业布点情况尚缺乏权威统计数据。对新闻传播学专业设置相关问题的思考,应该基于对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设置的历时性考察之上。据此,笔者节点式选取了近20 年我国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开设情况,绘制和分析新闻传播专业开设“流动全景图”,摸排新闻传播学专业设置和布点的趋势及特征,并分析影响我国新闻传播专业设置和布点的关键因素。

二、数据采集

根据1998 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科目录》⑩,新闻传播学成为一级学科。2001 年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元年,精英化的高等教育时代全面结束,迎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⑪。同年,教育部首次对我国高校专业目录进行统计,出版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大全》(以下简称《专业设置大全》)。考虑到数据可得性,笔者参考学者雷洪德的研究⑫,选择2001 年作为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发展情况的比较基期。同时,为动态呈现新闻传播学专业开设情况,笔者选取了2009 年和2020 年作为节点进行分析。

2000 年以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出版了《专业设置大全》(2001 年版,2003 年版,2005 年版,2007 年版和2009 年版),为本研究重要资料。2010 年开始《专业设置大全》停止出版。为与《专业设置大全》数据统计路径一致,笔者以教育部2020 年公布的全国1272 所本科高校为基础⑬,以各本科高校招生计划为依据,对2020 年我国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开设情况进行统计。需要指出的是,2020 年全国本科高校名单未能涵盖军事类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2020 年专业设置数据显示,部分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尚有在校本科生,但已停招新生,本文一律将该校视作未开设此专业。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自2020 年起不再招收本科生,2019 级(含)之前的本科生仍在校就读,本研究将其作为未开设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处理。这一情况同样存在于部分独立学院,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2020 年不再招收新生,同样视为未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部分高校存在大类招生的情况,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按招生计划显示均在人文科学类进行招生,笔者根据学生后续分流情况,将其判定为3 个专业(新闻学、广告学和广播电视学)均有招生。部分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设置了专业方向,如北京服装学院开设了传播学(时尚传播方向),根据培养方案显示其以培养时尚传播人才为主,但笔者仍按招生计划将其视为传播学专业。

三、研究发现

(一)专业增设整体趋势:一级学科成立以来,专业数量迅速增长

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应当顺应新发展格局,着眼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长远需要。⑭如图1所示,自1998 年新闻传播学成为一级学科以来,下设专业数量逐渐增多。2001 年,新闻传播学本科下设4 个专业: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和编辑出版学。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传播学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于2003 年在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10 所高校率先开设;媒体创意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旨在培养适应传媒事业发展要求的具有“创意”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于2003 年在北京广播学院开设。截至2009 年,新闻传播学共计开设6 个本科专业。

图1 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设置变化

2020 年,新闻传播学专业增设至10 个: 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时尚传播、国际新闻与传播和会展。其中,为适应社会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2012 年教育部将原有的“媒体创意”及“新媒体与信息网络(2011 年新增专业)”⑮合并,设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首批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校有南京师范大学、吉首大学、广州大学等。⑯同年,开设了数字出版专业⑰,旨在培养将传统印刷出版的内容数字化的复合型人才⑱,首批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有浙江传媒学院、曲阜师范大学等⑲。同时,时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时尚传播人才需求,教育部于2017 年批准开设时尚传播专业,上海杉达学院成为首个开设此专业的高校。⑳2018 年,为服务国家对外战略,教育部批准成立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率先招生。㉑2020 年,为培养具有会展策略传播、智能会展技术和会展创意设计能力的中高端复合型人才,上海大学基于前期的办学经历及多方支持增设了会展专业。㉒

(二)专业点增设整体发展趋势: 数量“先急后缓”式上升,普通本科院校渐成主力

根据统计(图2)发现,我国开设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加,由2001 年的153 所,2009 年的567 所,到2020 年的632所(去除了合并、停止招生等情况),增速先急后缓。造成“先急”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2001 年—2009 年期间我国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期,新增了493 所本科院校,增长率为83%,截至2009 年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高校1090 所,并且新建本科院校享有“首批可设置6 个本科专业,新建前3 年每年可增设5个专业”的政策㉓;二是,为改变我国传统“文弱理强”的专业设置格局,政府鼓励高校将本科专业结构的重心向文科转移;三是,媒介技术融合发展,尤其进入Web 2.0 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社会需求量剧增,进而推动了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布点㉔。“后缓”则主要是因为我国普通本科高校数量增幅整体减缓,2009年—2020 年间的本科高校数量仅增长了182所,增长率为17.17%。

图2 2001 年—2020 年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布点变化情况

从学校层级及性质来看,2001 年开设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的985/211 高校56 所,占比为36.61%;公办普通本科高校93 所,占比为60.78%;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及独立学院4 所,占比为2.61%。这一比例结构在2009 年有较大变化,其中985/211 高校数量为85 所,占比为14.99%;公办普通本科高校311 所,占比为54.85%;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及独立学院171 所,占比为30.16%。发生较大变化的原因在于,这一期间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办学,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及独立学院总体比例上升。㉕相较于2009 年,2020 年我国开设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层级比例接近,但部分985/211 高校开始调整招生结构,如清华大学于2020 年停止招收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学生,开设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的985/211 高校下降至75 所,占比仅为11.87%;公办普通本科高校366 所,占比为57.91%;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及独立学院191所,占比为30.22%。值得注意的是,985/211高校近年来停招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一方面表明“双一流”建设体系促进985/211 高校对专业设置重新调整,另一方面也说明在部分985/211 高校内部,新闻传播学科处于弱势地位。

(三)“新”“旧”专业点的分类增设趋势:传统媒体对应专业“先扬后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因“势”而起

新闻传播学专业布点整体增长迅速,具体而言,2020 年,全国共开设1153 个新闻传播学专业点(图3),相较于2009 年的920 个专业点增长了25.22%,比2001 年的227 个提升了407.93%。

图3 2001 年—2020 年新闻传播学学科各本科专业点开设高校数量情况

从时间的纵轴来看,新闻传播学各专业点的开设数量,与社会对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紧密相关。2001 年—2020 年期间,早期设置的四个新闻传播学专业(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和编辑出版学),仅有新闻学专业点持续增长,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等专业的开设数量均呈现“先扬后抑”趋势,此种趋势与人才需求变化及专业知识结构调整有关。以广告学为例,2001 年—2009 年,我国处于加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起步阶段,广告行业进入结构化发展时期,对于优质广告人才需求急剧上升㉖,由于就业前景较好,再辅之以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广告专业点数量迅速攀升。近年来,产业链和产业形态升级带动了品牌战略的升级,数字营销成为主流,大量广告学专业点开始数字化探索㉗,大部分高校保留了广告学专业,但开设了数字营销的相关课程,亦有部分高校取消了广告学专业,转而开设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

传播学专业点呈现出小幅上涨趋势,从35所上涨至63 所,相较于新闻学等其他专业,传播学专业开设数量相对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其一,传播学专业定位不清晰,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体系不严密㉘;其二,传播学作为横向学科,不断从前沿科学领域和信息产业吸收新概念,造成学科边界模糊,使得传播学近年来出现“中年危机”,深受价值失范和身份焦虑的困扰㉙。与此同时,各新闻传播院校的传播学专业培养目标差异较大,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偏科学传播方向,华中科技大学偏网络编辑,青岛农业大学偏农业影视制作。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如何在凸显办学特色时,重构“核心知识架构”共识㉚,事关传播学专业发展。同时,部分院校在开设传播学专业时具有“新闻学化”或“网络与新媒体化”倾向,专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㉜,导致传播学本科专业相对弱势。此外,新闻传播学各专业人才培养思路通常以媒介形态为划分依据㉜,如新闻学以报纸等纸质媒体为主,广播电视(新闻)学以视听媒体为主,网络与新媒体对应网络媒体,广告学以广告企业为主,编辑出版学对应图书期刊出版。传播学未有明确的对应媒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播学学生的职业选择,进而增加了高校开设传播学专业的“顾虑”。

2020 年,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时尚传播、国际新闻与传播和会展专业的开设高校数量分别为251、14、3、2 和1。网络与新媒体是媒体创意专业转设的专业,2009 年仅有4所高校开设媒体创意专业。自2012 年起,众多本科高校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专业点数量超越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和传播学等专业,位列新闻传播学所有专业的前三位,表明新闻传播学专业开设与社会及媒介技术发展密不可分,尤其伴随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媒体已经成为新闻舆论、社会文化、公众娱乐和人际交流的主要渠道,传统媒介面临着较大的生存挑战,“新媒体融入”和“媒介转型”成为大势所趋㉝,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社会需求得以快速发展。

(四)专业布点的学校层级特征:985/211高校专业调整,广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受独立院校欢迎

新闻传播学专业在不同层级高校的开设数量变化存在一定规律。2001 年,所设4 个专业中,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和编辑出版学专业布点以985/211 高校为主,仅广告学较多见于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图4)。原因在于,我国高等教育刚刚进入大众化时代,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和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及独立学院的规模较小,除广告学外,其他三个专业鲜少布点于非985/211 高校。进入2009 年,新闻传播学科5 个主要专业开设高校均以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为主,且除传播学和编辑出版学专业外,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办学规模突出,较其他两类学校有明显数量优势,原因可能在于这类高校的基数较大,且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当地高校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促使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的整体办学规模不断提升。㉞2020 年,沿袭了2009 年的专业布点情况,新闻传播学科6 个主要专业开设高校仍然以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为主,但专业开设高校的“第二方阵”有所差异: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及独立学院在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开设方面表现积极,985/211 高校在编辑出版学专业开设上保持相对优势,广播电视学和传播学则数量较平均。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2009 年,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专业点数量整体下降;专业新增后,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及独立院校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数量显著增长。这表明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及独立院校在专业调整方面反应速度较快,能够根据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及时布局新专业;但这种“快速”反应引发了大众对于此类院校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担忧。㉟

图4 2001 年—2020 年新闻传播学主要本科专业开设高校层级分布情况

在新闻传播学科各专业中,新闻学、广告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尤其受到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及独立学院的欢迎。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及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着力发展应用型学科,服务区域发展。㊱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普及,新闻学、广告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增大,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及独立学院从“好就业”的角度出发㊲,进行相应的专业建设。

(五)专业布点的区域特征: 与区域经济、媒体产业联动,名校辐射作用显著

2001 年—2020 年间,开设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地区分布情况变化不大,头部省份和尾部省份相对稳定。头部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包含湖北省、江苏省、北京市、上海市、山东省、湖南省、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和河南省(图5),其中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和河南省在2009 年后跻身新闻传播教育大省。尾部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则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如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

图5 2001 年—2020 年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开设高校省份分布情况

由此可见,新闻传播学专业布点呈现出一定的集群效应,主要表现为:一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点地区分布与各省份的高等教育水平和经济水平密切相关。以2020 年为例,开设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头部省份的高校总体数量(包含新闻传播院校)及GDP 总量均位于全国前列。二是,名校的区域辐射作用显著。以北京市、上海市、湖北省为例,这些地区一直位列新闻传播教育头部省市,三地知名高校众多,尤其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始终是新闻传播教育重镇。三是,媒体产业发达程度对新闻传播专业布点具有明显推动作用。北京市和上海市分别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金融中心,媒体产业发达,有效地推动了两地新闻传播专业布点的显著发展。

(六)专业点所属学院的特征: “新闻与传播”“人文”占据半壁江山

新闻传播学科从二级学科发展为一级学科,且随着媒介技术和人才需求数量及能力结构的变化,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点数量不断调整。2001 年,开设单一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共有105 所(表1),占所有新闻传播院校的68.63%;2009 年,虽然开设单一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数量增加至325 所,但开设新闻传播专业高校数量增幅较大,使得单一专业开设比例降至57.32%;2020 年,开设单一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数量减少至309 所,但新闻传播院校数量持续上升,此消彼长,单一专业开设比例进一步降到48.89%。由此可见,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突出的专业交叉和互补。在同一高校,新闻传播专业集群也映射出学科整体发展的良好态势,大量的新闻传播专业从原有院系独立出来,成立以新闻传播学专业为主的院系。

表1 开设单一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高校数量

通过对2020 年所有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所在的院系进行梳理,利用Tableau 软件将这些院系名称生成词云图(图6)。从图6 可以看出,“新闻传播学院”和“新闻与传播学院”是当下最常见的新闻传播院系命名方式,凸显了新闻学和传播学并重的学科独立性。其次,“文学院”“人文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文法学院”“传媒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等命名方式也较多,蕴含了新闻传播学科曾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历史。从命名方式可以看出,在实际教学中,新闻传播学专业仍与文学专业联系密切。同时,新闻传播学科与艺术联系也较为紧密,诸如“艺术设计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命名方式也较常见。

图6 2020 年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所在院系名称词云图

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头部院校,如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虽然开设多个新闻传播学专业,但其一直保持着“新闻学院”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这两所高校的新闻学院历史悠久,均于1988 年撤系设院,成立新闻学院;二是,“新闻学”一词两意,取其广义之意,“既包含了传统的印刷新闻业务教学与应用研究,也包含了后来的广播、广告、公关业务教学与应用研究,还包含了传播基础理论研究”㊳。

在确认院系名称之际,各高校亦会以本校人才培养定位为重要参考。例如,北京服装学院的传播学和广告学专业所在院系是时尚传播学院,通过其学院官网可知,该校传播学专业方向以时尚传播为主㊴;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一所外国语高等学校,共开设101 种外国语言专业㊵,其新闻传播专业下设于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凸显了国际新闻传播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既要求学生“精通一至两门外语”,又希望学生“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并逐步主导国际新闻传播和维护国家利益”㊶。

此外,不少高校将编辑出版学专业与新闻学、传播学专业设于同一学院;但在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头部院校中,编辑出版学多归属于信息管理学院,如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这种多元归属的产生,既有学校专业发展历史渊源,也反映和强化了编辑出版学在新闻传播学科的归属感不足。该专业内部,对编辑出版学专业定位亦多有讨论。例如,王关义等认为设置出版学为一级学科是时代之需㊷;张志强基于对英美国家的出版学学科归属的研究,建议将出版学设定为一级学科㊸;聂震宁则是从出版业的作用、出版业的发展、出版业的升级、出版业的人才培养和出版教育的建设发展等五个方面,提出“出版学”应该成为一级学科的主张㊹。

四、总结与讨论

本文在梳理我国近20 年新闻传播学科专业设置发展历程的基础之上,总结了专业设置和布点趋势、特征和影响因素。整体来看,21世纪以来,新闻传播学专业设置及专业布点呈现出“双增长”趋势,新兴专业应需产生,专业数量持续增加,不同层级、不同历史传统院校形成了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专业点布局,专业布点形成集群效应。基于趋势特征分析,有必要明晰造成趋势特征的潜在影响因素,具体到专业设置和专业布点的影响因素方面,可以大致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影响新闻传播学专业设置的因素。新闻传播学专业增设史,同时也是一部媒介技术变革史、人才能力结构变迁史。新闻传播学专业增设从“人才培养类型”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凸显了专业动态调整的“市场”逻辑。㊺2001 年开设的四个专业分别回应政府和报刊媒体对新闻人才(新闻学)、广播电视媒体对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广播电视学)、企业发展对广告人才(广告学)和出版社对编辑出版人才(编辑出版学)的需求。之后的数次调整,更是紧密围绕着媒介技术迭代、国家战略目标调整,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如“媒体创意”与“新媒体与信息网络”合并成“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体现了新闻传播学专业开设对媒介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性;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开设,凸显了新闻传播学专业设置始终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的意识形态敏感性。

其二,影响新闻传播院校空间布局的因素。新闻传播院校的空间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媒体产业发达程度及新闻传播知名院校既有分布情况密切相关。有研究认为,高校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对高等教育的专业动态调整具有显著的驱动力。㊻调查显示,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北京市、山东省、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和四川省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大省,呈“川”字形分布于我国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中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在高等教育院校省市集中度方面,发达的经济为这些省份的高校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办学资源㊼,高校数量众多,也为新闻传播专业落地提供了必要的“土壤”。以2017 年公布的第四轮新闻传播学学科评价为例,56 所上榜的高校中有38所来自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占比达67.86%,较多博士及硕士留在当地高校,成为新闻传播院校的主要师资,为新闻传播专业布点提供了充足的“智力资源”,形成了知名高校从全市向全省的辐射效应。此外,新闻传播学专业发展与媒介产业发展密不可分,无论是传统媒体的“头部”单位,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还是新媒体的“领头羊”,如腾讯、澎湃、字节跳动、新浪和搜狐等,其总部均开设于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区,并在经济较发达省份设立分支机构;媒介产业进驻和扩张为新闻传播专业布点提供了“市场需求”。需要指出的是,地区经济支撑、媒体产业带动、知名高校辐射、新闻传播高等教育院校集中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勾连催生了当前新闻传播院校的空间布局。

其三,影响院校专业布点的因素。不同层级院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布点差异性明显,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学校的办学定位。通常,985/211 高校定位于研究型大学,因而,相较于其他应用、职业导向较明确的专业,具有较强学术传统和研究渊源的传播学专业,在各层级高校分布中985/211 高校占比明显;而民办普通高校和独立院校则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广告学和网络与新媒体这类产业属性较强的专业成为首选。二是学生招生和就业。985/211 高校及部分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在较长办学历史积淀下,人才培养质量已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招生和就业具有一定优势,专业的选择面较大;部分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及民办普通高校和独立院校,新闻传播学办学时间短,学校知名度较低,在开设专业时需要充分考虑社会需要及学生的未来发展,“便于招生”“利于就业”对其发展十分关键,从这一角度来讲,这类高校对“社会人才需求”更加敏感。三是学校的办学条件。各层级高校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办学条件,是影响新闻传播专业分布的关键要素。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应该具备先进的媒体实验室、高质量的采编设备等㊽,紧跟前沿、双师双能的师资队伍也尤为重要。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等专业在985/211 高校及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布点率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映射了这类高校对新闻传播专业的经费支持,在师资的招聘和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入,相较于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及独立学院而言均有较大优势。㊾四是专业历史渊源与独立性。新闻传播学专业从二级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时间尚短,与人文学科存在着较多交叉,但学科独立已是大势所趋。高校内部院系的成立和调整需要服务于高校发展的长期目标,“双一流”的建设更是为各高校优化自身专业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亦成为影响新闻传播专业所在学院的关键因素。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高校内部学术自知“缺位”,院系开设及合并重组成了高校内部院系权力利益关系“博弈”的结果。(50)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总结了新闻传播专业开设和布点的趋势、特征和可能的影响因素,但部分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一是新闻传播学科专业设置回应了技术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但师资力量是否匹配到位,人才培养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仅从目前数据中尚无法得出相关结论;二是专业设置和布点受到了经济发展程度、媒介产业、知名高校的影响,致使新闻传播学科地域集中度较高,但三大因素的相互关系有待深入研究;三是各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点的开设,受到了办学定位、招生和就业、办学条件、历史渊源等诸因素的影响,但对于不同层级院校而言,影响因素的结构次序、强度等未能厘清。目前,对新闻传播学科专业设置的未来发展趋势尚缺少科学的判断,学者专家可针对这一议题展开研究,为新闻传播学科及专业发展提供更具前瞻性的研判,为教育部门及高校在新闻传播学专业设置决策中提供依据。

注释:

① 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8 页。

②④ 李进才、邓传德、朱现平:《高等教育教学评估词语释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第136 页。

③ 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高等教育研究》,2009 年第5 期,第35 页。

⑤ 教育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93.html,2018 年10 月8 日。

⑥ 米博华:《负重快行的新闻传播教育如何致远?》,《新闻大学》,2020 年第9 期,第1 页;张昆:《新闻教育的本质与使命探讨》,《新闻大学》,2021 年第2 期,第28 页。

⑦ 邓绍根、李兴博:《百年回望: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现代传播》,2019 年第6 期,第155 页。

⑧ 陈昌凤:《21 世纪的新闻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新闻大学》,2020 年第9 期,第10 页。

⑨ 王润泽:《新闻学面临的挑战与新闻教育变革》,《中国出版》,2020 年第14 期,第10 页。

⑩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9 页。

⑪ 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3 年第6 期,第1 页。

⑫㉔ 雷洪德:《大众化时代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调整的三维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11 年第6 期,第24 页。

⑬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名单》,http://m.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202007/t20200709_470937.html,2020 年7 月9 日。

⑭ 贾永堂、张洋磊: 《顺应新发展格局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光明网,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11/10/nw.D110000gmrb_20201110_2—13.htm,2020 年11 月。

⑮⑰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3882/201209/t20120918_143152.html,2012 年9 月。

⑯⑲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布2013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930/201403/166213.html,2014 年3 月。

⑱ 中国教育在线:《数字出版专业简介》,https://gkcx.eol.cn/specialtyintro/1131,2013 年3 月。

⑳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布2017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1803/t20180321_330874.html,2018 年3 月。

㉑ 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7896 号建议的答复》,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zgs/201912/t20191204_410848.html,2019 年12 月。

㉒ 上海大学: 《新传学院会展专业功获批教育部目录外新增首个特设交叉本科专业》,https://news.shu.edu.cn/info/1012/55853.htm,2020年3 月。

㉓ 具体见教育部2000 年9 月下发的《关于近期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几个具体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2007 年7 月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

㉕ 王维坤、张德祥: 《我国民办高校章程文本表达现状研究——基于105 所民办本科高校章程的文本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17 年第7期,第43 页。

㉖ 丁俊杰、宋红梅:《“功用性”建构中的生存与发展——中国广告教育实践四十年解析》,《现代传播》,2019 年第11 期,第158 页。

㉗ 廖秉宜:《中国广告学科发展四十年的回顾、反思与展望》,《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1 期,第110 页。

㉘ 杨鹏:《敢问路在何方——探索传播学本科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新闻研究导刊》,2012 年第6 期,第25 页。

㉙ 谢清果、王皓然:《中国传播学的“中年危机”与华夏传播研究的球土化展望(2017—2021)》,《国际新闻界》,2022 年第1 期,第61 页。

㉚ 胡翼青、张婧妍:《中国传播学40 年:基于学科化进程的反思》,《国际新闻界》,2018 年第1 期,第109 页。

㉜ 张振亭、张会娜:《从试办到“转正”:我国传播学专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新闻界》,2013 年第19 期,第66 页。

㉜ 陶建杰、林晶珂:《技能、知识与素养:中国新闻传播本科人才的培养现状与现实回应》,《新闻与写作》,2020 年第7 期,第5 页。

㉝ 谷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能力体系之构建——基于“国家标准”与“国内样本”的探索》,《现代传播》,2021 年第8 期,第155 页。

㉞ 杨院:《我国高校办学质量分类管理的推进与选择》,《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6 期,第10 页。

㉟ 毛建平:《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机遇与挑战》,《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 年第3 期,第58 页。

㊱ 吴业春:《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定位、定向与定力》,《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 年第10 期,第11 页。

㊲ 汪明义:《担负时代使命 创建应用型大学》,《中国高等教育》,2014 年第21 期,第34 页。

㊳ 赵心树:《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命名、使命及构成——与李希光、潘忠党商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5 期,第100 页。

㊴ 北京服装学院传播学专业时尚传播方向介绍:https://sfc.bift.edu.cn/yx/zbxzy/index.htm。

㊵ 北京外国语大学简介:https://www.bfsu.edu.cn/overview。

㊶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人才培养介绍:https://sijc.bfsu.edu.cn/zspy/rcpy.htm。

㊷ 王关义、万安伦、宋嘉庚:《新文科背景下加强出版学科建设的思考》,《出版发行研究》,2021 年第2 期,第12 页。

㊷ 张志强:《英美国家的出版学学科归属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出版》,2009 年第9 期,第21 页。

㊹ 聂震宁:《出版学应该成为一级学科的五个理由》,《现代出版》,2020 年第3 期,第5 页。

㊺(50) 田贤鹏:《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模式、困境与整合改进》,《高校教育管理》,2018 年第6 期,第44 页。

㊻ 张德祥、王晓玲:《高等学校专业动态调整的三重逻辑》,《教育研究》,2019 年第3 期,第99 页。

㊼ 蔡文伯、赵志强、禹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动态耦合协同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 期,第130 页。

㊽ 蔡雯:《新闻教育亟待探索的主要问题》,《国际新闻界》,2017 年第3 期,第6 页。

㊾ 王胜今、赵俊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十年盘点与省思》,《高等教育研究》,2009 年第4 期,第25 页。

猜你喜欢
出版学普通本科布点
出版学研究的史学视角
出版科学(2023年5期)2023-12-15 00:17:15
普通本科院校:于“普通”之处见精彩
加强出版学科建设应提上议事日程
出版科学(2020年1期)2020-04-07 17:48:17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新知(2019年4期)2020-01-02 11:04:06
浅谈大气环境监测的布点
国家创新体系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国际化思考
甘肃高校商科专业布点问题研究
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深化改革服务福建自贸区建设探析
近五年我国出版学理论研究进展
出版科学(2016年4期)2016-05-30 08:55:03
出版学的学科分析
科技传播(2015年23期)2016-01-05 10: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