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轮复习渗透绿色发展理念的专题教学设计

2023-04-09 09:08曹志宏
地理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二轮复习绿色发展教学设计

曹志宏

摘 要: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指导学生结合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环境特征的已有认知,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探索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治理前后的生态安全意义,并在整个案例分析过程中渗透绿色发展理念,以期为一线教师开展高三二轮专题复习提供借鉴。

关键词:绿色发展;教学设计;三江源;二轮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04-0027-04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到2035年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的新目标之后,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成型。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作出重要指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并提出“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等有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主要行动方案[1]。本文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高三二轮复习专题教学中,选择三江源国家公园案例,提供区域生态背景等基本材料,引导学生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说明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独特性和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相关内容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分析我国在绿色发展理念下,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等,探讨区域环境整体性、地理要素动态变化、人地关系以及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地理教学的策略等地理问题。

一、了解区域概况,描述区域特征

区域是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载体,区域内的所有地理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复杂且统一的有机整体。区域内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区域内外的自然环境随之发生变化,这些改变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会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探讨生态环境问题时,首先要了解区域概况,掌握区域内部具体的地理信息,通过对区域内地理要素引起的环境变化进行分析,追踪问题产生的根源。

[创设情境]三江源国家公园拥有发育良好的草甸土和草原、草甸,以及种类繁多的珍稀濒危生物,构成了一个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孕育了多条江河,大气降水、雪山和冰川融水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最初水源,密集广布的湖泊、沼泽、湿地是三大江河的天然调蓄器,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图1)。

[问题探究]问题1: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被称为“中华水塔”的原因。

问题2: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对生态安全的作用。

阐释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何被称为“中华水塔”,需要从“水”和“塔”这两个字进行分析(图2),“水”即水量多,“塔”即地势高。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平均海拔4 400米左右,中西部与北部的高原之间相对平整、切割程度不深,地形较为平缓、排水不畅,产生了大量沼泽、湿地;东南部则是山地地形,坡度陡,相对高度大,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和唐古拉山脉共同组成了该区域的地形骨架,巴颜喀拉山脉是中国长江、黄河流域的分水岭,长江源头高程相对较低,有侵蚀的高原山区地貌、湖泊地形和河谷景观等。为什么叫作“中华水塔”,而不是“世界水塔”,重点就在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中国东部气候,三江之水涵盖了中国陆地面积66%左右的区域(含南水北调工程覆盖地区),每年向中下游供水6×1011 m3,养育了超过6亿人口[2],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可谓之“中华水塔”。

三江源国家公园独特的高寒草原—草甸—湿地生态系统对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江河源区水源的涵养作用;对世界高海拔地区分布最集中生物物种的贮备和保护作用(图3)。

阐释水源的涵养作用时,一要了解此地河流的最初水源,认识湖沼湿地不仅是河流补给水源,还是河流水量的调蓄器;二要突出“中華水塔”的重要地位,以及这种“地位”与其“意义”的逻辑关系,即作为我国乃至东南亚重要水源地对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3]。三江源国家公园独特的生态系统教学,从认知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入手,突出该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最后落脚到这两大生态服务功能对生态安全的作用上。

二、关注生态变化,发现生态问题

一些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恶劣,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容易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尊重自然、顺从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材料的信息获取,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及原理探讨应该采取的生物或工程措施,使生态环境尽快得到修复。

[创设情境]三江源国家公园土地退化形势不容乐观,长江源园区土地退化面积高达5×105公顷,黄河源园区流动沙丘占沙漠化土地面积的比重高达70%,每年因鼠害肆虐消耗大量牧草,草场退化成的裸地被当地人称作“黑土滩”,受威胁的生物物种占总类的20%以上。

[问题探究]问题1: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原因。

问题2: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若继续恶化,会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探讨三江源国家公园凸显的生态问题成因以及带来的影响,最后落脚到生态退化对当地和全国生态安全存在的威胁。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问题,是由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导致的(图4)。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整理分析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危机有冰川消退、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鼠害肆虐、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从自然因素看,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近70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年均气温处于上升状态,同时降水量微幅下降,冰川退缩逐年增加,直接影响江河湖沼湿地的水源补给,加上敏感且脆弱的高寒生态环境,直接导致多种生态问题出现。人类活动产生的破坏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些不合理的活动包括:人口增加、超载放牧、开采矿产、滥挖虫草药材、砍伐灌丛等;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给野生动物栖息地与迁徙通道带来不利影响等。

三江源國家公园生态恶化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分析,主要从对中下游的河道影响、中下游的湖泊影响和入海口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4]。首先要明确的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恶化会给长江中下游搬运来大量沉积物(图5):在河道沉积,会造成河道堵塞,流速减慢,也会使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河,造成洪涝灾害频发;在湖泊沉积,造成湖泊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导致湖泊对河流的调蓄能力下降,影响水运交通;在入海口沉积,会引起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沿海水质变差,从而影响沿海港口建设和渔业发展。

三、提出治理措施,凸显治理成效

绿色发展理论就是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改善人地矛盾的关系,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针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修复了哪些生态问题,这些生态问题的修复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教师需要将这些问题融入真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态环境的修复措施[5],亲身感受三江源国家公园治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而全面理解二十大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的伟大创举。

[创设情境]2021年9月30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设立得到国务院官方正式批复。一年后,国家发改委生态成效阶段性综合评估报告显示: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修复,“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提高到80%以上,该地高寒生态环境改善显著,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6]。

[问题探究]问题1: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有哪些生态治理措施。

问题2:试从绿色发展的角度,分析国家为什么要成立三江源国家公园?

要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治理措施,首先应引导学生分析该地有哪些生态问题,再“对症下药”。前文阐释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问题有冰川消退、土地沙化、草场退化、鼠害频发、超载过牧、乱采滥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针对这些环境问题,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如休牧育草、禁止采挖、生态移民等,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的遏制。除了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措施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措施可以从源头上杜绝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绿色发展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就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法制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与法律,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过去牧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贩卖牲畜,为追求高效益,无限制扩大牲畜数量,破坏大面积草场,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过程中,转业、转岗和转产将成为当地牧民增收的趋势,政府积极吸引和支持广大牧民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环境服务、环保培训咨询等项目,让他们从参与自然环境保护、公园经营管理中获取经济报酬,实现牧民、政府和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从而调动社会群众保护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积极性。最后,需要建立我国生态安全评估预警体系,联合多级政府完善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网络,强化监测监管,严查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图6)。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治理理念和过程,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指示一脉相承(图7)。2021年9月,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并对该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在水土问题整治过程中,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治理,健全草原休牧制度,是深入推进环境恶化防治的重要举措;为防范外来物种侵害,对鼠害频发问题进行针对性治理,实施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以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对核心保育区的牧民进行生态移民和转岗政策,由原来的牧民转岗为生态管护员,从而加快当地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最终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梳理教学思路,促进素养提升

本文首先图文并茂阐释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原始性和脆弱性,探索该地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接着分析区域凸显的生态问题对本地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可能造成的影响;最后探究设立国家公园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设立是国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产物,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载体,将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环境保护案例中说明国家公园的设立对生态安全的意义,进而通过牧民转岗和生态修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补充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和治理成效相关素材,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知识及原理,解释三江源国家公园所取得的成就,进而形成人地协调观。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有利于学生认识和说明国家公园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课后延伸]从武夷山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任选其一,试从绿色发展的角度,分析国家公园设立的生态意义。

通过收集资料或实地调查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或国家公园的建设,提升地理实践力;通过分析区域性生态问题及其成因,感知不同保护对象的国家公园,渗透区域认知的培养;通过分析生态问题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反面角度)、设立国家公园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正面角度),以及生态环境的演变与改善等,渗透综合思维的培养;问题分析过程中,渗透绿色发展理念,厚植党的二十大精神,使学生树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国家安全重要保障的意识,培育人地协调观。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2-10-26].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5/c_1129079429.htm.

[2] 陈小玮.三江源国家公园: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范本[J]. 新西部, 2020(25):13-20.

[3] 刘义泉,毛国东.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三江源国家公园[J].地理教育,2016(6):53-54.

[4] 王萍.“某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教学设计——以“三江源生态环境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下半月), 2020(7):45-46.

[5] 张艳梅.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以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地理教学, 2022(2):35-37.

[6]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公报暨青海这十年[EB/OL].(2022-10-12)[2022-10-27].http://sjy.qinghai.gov.cn/news/gy/25351.html.

猜你喜欢
二轮复习绿色发展教学设计
多元比较有效开展二轮生物复习探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概念图教学在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中的应用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高三生物课程第二轮复习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思维导图在高中政治二轮复习中的运用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