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碑式的建筑绘画

2023-04-08 08:28蒋雨桐
秀江南 2023年8期
关键词:程阳侗寨三江

蒋雨桐

侗寨建筑以吊脚楼为主,构造巧妙,装饰具有民族特色,兼具实用与审美效用。吊脚楼作为杆栏式建筑的一种形式,是地域民族特色的凝练。它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暗藏着侗族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千年侗寨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水彩艺术以水为媒介,是具有灵气的艺术形式,同時具有各个画种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以三江侗寨水彩写生作品为例,找寻水彩艺术深刻表达侗寨建筑的独特方式,探讨如何以水彩画更好地表现出它的质朴自然、素雅浑厚。

侗寨建筑经过时间的冲刷与沉淀,历经战乱侵扰、生产变革、文化交融,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建筑样貌。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全国5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县份,拥有保存较好的侗寨建筑群。本文涉及作品主要以三江的高友村以及程阳八寨为创作蓝本,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等方式深入了解侗寨文化。

高友村,位于湘桂交接,四面环山,植被繁茂。据资料记载,高友村始建于明代神宗万历十年,距今已有430余年的历史,其村寨巍然立于高山山顶,地势险峻。又受到中原汉族地区的风水文化浸染,形成了以福星楼为中心,民居簇团,紧凑围合的建筑布局。高友村作为一座美丽的生态文化侗寨,可谓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建筑群样本,具有巨大的历史、民俗、艺术和科学价值。程阳八寨位于三江县林溪镇,拥有八个自然村寨,分别为马鞍寨、平寨、岩寨、懂寨、平坦寨、平埔寨、吉昌寨和程阳大寨。近年来,八寨经过不断拆旧建新,旅游经济蓬勃向上,居民生活的舒适度大幅提高。但是,程阳八寨的传统建筑是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元素,需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新建筑依然保留了程阳八寨古老的建筑艺术特色,吸引了大批的艺术家、学者和游客前往驻足。村寨倚山而立,傍水而生。恰如侗族古歌言:“村是根来寨是窝,鱼靠水养树靠坡。”其建筑形式丰富多样,吊脚楼、鼓楼、风雨桥等坐落其间。它们以传统木质结构为主,就地取材,辅以沙石,结合中国传统的榫卯技艺,形成了朴实自然、素雅浑厚的建筑文化样式,是侗寨民族文化、传统工艺与艺术审美的重要载体。其中,吊脚楼是村民的日常住所,是侗寨建筑群落中最为常见的建筑样式。它属于侗寨杆栏式建筑的一种形式,其形上宽下窄,底层架空,包含卧室、堂屋、外廊等实用空间。门窗屋檐多饰有侗族元素,譬如鱼彩绘图案、品字图案和金钱图案等,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又借山水之势,衬托天然之美,兼具实用与艺术美感。

“建筑,在本意上是象征性的,这种引人注目的巨大实体存在,既是人类创造着的整体外在世界有机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精神世界、社会文化意识世界、人的心灵世界的象征。”因此关于侗寨建筑研究的文本屡见不鲜,但文字终究难以具象化地表现事物的真实面貌,生动地展现侗寨建筑所富有的精神内涵。而在绘画中,建筑的外观形态、色彩变化、笔法转折等皆是艺术家切身感受的产物,是对侗寨建筑内在精神世界的深刻表达。英国著名美学家哈德罗·奥斯本曾说过:“艺术作品的创作技法表现是有目的有动机的,也是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一种方式。”这佐证了绘画是依托于精神世界的表达方式,是建立在思想交流上的艺术。

水彩画是以水为媒介的艺术形式。调节水量的多少,利用水的透明性、融合性等特点,给画面带来了多种可能性。水少,则画面浑厚古朴,水多,则画面空灵润泽。画家根据画面的主题去具体拿捏,施以晕染、勾勒、平铺、留白等技法,呈现出侗寨的古朴自然。三江侗寨,是侗族的聚居地,更是侗族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三江写生系列作品,通过把控光影的变换、虚实之对比、色调之冷暖等,为三江侗寨建筑造像。它们在画面中就像伫立的纪念碑,承载着历史无言的记忆。在塑造技法上,作品以干画法为主,辅以湿画法以及留白等技法,使画面产生特殊的美感。画面的形成除了离不开画家的编排,也与水彩自由流动,互相渗透、碰撞的特性有关。这种“流动”的属性是其他画种所缺失的。水是具有“灵气”的媒介,所以画面并不会全由艺术家掌控。水分带动色彩在纸上流淌,随着时间的打磨,最终成就难以复刻的画面效果。画家陈子庄认为:“作画须得机趣,而机趣往往一瞬即逝,不可复得。然名家往往得之,故笔下能生动,欲拟者徒望洋兴叹。”所以说这些“失控”的元素,总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因此,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水彩画有着其他画种难以模仿的画面效果,并且集多个画种的优势于一身。它既具有油彩互相融合的细腻,又可以做出大笔挥毫的气势,同时由于它与中国画媒介的相似性,使得水彩画易得国画之韵。这些天然的优势使艺术家们可以多样化的表达侗寨建筑,选择最契合的形式表达艺术家的切身感受。

《三江纪念碑NO.1》是画家根据三江高友村内的一座吊脚楼为创作素材,着重体现建筑的外观形象,展现高友村古建筑所蕴含的风土气息。画面主体建筑位于中心偏左,上方屋檐欲破纸而出,配合仰视的视角,建筑物的气势得以显现。一束暖阳斜切入画,风动,鸡鸣,绿意点缀其间。晨光初露,日出有曜,未见人而似有人。光影,是这张画面的重要元素。尽管光影在其他画种也多有表现,但在水彩艺术中尤为突出。水彩清透的特性,在光影的表达上往往给人独特的美感和享受。画面物体的塑造遵循光的变化,整体氛围也多有赖于光影的烘托。三江侗寨的建筑以木构为主,整体展示了灰暗的褐色、土黄色。画家用不规则的光影点缀画面,使得原本沉闷的景象多了几分灵动。有了显著的光,就有了显著的冷暖。暗部偏紫,宁静沉稳的黄色调统领整体,冷暖对比,凸显丰富而统一的格调。此外,画家格外注重物体边缘线的处理。建筑物的材料是木头这类自然之物,其自身边缘存在的丰富性可以说唯有上帝才能够完成。通常来说,平滑的线是工业的产物,曲折的线则是自然的产物。尽管侗寨建筑经过了现代的修缮,但当画家直面千年侗寨,古朴的气韵依旧萦绕着村落。历经千年风霜,侗寨像年迈的老人,遍布褶皱。画家主观弱化了建筑平滑的边缘,通过强化、变形等手段再现了心中的三江侗寨。画面结构的主要分割线也是边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江纪念碑NO.1》这张画中,屋檐将画面一分为二,上托晴空,下立屋舍,两者明暗对比明显。画家细心观察,将所知所感主观放大,突出了屋檐这一画面分割线的变化,使清晰与模糊,突出与平缓都隐含在这条线中,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丰富性。

在作品《三江纪念碑NO.2》中,画家以三江侗族程阳八寨的一座酒馆为创作对象,着重展现了侗寨的人文生活。酒馆位于村民的住所吊腳楼的下方空间,并配有一方庭院供客人品酒。作品穿越时空,带我们回到那个古朴的年代。屋檐悬挂有牛角、纸灯、木牌等装饰,地面上,几方石凳散布,巨大的酒坛尘封多年,等待客人的品鉴。艺术家在构图上别具一格,打破了保守的上为天空,下为屋舍的构图形式,将房屋整体作为画面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几笔带过,勾勒出明亮的地面。侗族建筑依赖自然的地势条件,因此在好的地理位置常出现“楼靠楼”的聚集状态。当这些紧密排列的吊脚楼出现在画面上时,就需要画家谨慎编排,对画面的节奏感充分把握。首先是对于画面内容疏与密的规划。从整体画面来说,我们可以明确看到上密下疏的层次。从微小处细究,酒馆作为画眼,内容塑造得更加丰富翔实,屋舍作为背景,画家则主观地省去了很多内容。其次是从黑白灰的关系入手强化节奏。由上至下观之,灰、重、浅三个大层次跃然纸上。画面中心的酒坛受到强光的照射,黑白变化明显,仿若一首轻快的交响乐。最后,水是形成水彩画艺术特征的重要催化剂,节奏感的形成离不开水与色变幻莫测的交融。在《三江纪念碑NO.2》中,画家运用湿画法,使得背景房屋朦胧淡雅。在画面需要重点表现之初,则大量运用了干画法,用笔直率,对比明显。二者对比,谱写出独属于水彩画的韵律乐章。

画面如何突出内容的艺术特征是艺术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初见《三江纪念碑NO.4》这张画,古老、淳朴的侗寨就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主要依赖于四个方面—质朴的形象、相框式的构图、昏黄的色调以及诚恳的笔触。侗寨年深岁久,很多建筑难免破旧,艺术家抓住了这一形象特点,并加以强化。细看画面,很多木板并非垂直而立,它们大多扭曲、歪斜,眨眼间历经千年风雨。相框式的构图画面中,两侧边缘露出的建筑被艺术家巧妙地以暗色调处理,与下方的阴影统一在相似的明度,上方的电线横贯两侧房屋。边缘建筑、阴影和电线共同促成了“相框式”的构图趋势,观者透过“相框”观画,情景交融,恍若在看一张古旧的老照片。作品笼罩在昏黄的色调中,先于内容带给观赏者感受。康定斯基说:“色彩隐藏着一种力量,虽然不为人们所察觉,但却是真实的、显著的,而且感应着整个人体。”《三江纪念碑NO.4》以昏黄的色调统领全篇,画家通过深切体会,将主观的情感色调与客观物体所折射的色彩结合,赋予作品怀旧的意味。绘画“诚恳的笔触”是画家行笔时在画布表层留下的印迹,它以色彩的形式体现在画面中。“这一表现具有物质肌理的特征,就如同麻布或者木材上的可见质感一样,也成为画作本身属性的一种不可分割的特质。”笔触的细腻或豪放,配合画面的其他构成元素,共同影响着观者的心灵反应。郭若虚说:“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爰及万法,缘虑施为,随心所合,皆得名印。”也就是不可以浮躁,要朴实自然,要有真情实感,讲究方法,方能“随心所合”。在这张画中,画家运用铺、蹭、点、勾等运笔技法,摒弃了一些过于绚丽的塑造技法,从局部出发,足履实地,完成了对画面的刻画。

猜你喜欢
程阳侗寨三江
三江之水天上来
三江之水天上来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程阳,你还好吗
程阳,你还好吗
程阳,你还好吗
Emerging properties of two-dimensional twisted bilayer materials∗
肇兴侗寨
音画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三江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