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结合视域下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策略探析

2023-04-08 04:46刘旭艳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20期
关键词:医教结合心理危机干预

刘旭艳

【摘 要】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存在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不足、心理普查筛查工作存在局限性、不同群体缺乏精神卫生常识、心理危机干预与转介的效率偏低等困难。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主要做法是:构建医教协同服务体系,建立服务网络;医院(机构)协助学校心理普查筛查,提供不同服务;融通医教协同师资队伍,提高服务水平;分层分批分计划培养心理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建立转介绿色通道,开展学生心理诊疗。

【关键词】医教结合 心理健康服务 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20-83-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和心理行为问题层出不穷,学校自身的专业力量却难以满足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需要。《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中指出,“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中提出,探索建立“在社区可初筛、县级能复筛、专业医疗机构诊断和康复的服务网络”。相关文件为实施医教结合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政策依据的同时,也使医教结合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成为必需。国内外一些中小学校积极主动引进社会医疗机构专业力量,探索实践医教结合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协力推进心理健康服务共同体建设,协同开展学生心理行为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基于此,本文从心理健康服务和医教结合的概念界定出发,针对目前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困难,分析国内外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医教结合的主要做法,探讨医教结合视域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策略。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心理健康服务

纵观国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其经历了医学模式、教育模式、服务模式三个阶段。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处于由教育模式向服务模式逐渐转变的过程。

何为心理健康服务?有研究者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是教师以一般专业理论指导或原则为依据,在对一组已知事实和经验结果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心理学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心理健康评估、心理辅导以及危机干预等活动”[1]的一种专业活动。《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心理健康服务是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

鉴于此,本文所述心理健康服务指运用心理学和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分级分类关注有不同需要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或减少学生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专业活动。其中,分级分类具体为:一级服务,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二级服务,面向潜在心理行为危机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重点辅导;三级服务,面向已经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的学生,直接进入危机干预程序或提供转介。二级服务和三级服务的落实需要借助医学专业力量,即“医教结合”。

(二)医教结合

有研究者提出“医教结合”的概念,即“儿童的教育需要儿科医师的积极参与,尤其是特殊教育领域。特殊教育之所以特殊,是因为教育对象不是普通儿童,而是特殊儿童,是医学意义上的‘患儿”,“医教结合存在客观必要性”[2]。有研究者认为,“‘医教结合是指整合医疗机构与学校的力量,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综合多重干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心理康复模式”[3]。有研究者认为,通过医教结合,教师可以识别出心理和行为偏离程度严重的学生,转介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对该部分儿童进行早期诊断,并与学校和家庭协商制订干预计划。通过改善学生周围环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性,整合医疗、教育、社区、家庭的相关资源,为学生提供干预方案和支持策略。[4]

综上所述,医教结合是增进医疗、教育、社会以及家庭的协同合作,相互补充、各施所长,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相对完善的干预方案和支持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医疗、教育、社区等各专业团队协调配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合力。

二、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困难

(一)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不足

由于编制紧缺、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学校缺少专职心理教师,尤其是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配备不足,已有的心理教师无法独立地、科学地、规范地完成心理普查工作,不能及时筛选出重点关注对象,影响心理普查工作的有效性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针对性。

(二)心理普查筛查工作存在局限性

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学生心理普查筛查工作的方式主要采用心理测评和日常观察。这存在局限性:一是心理测评工具主要采用国外编制的自陈式量表,例如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行为量表(CBCL)、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癥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由于文化差异、常模、测量对象适宜性等问题,以及无法保证学生作答的真实性,测量得到的数据一般只能作为参考。二是日常观察主要通过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协助专兼职心理教师进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个人经验,其结果可能存在偏差。

(三)不同群体缺乏精神卫生常识

教师、家长、学生等不同群体普遍缺乏精神卫生知识,主要表现为: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学生心理问题,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存在“贴标签”现象;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不重视或不带孩子看医就诊,对孩子心理问题听之任之;学生认识存在偏差,污名化、病耻化地看待心理问题,且在意他人评价,希望得到群体认同,忽视或隐瞒自己的问题。[5]

(四)心理危机干预与转介的效率偏低

1.心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升

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不能对学校心理普查筛查工作中发现的疑似患有精神障碍的学生进行诊断、治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规定:“除个人自行到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外,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的近亲属可以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准确把握学生转介时机、有效促成学生转介、做好学生转介后的辅助服务工作成为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但是目前部分专兼职心理教师未能掌握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鉴别的医学知识,把握不准转介时机,不清楚转介后学生将要面临的治疗,致使家长产生不信任感。

2.家长缺少转介的意识和途径

当学校提出转介建议时,有的家长不重视,或对心理疾病有强烈的病耻感,不及时带孩子就诊,或就诊时隐瞒真实情况。有的家长重视,也愿意带孩子就诊,但是不清楚哪些社会机构具有心理治疗资质,也无法判断心理治疗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有的家长急于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不了解情况,带孩子到不具备资质的社会机构就诊,支付了较高的费用,却耽误了治疗时机,反而加重孩子心理问题。

3.社会普遍缺少转介通道

学校、社区等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例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缺少向医疗卫生机构转介的桥梁与通道。尽管部分专业医院提供了青少年门诊和住院诊疗服务,但是存在挂号难问题。有时就诊人数多,医生问诊时间很短,未能细致了解青少年情况,导致诊断不够精确,出现偏差,后续治疗也难以保障。

三、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主要做法和策略

(一)构建医教协同服务体系,建立服务网络

美国波士顿构建了以波士顿儿童医院为主导的,联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自2014年开始,上海市构建了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协同合作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上海市各城区的学生健康教育中心分别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签订协议,建立医教协同长效机制,以各城区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为主体,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和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儿童保健科进行协助,共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6]2019年,浙江省整合有关部门的力量,成立浙江省学生心理诊疗与研究中心。该中心集心理评估、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和心理康复为一体,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多重干预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医院(机构)协助学校心理普查筛查,提供不同服务

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神经心理科和发育障碍儿童临床门诊帮助学校进行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发现他们在认知、注意、记忆、言语、空间知觉、视—动等能力以及行为和情绪功能方面的缺陷,提出辅导建议,指导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应该提供支持的事项。

浙江省大众心理援助中心开设“心理体检”项目,为中小学师生开展整体心理评估并提供心理测评报告,内容涉及心理健康、个性特征、压力水平、工作倦怠感、睡眠质量、幸福指数等方面。同时,该中心为“心理体检”项目测评结果中的不同群体提供不同的调整建议、治疗策略及心理健康服务。

(三)融通医教协同师资队伍,提高服务水平

各地区各部门立足不同角色分工,融通医教协同师资队伍,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波士顿中小学教师通过“学生导师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进步。社区工作者、心理学家、医生等社会专业人员指导学校规划并实施学校心理服务工作;负责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承担对教师和家长的培训工作;开展家长辅导沙龙;等等。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医生帮助中小学心理教师开展学生心理普查筛查工作,参与学生心理评估;设计学生心理辅导方案;制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计划,编制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对高危学生实施科学化的心理危机干预;等等。

(四)分层分批分计划培养心理教师,提升专业技能

根据心理健康服务的实际需要,浙江省和上海市通过医教合作项目,分层分批分计划培养心理教师,采用理论学习、跟岗见习、编制培训手册等多种形式,加强对骨干心理教师、专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心育工作领导队伍的培养,不断提升心理教师专业技能。

理论学习。协作医院的资深医生进入中小学校开展一系列专题讲座,帮助学校心理教师、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心育工作领导等人员了解掌握鉴别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医学知识及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提升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能力。

跟岗见习。采取“一对一”导师带教模式,选派骨干心理教师到协作医院完成暑期专业研修,参训教师通过诊室跟岗学习和全程跟岗学习,更直观、深入地了解心理疾病的症状及临床诊治,更全面地认识转介工作,提升专业辅导技能。

编制手册。学校和协作医院在编制学生危机预防指导手册的同时,分别编制面向心理教师、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家长的培训手册,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方法。

(五)建立转介绿色通道,开展学生心理诊疗

波士顿儿童医院住院部以预约登记方式收治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严重的学生。治疗时间通常为2~4周,学生情况稳定后即可出院。出院时,医院召开一次专门会议,医生、家长、社工、学校心理辅导人员一起协商学生后续跟踪服务工作。

浙江省诊疗中心开通了心理诊疗绿色通道,为疑似或确定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提供门诊挂号、心理咨询、住院治疗等优先服务,确保学生能够及时就医。面对超出学校工作范畴的心理高危学生,学校协助学生及其家长预约专业医院,并提供转介信,便于学生及其家长随身携带就医以提高诊疗效率。[7]

在发展性和预防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前提下,融通学校、家庭、社区、医疗等各种资源,开展医教结合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發展。而如何结合区域特点,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医教结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有待继续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何妍,俞国良.积极推进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体系建设[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4):4.

[2]沈晓明.在中国提出医教结合理念的背景与思考[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1(4):241.

[3]李铭.构建“1+2”工作机制,打造“三合一”服务体系:浙江省嵊州市医教结合模式下师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2):51.

[4]高翠仙.医教结合背景下小学ADHD学生支持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2.

[5]杨娜.医教协同视域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3):72-74.

[6]吴增强.医教协同:一种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模式[J].江苏教育,2019(16):20-22.

[7]同[5].

猜你喜欢
医教结合心理危机干预
“医教结合”对民办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促进作用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意义及建议
医教结合对学龄脑瘫儿童站立走跑跳能力的影响
医教结合背景下特殊职业教育治疗性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医教结合”:教育康复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与对策
“医教结合”助力脑瘫儿童康复
高校辅导员针对需要危机干预学生的帮助技巧
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培养研究
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探索
试论我国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