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场景理论从多个维度对场景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进行量化叙述,强调文化和美学的融入,进行场景化的表达和运营。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和情感载体,依据高职院校的技术性教育定位,基于场景理论范式将绿化与园艺、水体与塑石、雕塑与壁画、长廊与凉亭等类型的景观空间打造成为具有文化感染力和审美冲击力的视觉形态,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塑造精神家园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场景理论;高职院校;环境育人;景观空间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大科研项目“环境育人理念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2020LZYR16)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毋庸讳言,高职院校的技术性教育定位既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精英教育路线,也不同于单纯的技能培训教育,其重点在于赋予学生鲜明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内涵。因此,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融合在多维的教学手段中,其中之一就是通过打造具有“精神之钙”的校园文化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1世纪初,美国“新芝加哥学派”提出场景理论。场景理论作为一套旨在提升情感体验的学术研究范式,将文化和美学融入后工业社会的城市生活中,并从多个维度对场景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进行量化叙述,最终以特色、故事、情感、差异、分享等象征意义进行场景化的表达和运营。因此,场景理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景观空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和情感載体,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塑造精神家园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无可比拟的作用。
一、场景理论的提出及其文化价值观解读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以计算机、多媒体带来的新技术革命是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重要的资源,社会的需求也从“硬件需求”转变为“软件需求”,一种更加具有精神体验价值的产品成为新时代的追求目标。基于此,21世纪初,以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Terry Nichols CIark)和丹尼尔·西尔(Daniel Silver)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提出了场景理论。“场景”一词虽源于电影,但“新芝加哥学派”创立的场景理论立足于精神文化的提升来规划后工业社会的情感交际空间。场景理论范式基于后工业城市发展背景,指出场景由区域、空间以及网络要素构成,同时更强调文化语义内涵和美感认知的重要作用。场景理论旨在对后工业社会的各类生活文化设施进行价值性分析与评估,并将场景的基本框架分为三个主维度和十五个子维度来对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进行量化叙述。合法性、戏剧性、真实性作为三个主维度,分别对应了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真、善、美的现实意义去关注场景的构成方式、空间设计以及创意和氛围,可以让人在更强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愉悦感和动力。2014年,罗伯特·斯考伯(Robert Scoble)和谢尔·伊斯雷尔(Shel Israel)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将“场景”一词引入传播学。在“场景”概念之上,两位学者提出了“场景五力”(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定位系统),并第一次用context这个更强调连接性和体验性的概念来区别旧场景理论所使用的scene来解释社会现象。“新芝加哥学派”的场景理论范式将场景和后工业城市发展相结合,指出生活文化设施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场景,而不同的场景又基于内在的文化品位、视觉情趣、象征意义、价值观念来吸引不同人群的参与,进而形成集聚效应和人人参与其中的公共性。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的场景理论范式重点强调通过美好场景的体验来获得一种感觉、情愫和思想,意在吸引更多的人为“感觉”而买单。
大部分人类一直都生活在充满感性的情境之中,不管是旧场景理论还是新场景理论,二者虽研究视角不同,但共同的目的都在于通过不同场景元素的组合来打造情境的整体文化风格或美学特征,也就是通过感官体验来寻求“同样一杯茶的不同文化味道”。一个设计就像一个故事,设计的物是产品,就是用最直接、最象征的形式对故事所叙述的矛盾情节加以形象化。然而设计就好像是一种交流,它传输着时代的动力和对自由表达的渴望。在新时代下,场景作为人们进行思想、情感和意志交流的具体情境,它从未像今天这样具有超然性意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跟随连接和体验来获得如含蓄、愉悦、轻松、趣味等不同的心理感受。运用场景理论范式来重新定义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景观空间设计,目的在于赋予校园景观更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功能,进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场景理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景观空间不仅是高校育人的第二课堂,而且是营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环境和实现情感价值回归的体验性空间。如果说校园环境景观空间的形态、结构、色彩、材质等视觉符号让学生认识了一个客观世界,而那些客观世界之上的记忆演绎和故事共享能唤起学生对生命意义的多维体悟。
二、高职院校的场景资源
高职院校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阵地,依据场景理论将其打造成一种具有独特情感体验的诗意化形态,不但能将本校的文化特征展现给师生及社会公众,而且能在一种充满集体记忆的归属感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并在理智与情感的交融中满足张扬个性和触摸快乐的人本需求。如今的高职院校校园都在寻求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的新途径,校园环境景观空间建构的意义也不断地在变革中延伸。场景理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只有把学校的历史沿革、教育理念、办学特色、文化积淀以及地域性人文特色等因素作为场景资源,才能使校园环境更具生命力和亲和力。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环境景观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把彰显自身个性特色的精神物化在绿化、水体、长廊、凉亭、雕塑、壁画以及广场、道路、公共设施等空间载体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与校园景观之间形成情感共振。不管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空间的建构,道德文化、红色文化、励志格言、校规校训、著名学者、榜样故事、历史典故都可作为具有鲜明主题文化意蕴的场景设计资源,既可通过命名的方式来呈现,又可将相关的造型与色彩元素进行艺术化呈现。校园环境景观空间的建构就是把学校的人文资源物化为能传递正能量的视觉符号,将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人格化,并赋予其特定的象征意义。
校园环境景观空间的建构可将与素质教育相关的人文资源转化为场景设计资源,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嵌入景观的布局、造型、色彩、纹饰和材质中,将校园景观空间转化为具有诱导功能和教化功能的素质教育空间,促使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进而把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视觉感受提升到心与境相交融的层面上。
三、高职院校校园景观空间设计之体验场景的打造
从高职院校文化的构成来讲,它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从校园文化的组成方面来讲,它既包括以建筑、景观、绿化等为主体的物质性文化内容,又包括历史文脉、校风、学风等在内的制度文化及各类行为准则。而对于校园环境景观空间来讲,它是指除了主体功能建筑实体之外的空间,其作为一个整体且宏大的空间,主要涉及绿化、水体、雕塑、廊亭以及公共设施等具体形态。场景理论视域下,校园中的每一处景观都具有场景的意义,而每一个场景都会基于情境与心境的交融而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因此,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景观空间的建构理念既要遵循“场”与“景”的和谐性,让人产生亲近感和宜人感,又要基于办学特色、人文内涵和专业特征来凝练符号元素,以此形成独特的风格,同时还要在景观形态塑造中以感官的多维联动为准则,使人们获得更丰富的感性体验。
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景观空间是一个多层面、立体性的复杂系统,从类型上可分为绿化与园艺、水体与塑石、雕塑与壁画、长廊与凉亭以及主题文化广场、信息宣传栏、导视系统、公共设施等类型。
(一)绿化与园艺景观
绿化与园艺景观是一种用绿色植物来美化校园环境的景观类型,它涵盖了花坛、草坪、林荫道以及盆景、花坛、花境等形式。通过对植物的精心种植与合理布置,不但能为师生提供休息、活动的空间,而且其优美的形态、绚丽的色彩、泥土的气息、花草的芬芳可以给人一种清凉舒适感和视觉愉悦感,进而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特别在节日及庆典活动中,可以将不同的花卉与彩灯、彩带、灯笼等装饰物相结合,同时可以把校徽、校训、标语、吉祥物等具有精神内涵的文字与图像融入其中,这样既可以营造浓厚的欢庆氛围,又能构建具有思想、情感和价值意义的开放性、体验性场景。
(二)水体与塑石景观
水体与塑石景观是一种用水池、喷泉以及假山瀑布来打造宜人环境的景观类型。“园以水活,无水不成园”,各种不同的水体造型能赋予校园环境更多的生机和活力;假山瀑布利用人工模拟自然的岩石形态和流水形态,通过与建筑、绿化、溪流、水池的结合能创造出灵动的自然风景。水体与塑石景观作为校园景观形象符号的重要元素,在该空间的建构中,既要在遵循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实现与校园人文遗迹、周围环境的最佳和谐状态,同时又要在营造形式的声学特征上做足文章,包括水流声、鸟鸣声、歌声、钟声的着意配置,从而让师生建立起城市中的“家”概念。如北京大学的湖光塔影、清华大学的荷塘月色、武汉大学的山水相宜等,这些经典的校园环境景观,不管是自然形成还是人工营造,都体现了场景意义上的真挚情感体验。
(三)雕塑与壁画景观
雕塑与壁画景观是通过艺术化造型语言来传情达意的景观形态。雕塑是利用石材、木材、金属、玻璃、钢等材料制作的三维空间形态,而壁画是墙壁上的艺术,是通过墙面绘制或浮雕形式来展现的。雕塑与壁画作为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景观形态,在其空间的建构中,不管是具象造型还是抽象造型表述,都应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时代主题和文化精神进行集中展示。同时,雕塑与壁画作为历史的载体和文化的象征,其空间的建构应以富有想象力的造型形态或装饰性形象来满足师生超越现实的心理向往,也就是基于时间的概念让人们获得一种超越世俗的纯精神享受。雕塑与壁画景观对于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所产生的不仅仅是美化和装饰作用,更是为校园提供了一种巨大的文化情结力量。
(四)长廊与凉亭景观
长廊与凉亭景观作为主体建筑的延伸,其以美丽的外观和舒适的空间给师生提供了一个休闲、放松的环境空间。在長廊与凉亭景观空间的建构中,应把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意空间来进行构思与创意。设计师在进行形态、结构、色彩和材质等符号信息编码时,既要与学校整体建筑风格相匹配,又要将学校的文化性格与专业特色等场景资源以书法、绘画、雕塑等方式物化在景观形态中,使受众通过感官系统更好地理解景观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以彰显人文精神。长廊与凉亭景观空间作为承载深厚人文内涵的象征性场景表达,它以非常强的公共性特征成为人们获取美感和开启心智的场所。
(五)校园其他景观
除了典型的校园景观外,主题文化广场、公共设施、导视系统、信息宣传栏等校园景观同样也需要基于场景理论范式来打造。主题文化广场是最能彰显校园文化独特魅力的多功能场所,它既能展示主题文化和满足师生集会、留影的需求,又能与绿化、园艺、雕塑、吉祥物等景观融为一体。因此,主题文化广场的构建就必须以营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时间觉、位置觉在内的多维联动体验为原则,既要有效地利用空间场地营造整体统一的景观体系,又要形成主题性景观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从而让师生获得更丰富的感性体验。另外,对于公共设施、导视系统、信息宣传栏等校园景观的构建,都应基于学生的心理、情感、自我实现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
基于场景理论范式打造高职院校校园景观空间,实际上就是在创造一个有记忆的校园环境。在一个充满感性和真善美的场景中工作、学习和生活,在一个充满悦耳的水声、浓郁的花香、真实的触摸和凝结着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场景中浏览和徜徉,不但能使高职院校中的每一个人在很大程度上突破“情绪负重”的藩篱,而且能使其重铸自己的精神家园和重燃未来的希望之火。当然,高职院校校园景观所营造的每一个场景都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它必须基于全员参与和科学的顶层设计才能实现完美构建。
参考文献:
[1]禾叶,曹竹.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5.
[2]张凌浩.产品的语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邵娟.场景理论视域下实体书店的公共阅读空间建构[J].科技与出版,2019(8):31-35.
[4]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楚晓红,硕士,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