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考中的定值问题,主要涉及三角形中的定值问题、圆中的定值问题和矩形中的定值问题.解决这类定值问题的方法主要是寻找变化中的不变量,先从特殊情形(比如特殊点或特殊位置)算出定值,再结合几何性质或者函数关系进行一般化的证明.
关键词:中考;平面几何;定值问题;运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3)35-0038-03
在一个给定的图形中,某些元素(如点、线、角、三角形等)按照一定的规律在运动变化,而在运动变化中,某几何量或几何量间的关系(如线段的长度、角的度数、图形的周长或面积的大小等)却始终保持固定的数值,这就是几何图形“变中不变”问题, 也称“定值”问题[1].求解这类“定值问题”难度较大,解决的办法一般是将问题特殊化,即先从特殊情况入手,找出定值,然后再一般化处理.
定值问题常见的题型有:线段、角度定值;周长定值;面积定值;线段的乘积定值等[2].比如,对于线段乘积为定值的问题,大多采用相似法,通过相似成比例把乘积问题转化为比例问题.此外,对于定值问题,还可以设变量x,并用x的代数式来表示其他变量,通过代数式变形计算解决问题.若计算结果中不含x和其他变量,则为定值,否则不是.这种用 “数” 来研究 “形” 的方法,是研究定值问题的常用方法[3],同时体现了转化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
1 三角形中的定值问题
例1 如图1,在等腰直角△ABC中,∠C=90°,O是AB的中点,且AB=6,将一块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始终保持该直角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与AC,BC相交,交点分别为D,E,则CD+CE=( ).
A.2 B.3 C. 2 D.6
分析 先探究特殊位置,当E是BC中点时,CD+CE=3,当E与点C重合时,CD+CE=3, 因此只需说明点E在BC上任意位置CD+CE的值是不变的.
解 如图2,连接OC.∵等腰直角△ABC中,AB=6,
∴BC=6×cos45°=6×22=3.
∵O是AB的中点,
∴OC=12AB=OB,OC⊥AB,∴∠COB=90°.
∵∠DOC+∠COE=90°,∠COE+∠EOB=90°,
∴∠DOC=∠EOB.
同理可得∠ACO=∠B,∴△ODC≌△OEB,∴DC=BE,
∴CD+CE=BE+CE=BC=3.
点评 本题是一个选择题,我们可以通过点E的特殊位置快速选出答案.对于解答题探究定值,一般是先考虑特殊情况,得到定值,再一般化,确定求证途径.
2 圆中的定值问题
例2 如图3,线段AB是⊙O的直径,延长AB至点C,使BC=OB,E是线段OB的中点,DE⊥AB交⊙O于点D,P是⊙O上一动点(不与点A,B重合),连接CD,PE,PC.
(1)求证:CD是⊙O的切线.
(2)小明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PEPC是一个确定的值.回答这个确定的值是多少, 并对小明发现的结论加以证明.
分析 如图4,先探究点P的特殊位置,当PE⊥OC时,易得△PCE是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因此PEPC=12.最后再证明一般情况下比值不变即可.
解 (1) 如图5,连接OD,DB,∵DE垂直平分OB,∴DB=DO.
∵DO=OB,∴DB=DO=OB,
∴△ODB是等边三角形,∴∠BDO=∠DBO=60°.
∵BC=OB=BD,且∠DBE为△BDC的外角,
∴∠BCD=∠BDC=12∠DBO=30°.
∴∠ODC=∠BDO+∠BDC=60°+30°=90°,
∴CD是⊙O的切线.
(2)这个确定的值是12.
如图3,由已知可得OP=OB=BC=2OE,∴OEOP=OPOC=12.
又 ∵∠COP=∠POE,∴△OEP∽△OPC,
∴PEPC=OPOC=12.
点评 解决定值问题时,对于一些与定点、定长等有关的定值问题,定值一定和题目所给的“不变量”有关.因此,在“变化”的量中寻求“不变”的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可先从特殊位置、极端位置或特殊数值入手,探究出这个定值,然后再借助特殊情况的思路作为探讨一般情况的基础,完成一般情况的证明.
3 矩形中的定值问题
例3 如图6,在边长为3的正方形ABCD中,点E是CD边上一点,点F是CB延长线上一点,AF=AE,连接EF,交AB于点K,过点A作AH⊥EF于H,延长AH交BC于点G,连接HD,若BG=2,则AK·DH=_______.
分析 可证Rt△ADE≌Rt△ABF(HL),从而可得∠DAE=∠BAF,再证△ADH≌△CDH(SSS),可得△A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可证△AKF≌△HED,可得AKEH=AFDH,可證∠BFK=∠BAG,可得tan∠BFK=tan∠BAG,可求23=BKBF,设BK=2x,BF=3x,则AK=3-2x,可证△AKH≌△FGH(ASA),可得3-2x=2+3x,即可求解.
解 ∵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B=AD,∠ADE=∠ABC=∠ABF=∠DAB=90°,在Rt△ABF和Rt△ADE中,AB=ADAF=AE
∴Rt△ADE≌Rt△ABF(HL),∴∠DAE=∠BAF,
∴∠EAF=∠BAE+∠BAF=∠BAE+∠DAE=90°,
∴△AF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H⊥EF,∴点H是EF的中点,∴AH=EH=FH=12EF,
如图7,连接CH,∵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CD=AD.
∵点H是EF的中点,∠DCB=90°,∴CH=12EF,∴AH=CH.
在△ADH和△CDH中,AH=CHDH=DHAD=CD,
∴△ADH≌△CDH(SSS), ∴∠ADH=∠CDH=45°,
∵△AE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FE=45°,
∴∠AFK=∠EDH=45°,
∵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BKF=∠CEH,
∴∠AKF=∠DEH,∴△AKF∽△HED,
∴AKEH=AFDH,∴AK·DH=AF·EH.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FH中,AF=2FH=2EH,
∴EH=22AF,
∵∠BAG+∠AGB=∠AGB+∠BFK=90°,
∴∠BFK=∠BAG,
∴tan∠BFK=tan∠BAG,
∴BGAB=BKBF,即23=BKBF,
设BK=2x,BF=3x,则AK=3-2x,
在△AKH和△FGH中,∠BAH=∠GFHAH=FH∠AHK=∠FHG,
∴△AKH≌△FGH(ASA),∴AK=FG,
∴3-2x=2+3x,∴x=15,
∴AF2=AB2+BF2=32+352=23425,
∴AK·DH=AF·EH=22×23425=117225.
点评 根据正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一般角的三角函数值等,找出AK=FG,从而可得3-2x=2+3x是解题的关键.
4 平行四边形中的定值
例4 如图8,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2,BC=3,∠BAD=120°,N为AB上一点,E为BC上一点,BE=AB,AB=4AN,P、M分别为AE,BC上两点,当NP+MP=3时,AP=_______.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和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先证明△ABE是等边三角形,再在AD上取点Q,使AQ=AN,构造△AQP≌△ANP(SAS),将折线线段和转化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得出M、P、Q在同一直线上,并且PQ⊥BC,通过解三角形求出AP.
解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BAD=120°,∴∠B=60°,
又∵BE=AB,∴△ABE是等边三角形,∴∠BAE=∠DAE=60°,
如图9,过点A作AH⊥BC垂足为H,
在Rt△ABH中,AH=ABsin∠B=2×32=3,
在AD上取点Q,使AQ=AN,即AQ=14AB=12,
∴△AQP≌△ANP(SAS),∴QP=NP,∴NP+MP=QP+MP≥AH,
∵NP+MP=3,即:QP+MP=AH,
∴M、P、Q在同一直线上,并且PQ⊥BC,
∴AP=AQcos∠QAP=12÷cos∠QAP=1.
对于一些与定点、定长等有关的定值问题,可以将问题引向特殊情形,先求出这个定值, 再进行证明,探索出的定值必须通过证明才能明确其正确性,要论证的问题就是特殊情形与一般情形的固定关系.也可直接设参数进行推理、计算,并在计算中消去参数,得到定值.得到了定值,做题时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再证明一般情况下结论成立即可.
参考文献:
[1] 吕小保.中考“定值”问题探究[J].中学生数学,2010(06):41-43.
[2] 刁琴,石勇国.中考熱点题型“动点最值问题”的反思[J].数学通讯,2023(01):50-51.
[3] 刘贤华.中考最值问题分析及解题技巧[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2(19):29-30.
[责任编辑:李 璟]
收稿日期:2023-09-15
作者简介:陈通(1986.10-),男,江苏省泗洪县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