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阳语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作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它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和评价文学语言、形象,以文学方式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思考,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审美品位。
随着移动终端、大数据、自媒体等新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文本产生、信息传播的样式发生了极大变化,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成为常态。跨媒介以其媒体介质的多元、资源渠道的宽广、表现样式的丰富,为学生聚焦文学语言和形象的审美性、表现力,感受作品的独特魅力,获得丰厚的审美体验提供了便利。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运用入境还原、放慢镜头、点燃创意、链接延展等策略进行文学作品的跨媒介阅读与表达。
一、入境还原,丰厚体验
要想让学生透过文学作品抽象、静止的语言文字,穿越时间、空间的烟云屏障,与作者展开心灵的晤谈、精神的对话,关键在于创设情境,艺术还原。文字和图示的组合呈现,能够更好地刺激学习者对信息的整理、加工。因此,恰到好处地借助各种手段,将文字媒介与画面媒介、音响媒介、网络媒介等组合起来,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调动自身各种感官,仿佛看到、听到、触摸到,可以迅速带领他们进入写作现场,走进历史语境,入情入境感知、品味、鉴赏文学语言所传达的丰富意蕴。
《出塞》《凉州词》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同为边塞诗,一首感喟边战不断、国无良将,一首细描将士欲开怀畅饮却被催出征。为帮助学生读出两首诗内在的关联、文字背后的意味,读出寂寞、思念、期盼、遗憾、坚定等复杂感受,我们着意以多种媒介、多种渠道的资源为依托,通过艺术还原,启发学生在关联比较、入境悟情中实现语言建构与精神濡染的同步。借助秦朝到汉唐的时间轴,借助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边关战争连绵不断的文字与画面组合的资料链接,借助大漠边关视频和征人月下思乡音频,学生细致研讨《出塞》中画面的色调、时空的交错,感悟生死、苦乐对比与实景、遐思交织的神奇张力,感受“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的艺术魅力,让心境随着诗歌的意境升腾跌宕。然后,在音乐声中置身沙场,想象《凉州词》中战士们的所思、所念、所言。已被漫长时光模糊湮灭的大漠烽烟、铁血雄风、英烈豪情,经由跨媒介带来的入境、还原,抖落陈年的风沙尘埃,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产生动人心魄的奇妙功效。一切,仿佛就在昨天,似乎就在眼前,21世纪的学子、互联网时代的学生,为英雄主义、爱国精神所深深动容。
二、放慢镜头,化难为易
对文学形象的品味、感受不易,要让初学写作的学生,将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物象、人事敏锐捕捉,将变化多端的过程准确定格,将复杂多变的情感、思绪用文学语言诉诸笔端,则更难。信息技术和跨媒介资源,可以放慢镜头,化难为易,轻松将以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生难以通过抽象文字定格的物象、人事、过程等,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他们面前。
《搭船的鸟》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教材编入的第一个习作单元。那只搭船的翠鸟一下子“冲”进水里,又迅速地“衔”着小鱼从水里“飞”起来,“站”在船头,将小鱼一口“吞”进肚里,五个动作一气呵成;而学生要通过短短两行半文字,注意这些加点的词语,感受翠鸟捕鱼的迅捷、潇洒,感受文学描写的活灵活现,并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则困难异常。为充分发挥本文作为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示范作用,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并将观察所得形象表现出来的,在学生圈画加点词语、认真品读文字的基础上,演播放慢节奏的翠鸟捕鱼的短视频,让他们细细观看翠鸟的每一个动作细节,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五个捕鱼动作定格为图画,与课文的文学语言一一对应,引导体味、复述。在此基础上,借助青蛙捉虫视频,引导学生仿写,鼓励图文结合。由于将画面媒介与文字媒介无缝对应,学生学得轻松,画得准确,写得到位,顺利迈上文学创意写作的起跑線。
三、点燃创意,精彩呈现
在领略数字时代文学世界的精美绝伦、感受不同媒介表现魅力的基础上,创设平台,点燃创意,鼓励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尝试通过文字、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语言,呈现文学阅读与表达成果。
一是推出班级公众号。微信公众号形式新、容量大,不仅能承载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媒介内容,还能自由组合,是点燃灵感、鼓励创意表达并提供园地的极好载体。我们申请了微信公众号“慧读慧言”,让它成为学生文学作品跨媒介表达的家园。平日,学生创作的诗性文字与灵性飞扬图画交相辉映的诗歌、童话,由思维导图、图表文字等组成的阅读成果,是公众号的主角;假日,由众多学生文字、图片、视频、讲解音频甚至相关链接组成的游记会形成“接龙”。
二是举办课本剧节。借助多种媒介和平台,学生阅读、观看与课文相关的文字资料、影视作品,尝试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撰写自己要扮演的人物分析和造型,创意布置舞台、呈现演出海报,创造性地用声音、形体等媒介再现形象,演绎世间百态。《小英雄雨来》《金色的鱼钩》等充满创意的课本剧,成了学校的保留剧目。
三是开设云展览。学生在家长、老师的支持下,以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依托,设立由三个板块组成的“致敬鲁迅先生”主题网站。第一板块通过云平台设立“鲁迅纪念馆”,介绍鲁迅生平及主要作品;第二板块“听先生讲自己的故事”,通过相关作品诵读音频,认识鲁迅的童年伙伴,知晓鲁迅故事;第三板块,以“先生,我想对您说”为题,抒写对鲁迅的崇敬之情。
四、链接延展,启思促悟
跨媒介助力“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不仅能提供多样的学习手段、灵活的表现方法,使其灵动多姿,还可以链接丰富的资源、宽广的渠道,拓展延伸,启思促悟,使阅读变得丰厚,使感悟变得深邃。
“渔父”是中国文化长廊里的独特形象。由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之“日积月累”中的《渔歌子》出发,我们和柳宗元的《江雪》开发了跨媒介主题延展阅读:
1.张志和被贬,柳宗元也被
贬。一样的降职打击,一样的人生经历,却是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人生态度。为什么他们笔下的渔父形象差别这么大?
2.中国文化丰富博大,对古代士人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两个渔父背后,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儒家心系社稷,顽强执着;道家寄情山水,乐而忘返。
3.渔父,不断出现在历代诗
文里,也经常出现在古代绘画中。之所以如此频繁地出现,是因为这一形象经常出现在古人心灵中,出现在他们人生必答的选择题中。
4.你赞成哪一种人生态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必马上回答。课后,可以通过书报、网络、电视等媒介搜集资料,大量阅读,认真思考,相互交流。相信你对渔父形象,对中国古代文化,会有更全面的了解。
古诗文中的渔父、古画中的渔父、民间故事中的渔父,文字媒介、画面媒介、网络媒介,内容丰富。但教学不是资源与媒介的随意拼凑,而是围绕核心、形成合力的跨媒介、跨学科主题阅读。教材是引子,引出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引人注目的独特群体;又是对比、参照,让张志和《渔歌子》与柳宗元《江雪》中的渔父形象形成对比。众多媒介氤氲化生,各种材料参照佐证,启发学生既要读广、读多,更要读深、读透。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