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走向:素养立意下的整本书阅读试题编制

2023-04-07 18:07:23吕虹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阿廖沙民间故事孙悟空

吕虹

整本书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022年版课标将“整本书阅读”作为独立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明确了整本书阅读的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提示。小学毕业生的整本书阅读应该如何命题才能更好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素养,反推教师的教学质量呢?

一、由“单点”走向“融合”

整本书阅读的试题由单点走向融合,要求从横向比较的视角编制试题。通常我们把内容或形式有相近之处或者有相对之处的一篇文章的多个片段或者几篇文章的片段放在一起,对比着编制试题,考查学生有关内容的比较、对照和鉴别能力,这样可以开拓思维,使理解更加深刻,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分析、提炼的能力。

案例一:

1.回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情节,完成思维导图(见图1):

图1

2.常言道,好事不过三,三次使情节跌宕起伏,所谓“一波三折”才精彩。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中就有好多故事与“三”有关,你还知道哪些?

示例: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借芭蕉扇、刘姥姥三进大观园、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等。

本组试题以“三”为线索贯穿,与古代“四大名著”之间建立了联系。“一波三折”的情节作为小说的一个串点,提高学生阅读中高效把握故事情节的能力。

案例二:

1.比较阅读四大民间故事,完成表格(见表1):

表1

2.四大民间故事有哪些共性?

示例: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四大民间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身份比较尊贵,男主人公身份比较低微,阻挠者都是有权有势的人,故事的结局可以说都是悲剧。

3.四大民间故事反映了老百姓怎样的精神追求?

示例:四大民间故事更多是反映了当时百姓真

实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渴望婚姻自由的美好愿望。

本组试题较好地运用了比较法将四个民间故事通过人物、情节进行对比,并在对比阅读的基础上发现民间故事的共性和精神主旨。

由“单点”走向“融合”编制的试题,素养立意体现有二:一是从学生阅读的角度看,整本书阅读要融合单篇文本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变碎片阅读为系统阅读。二是从教师引导角度看,整本书阅读要融合个体阅读和群体活动交流,不断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全方位落实整本书阅读任务。

二、由“答题”走向“探究”

整本书阅读试题由“答题”走向“探究”,要求从纵向深入的视角编制试题。因此,试题的编制就要遵循三贴近原则:一是贴近学生生活情境;二是贴近学生情感体验;三是贴近生活中常见又值得深思的真实场景,编制问题或任务,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和探索欲望。

案例三:一部《西游记》也是一部孙悟空性格发展史。

1.整部《西游记》中孙悟空先后有六个名号,请根据故事片段写出孙悟空的名号。(附故事片段二维码)

2.孙悟空的每一个名号都有来由,请你选择一个名号,结合故事情节,编辑一段文字作简要介绍。

3.你最喜欢哪一个时期的孙悟空,为什么呢?请说清楚理由。

本组试题以探究孙悟空的名号为切入口,将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精神文化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做了一个话题的探究。

案例四:小丁同学看完一本课外书后,因一首小诗有感而发,发了一个朋友圈:

哪个少年没有梦,圆梦路上多坎坷;

一次风浪毁所有,流落孤岛等救援;

不愿沉沦想办法,吃喝住行全解决;

一连度过十来年,救下野人“星期五”;

同心协力渡难关,回乡之路不再远;

不畏艰难当勇者,归来仍然是少年。

1.你知道小丁同学看的课外书是(   ),写的是

(    )。

2.小丁发现鲁滨逊“按照商业簿中记录借方和贷方的格式,如实记录自己所遇到的幸运与不幸”,制成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好处、坏处”表。生活中,我们也会有困难和烦恼,不妨也以这样的形式列出来,说不定对你有所帮助。我遇到的困难/烦恼是:

3.若时光飞转,鲁滨逊来到我们所处的时代,你认为他可以做什么工作呢?请你为鲁滨逊制订一个职业规划。

职业:                               理由:

4.根据他的特点,帮他取个网名,并设计一条个性签名,让广大网友一下子认识他。

鲁滨逊的网名:                  个性签名:

本组试题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转化中实现探究:一是内容信息转化为一首诗考查学生理解作品的能力。二是将阅读体会转化为自己内在心理,考查学生阅读和运用的能力。三是将小说人物转化成现代生活运用,在生活情境、情感体验、真实场景中实现精神文化的延续。

以上两组试题紧扣书中的人物,设计考查任务。从人物解读入手,展开故事情节的概括、人物命运的把握以及形象塑造意图的探究于一体。情境将作品主旨和当下生活关联,有效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语文核心素养水平。

三、由“内容”走向“思维”

整本书阅读的检测点由“内容”走向“思维”,要求教师以综合发展的立体视角编制试题。整本书阅读的考查点要站在“人”的人格培育高度,聚焦批判性思维的考查,评价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思维品质。

案例五:六(6)班同学读高尔基写的《童年》时,大家就书中的人物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话题1:有同学说,阿廖沙是个鲁莽冲动的人;有同学说,阿廖沙是个多愁善感的人;还有的同学说,阿廖沙是个麻木不仁的人。 你觉得阿廖沙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说说理由。

话题2:童年的成长,离不开身边的人。阿廖沙在童年生活中,遇到了很多人,有外祖母、小茨冈、外祖父……谁对阿廖沙的影响最大,结合小说中的情节说说理由。

案例六:《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人说曹操生性多疑,出尔反尔,是乱世奸雄;有人说曹操才华横溢,足智多谋,是治世能臣。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小说相关情节,说说自己的观点。

学生赞成第一种观点:曹操奸诈,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或是赞成第二种观点:曹操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他自信果断、勇猛善战、沉着冷静,只要理由充分、有理有据都可以。

以上两组试题要求学生回忆、理解、归纳、形成观点,最后清晰阐述看法的思辨过程。提供对主人公持有的截然不同的观点,学生首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理解, 对人物有基本认知;最后确定自己的观点。这样跳出了情节、人物碎片化考查的窠臼,运用情节的前后关联、人物的不同表现,考查整体性阅读。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人生感悟进行答题的过程,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丰富精神生活,提升人生境界是整本书阅读和考查的最大目的。反观上面编制整本书阅读试题的三个转向,提醒一线老师:整本书阅读的“整”的内涵是整本的阅读、是完整的阅读过程、是整类书目的融合、是促进整体的发展。只有充分发挥整本书的引领价值,才能真正达到“立德”以“树人”的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市衢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阿廖沙民间故事孙悟空
我画民间故事
光明少年(2024年2期)2024-04-29 00:44:03
读《童年》有感
向着光亮生长
——走进《童年》,走进阿廖沙的成长历程
秒变孙悟空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我和阿廖沙
科教新报(2022年36期)2022-05-30 10:48:04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趣味(语文)(2020年5期)2020-11-16 01:34:58
那份温暖,指引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