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

2023-04-07 18:07高子阳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图画书课标文言文

高子阳

我曾经读过50多个国家的语文课程标准,没有一个国家的母语教育少了“思维”的。如果把我国百年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放在一起研究,每一部也都有“思维”,但2022年版课标中的“思维”说得最集中、最明白,具体表现在将“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之一来论述,“学段要求”及“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中还用很多文字来描述。如果再从课标中“思维”一词的数量来分析,更能看出前所未有的重视,即2011年版课标中“思维”一词共出现9次,2022年版课标则出现31次。自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三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都出现了“发展思维能力”。

然而这么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在发展思维能力的课堂表现上其实还是有不少问题的。工作30多年来,我听过的公开课近2000节,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课堂上,学生回答着教师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却看不到学生提出真正具有思辨性、创造性等思维含量的问题,学生提不出来,老師也没提出来,那常态课会是什么样的?不言而喻。按理说,“思维”“发展思维能力”不是哪一类课的专利,而应该是所有课堂教学都不能少的,事实上绝大多数的课也没少了思维及思维发展,但多属于常规思维、常规发展。而多年来的分数至上,像2022年版课标强调的辩证思维、创造思维,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勇敢探索创新等已被长期忽略,或者重视得不够。所以,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的发展思维能力课,关系着学生的核心素养能不能真正得以养成。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与以前那么多版本教材相比,有许多不一样。比如从三年级开始有了文言文,之后每学期都有;长课文从二年级就开始,册册中都有;有专门的习作单元、阅读策略单元;……因为这些变化,所以有了不同的课型,那这些课能否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有大变化?由于这套教材是按照“双线组元”方式来编写的,不是按照核心素养下的六大学习任务群来编写的,所以,像思辨、创意、创新等的确没有因为教材的上述改变,课堂也跟着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老师们都是按照单元的那两条语文要素简简单单地教语文,还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去做单元非语文要素的思辨、创意、创新等事。比如增加的14篇文言文,以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来看这些文言文,绝大多数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或“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但从小学语文类报刊近年所发表的这些文言文教法及名师所上的这14篇文言文课来看,又能发现多少“思辨与创意”在其中呢?如何从发展思维能力的角度教好小学文言文?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一线老师应有的重视。

中学阶段老师教文言文大都是让学生背诵课文,背诵字的古今义,背诵翻译,背诵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简单地理解课文,接着就是做大量的题以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考试……这种死记硬背式的文言文教学,只为了考试的文言文教学,几乎没有任何思辨与创新在其中的文言文教学,怎么可能让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喜欢?许多文言文经典里面藏着无穷的智慧,但很可惜,由于教法的简单化,这些经典之大智慧并没有被老师教出来。不得不说,这几年的小学文言文教学,大多是中学文言文教法小学化,虽然名师课堂中加了PPT,加了音乐,加了吟诵,加了表演,仍然遮盖不住缺少创新思维式的学习,所以四年的小学文言文学下来,已经有不少小学生像中学生那样讨厌文言文了。

面对小学中的文言文,我一直是害怕的、非常谨慎的,因为我头脑中的文言文教学,仍然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学老师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为了了解在2022年版课标理念下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我决定去听一听中学文言文课。听之前,我都会从知网上下载相关的研究文章仔细阅读,听完之后还要与他们进行交流。这一年,我观摩并研究了《愚公移山》《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三篇文言文。老师们大多以“考点”的方式讲文言文,而且还会千叮咛万嘱咐:不全文准确地背诵下来,肯定是考不好的。比如《愚公移山》一课,教师就是从四个方面讲了考点:一是作者列子的文学常识,二是准确的翻译,三是字词的古今义,四是这则故事给予后人的启示……那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和道理是什么呢?老师们也把下面的答案告诉了学生:

1.《愚公移山》告诉我们要有

明确的目标,坚定不移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

2.《愚公移山》强调了一种精

神和毅力,即只要我们足够坚持、坚信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脚踏实地,就能克服任何困难。

3.《愚公移山》还体现了家庭

的力量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4.只要我们有决心和信心,向着目标矢志不渝地努力学习,定能达到目标。

老师们还告诉学生,这则寓言故事早已经成了成语故事。这个成语的比喻义是“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这样的教学有错吗?没有错,句句都是正确的。除此之外,老师们还教了什么?没有了。整体审视这种教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没有发展?有啊,但用核心素养中的“思维能力”之素养来衡量这种教法,肯定是缺了不少元素。在知网上查找《愚公移山》教学法类文章,可以查到700多篇。如果把近两三年的40篇文章下载下来读一读,就知道教材解读、教学设计等并没有多少超越,也就是说,思辨、创新式教学还没有成为教学的必需。我在交流中说:“根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来看《愚公移山》教学,实在太传统了。这一经典故事中的大智慧,教师好像也没有参透。”

《愚公移山》是寓言故事,放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是没有问题的。那《愚公移山》有哪些思辨点?

1.愚公真的不愚吗?河曲智叟徒有虚名吗?

2.这位愚公的子子孙孙真的能无穷匮也?他的后代真的会按照愚公的做法做下去吗?

3.列子为什么要以“太行、王屋二山”来创作寓言故事?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你如何看待这个工作效率?说他们一点创新思维都没有,可以吗?

5.“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位孀妻为什么不制止男孩?如果这个男孩的父亲还在,他会不会被阻止?

6.为什么是“操蛇”之神闻之,而不是操其他的动物之神闻之?

7.什么是“移”,通读全文,你觉得愚公是“移”山吗?

8.毛主席也写过《愚公移山》,将其与列子的《愚公移山》对比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9.列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愚公移山》的寓意,文中并没有直接写出,这要靠读者去悟,那他创作《愚公移山》的本来目的到底是什么?

10.故事一读就知道,这座山不是愚公移走的,是神移走的,列子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来结尾?这种超自然力量,要不要引导学生来一次思辨?

以上10个问题,如果在《愚公移山》的课堂上思辨起来,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会不会提升呢?如果再加上“画家读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作品?儿童文学作家读这则寓言又会有怎样的创造?外国人读了《愚公移山》,会有什么样的作品产生?”这三个思辨题,学生在此课中的思维能力发展又是怎样的?

一是把徐悲鸿创作的《愚公移山》画作放入課堂。语文课堂,常常有老师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这个要求其实大多是空的,因为许多学生是想不到画面的。把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写成文章,这是从具体到抽象,而把一篇文章或一个故事,画成一幅画或写成一本书,这是从抽象到形象。不管是从具体至抽象,还是从抽象至形象,这都是创作。把这些作品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品品,让学生感受到画家徐悲鸿是如何把这一篇抽象的文章转化成一幅形象生动的画的。课堂中,有了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从文字中读到画面感。这种教法,其实就是文言文的一种创新教学法,因为不少文言文早已经被画家创作出画作了。

二是把杨永青编绘的《愚公移山》图画书带给学生。杨永青创作的这本图画书,有四处变化非常大。一是开头变了,原文开头是“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变成“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愚公的人,年近九十了……”。二是把“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变成“邻居家的小男孩”,没说这是孀妻之遗男;三是把“操蛇之神”变成了“山神”;四是结果变了,变成了“他的子孙后代一直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杨永青先生为什么这么改?一是尊重女性,因为“孀妻”说法不妥;二是儿童天生好模仿,如果他们读后,看到蛇也去“操蛇”,要出大事的;三是《愚公移山》是寓言,杨永青将其改成了童话,童话与寓言的结局不一样,童话是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寓言是在讲述一个道理……课堂中如果有了杨永青的《愚公移山》,学生在阅读与思辨中,其思维发展能力中的诸多认知表现是不是更佳了?把这本书请进课堂,学生才能感受到文言文的一句话,画家是怎么创作的,一篇文章又是怎么创作成几十幅画,最终成为一本图画

书的。

三是把美国艾诺·洛贝尔读了我国的《愚公移山》后创作的《明锣移山》带给学生。《明锣移山》也是一本图画书,与《愚公移山》完全不一样。明锣夫妻俩住在大山下,被这座大山折磨得没法生存了。妻子让明锣把山移走,明锣说自己那小小的身体是做不到的。妻子让他找村里的智者出出点子。这位大智慧的老人给他出了第一个点子——砍一棵大树,夫妻俩用这棵大树去撞山,就能把山撞走。这对夫妻做了,山没走,树断成了两截,两人还摔得四仰八叉。明锣又去找智者,老人又给他出了第二个点子,就是把家里的锅碗勺子拿出来,拼命敲,让大山不安,这样大山就自己走了,这个点子肯定是失败的。明锣再去找智者,智者终于给他想了第三个点子,就是做一些好吃的放到山上敬山神,这样山就自己走了,他们两人把好吃的刚刚送到山上,就被大风刮跑了。这个点子还是不行。明锣再次去请智者出点子,智者想了又想,让他们回家把房子拆了,捆好,背着,其他的东西顶在头上,然后闭上眼睛跳几个小时的移山舞——先左脚向后一步,接着右脚向后一步,再左脚向后一步,右脚向后一步……就这样,他们俩跳了几个小时移山舞,睁开眼睛一看,大山真的移走了。这对夫妻把背上、头上的东西拿下来,盖了房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个故事,是否充满创造性?列子为什么创作《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其实从《明锣移山》这个故事中找到了原因。道家言,道法自然。山不走,人可以走。《愚公移山》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毛主席读后根据中国当时的情形创作了《愚公移山》,杨永青通过编绘创作了《愚公移山》,相信大家也会喜欢上美国人的这一创作。我国古代之经典,真的是无比浩瀚。读这些经典,如果不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创作出一部部水平越来越高的作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教育,也只能说是皮毛式的,其真正的意义,即思维能力的发展肯定不是简单地读了、知道、背诵下来就能拥有的。

我用上面的内容与中学语文教师做交流,他们也感受到了2022年版课标理念下的文言文课确实要重视思维发展能力的培养,而这个思维发展能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简简单单的思维训练。像《桃花源记》一课,有人认为文中的渔人就是个小人,从德行角度,我们该不该在课堂上让学生思辨起来?日本的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非常喜欢《桃花源记》,最终与我国著名绘本画家蔡皋完成了一部图画书《桃花源的故事》。你如何看待一位日本儿童文学作家对《桃花源记》的理解?画家蔡皋对《桃花源记》的理解,你认同吗?《大道之行也》的课堂上,教师就是不讲孔子唯一的一位江南的弟子言子(言偃),如果没有言子对老师孔子的发问,能有孔子这篇宏论吗?由于当下的语文教材不是按照2022年版课标编写的,诸多文言文也就没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之说,所以,课堂中就少了无数非常有价值并能真正改变学生思辨的探讨。长期以来,因为缺少那么多的思辨,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受到很大影响。

与中学语文老师讨论、思辨之后,那小学的文言文怎么教才能把思维能力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当下的小学语文教材里仅有14篇文言文,我们又如何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或“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方式去教呢?14篇文言文的教材解读、教学设计、名师课堂,小学语文类的报刊都已经发表过,这方面的书也有数本。读这些文章,看这些书,他们是不是也缺少着思辨,缺少创造、创新?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些文言文属于一个个单元,而这些单元都是按照语文要素来编写及教学的,而语文要素与2022年版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不同的。所以,文言文教学应该具有新课标味,应该非常重视学生思维发展能力的培养。那小学14篇文言文,又如何教出新课标味,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前所未有的发展呢?

比如,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一直缺少这些思辨:①跑走的那些“小儿”会干什么呢?②如果大人在,会不会砸瓮呢?不砸瓮,大人会怎么救小孩?大人与司马光的救人方法有什么不同?谁的方法是传统的?谁的方法有创造性?③司马光7岁时有这样的智慧,你7岁时有怎样的智慧故事?愿意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吗?④这个瓮被司马光砸了,不能用了,这个瓮肯定是有主人的,主人会不会让司马光的父母赔?⑤如果把这篇小短文变成长长的故事,你会增加哪些文字?⑥儿童文学作家根据这几十个字画了一本图画书,你读过吗?看到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吗?⑦我国已经有多位画家与作家将这个小故事编绘成连环画、图画书,你愿意选择几本来看吗?如果愿意,读完之后,你想画自己心目中的司马光吗?⑧学了这篇文言文,你愿意去读《司马光传》吗?

比如,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课,一直缺少着这样的思辨:①为什么韩非子要创造这则寓言?韩非子是给谁讲这个故事的?②韩非子为什么要把寓言中的“愚人”说成是宋人,你知道春秋战国时的宋国在哪里吗?③如果你看过一些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有不少军事家“守株待兔”打败了敌人,你又如何理解呢?④《守株待兔》早已经被画成了图画书,你读过吗?如果你来画,会怎么画呢?⑤如果把这则寓言故事转化成一篇童话故事,你愿意尝试吗?⑥《守株待兔》早就有英文版了,你想尝试读读英文版的吗?⑦有人说,如果熟悉兔子的必经之道,栽上很多棵树等兔子撞,还是可以不费力气得到几只兔子的。你怎么看这一说法?

再比如,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课,同样缺少着许多思辨:①你相信这则神话故事吗?②古人为什么要编创这一神话故事?③精卫肯定没有办法把海填上,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这篇文章呢?④《精卫填海》早被画家绘制成厚厚的图画书,你愿意读吗?你愿意创作属于自己的《精卫填海》吗?⑤《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你愿意因为这篇文章而去读《山海经》中的一些故事吗?⑥有人说,女娃是一个不听父亲话的女孩,她没经父亲同意就私自游海,你怎么看待这个女娃呢?

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这9个思辨点,很多公开课中找不到:①古汉语中的“道、路、途、径”是不同的(道二轨也,路三轨也,途一轨也,径步道也),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王戎不取径旁李、路旁李、途旁李”?②这么短小的文言文,其人物可以分为三种,每种人各看到了什么?③“竞走取之”与“取之,信然”中“取之”的目的一样吗?④王戎是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的结论,其他人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出的结论?⑤7岁的王戎与7岁的我们之思辨。我们都四年级了,我们7岁时有什么故事可以拿出來给人讲?⑥这个故事给予后人一个成语(“道旁苦李”或“道边苦李”),其本义与比喻义的思辨。⑦这个苦李树,应该有主人。苦李太苦,不能吃,为何不把这棵树砍掉?(苦李是药材)⑧每年10月,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会陆续公布。这个故事中的人如果生活在这个时代,你觉得哪些人有可能会获得诺贝尔奖?哪些人肯定不会?⑨学这篇课文,同学们都想成为像王戎一样的人,这是很难的,其实大家首先应该成为文中那个问王戎问题,然后动手实验、不盲目相信他人话语的人。

四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二则》缺少的思辨同样有很多:①孙康也是晋朝人,孙康与车胤一样都“以夜继日”地读书。除此之外,孙康映雪与车胤“囊萤夜读”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②读《囊萤夜读》,你觉得从哪个字可以判断出,车胤夜里读书的时间会超过11点?③你知道晋朝使用什么油点灯吗?④每个人的名字都特别有意义,你知道车胤的父母为什么给他起这个名字吗?⑤你相信练囊中装数十萤火可以照着看书吗?书上的字那么小,能看得见吗?这样读书对眼睛伤害不是很大吗?⑥“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能否改为“胤博学多通,恭勤不倦”?车胤靠什么做到了“恭勤不倦,博学多通”?⑦白天读书就够累、够苦的了,为什么还要夜读?今天的我们,家家有电灯,为什么还要学这个过时的故事?以夜继日式学习法,你喜欢吗?为什么?⑧《囊萤映雪》早被绘制成图画书,你读了吗?你愿意绘一本属于自己的图画书吗?⑨唐朝并没有铁杵磨针的记录,为什么宋朝人创编这个故事呢?⑩李白回去读书,老媪还会继续磨针吗?《铁杵成针》也有图画书,你愿意去读吗?你愿意再创作一本吗?

五至六年级的所有文言文,每一篇都可以罗列出数个可以思辨的内容。我知道,一定有老师会说,小学生学短小的文言文没有必要进行这样的思辨,因为他们年龄太小了。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你们愿意试,把这些问题一一落实于课堂之中,就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了。读2022年版课标,老师们一定知道六大学习任务群从一年级就开始了,那么思辨就可以出现在一年级的课堂。布鲁纳曾经说过,“只要方法正确,5岁的孩子就能学会微积分”。因此,只要我们的方法正确,许许多多的思辨题和创意、创新的智慧是能够走进小学课堂的,而小学生也会给出成人意想不到的答案。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图画书课标文言文
图画书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神奇的图画书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低年级写话,不妨从图画书入手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花是一本图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