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探生活之源 力叩思维之门

2023-04-07 03:46樊智涛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亲情想象创设

樊智涛

摘 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创设浓郁的人文情境,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创设瑰丽的想象情境,培养学生科学创造能力。

关键词 2022年版新课标 情境创设 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要求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于是,“无情境不教学”成为语文教师追捧的宗旨,情境成为教师组织语文教学的第一要素。但从课堂实践来看,在情境创设时,我们苦于创意设计的能力薄弱,苦于实施情境任务与文本教学融合共生的困难,苦于教与学中师生关系的艰难转变……这些都成为制约有效进行课堂情境创设的阻力。

在课堂学习情境的创设中,我们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情境创设的雷同性。走进语文课堂,你会发现教师创设的情境大同小异,如设计类的,拍摄视频,走进博物馆,主题辩论会……这些活动雷同无新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必然会受到影响。第二,情境创设的浅表化。部分教师在课堂创设的情境是浅显的,只停留在文本内容的筛选上,没有锁定学习任务群的三个层面六个方面的某一点来创意设计。这样的情境不具有挑战性,也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第三,情境创设的虚无感。在不少课堂上,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与设计的学习活动并没有关联。学习情境与任务活动是两张“皮”,之间是割裂的,没有任何逻辑关联;即使有关联也是松散的。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毫无价值,纯粹是为了创设而创设。所以,如何创设学习情境,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我们践行新课标、落实新思想的起点。如果每个语文教师都能意识到学习情境创设的必要性,并为之投入智慧与实践,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真正发生变化,学生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下面,笔者对学习情境的创设,提出三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人不是孤立生活的,我们总是在家庭、社会、集体的环境中生存。世界很大,激发我们去探索;世界又很小,总会因某种关联让我们连接在一起,尤其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连接着无穷的远方。我们在设计语文学习情境时,就可以观照生活,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

比如家庭生活,参加寿宴、婚宴等宴会,会场的布置、主持人的讲话、宴会主人的讲话、嘉宾的祝酒词等,就与语文知识密切相关;比如社区活动,就可以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小区志愿者活动相联系,既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心,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比如手机微信的使用,这是时代的产物,它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如何在朋友圈互动,如何发表视频或文章……这些都与语文表达密切相关。

语文课堂不能培养“两脚书橱”式的死读书的学生,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够迁移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素养型学生。在课堂中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践行“语文即生活”的大語文观。

比如亲情类文章,是初中三年的重要主题。教材中选取的亲情类文章多元而丰富:有伟人的亲情故事,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有名人的亲情故事,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莫怀戚的《散步》;有平凡人的亲情故事,如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亲情是永恒的话题,这些亲情故事有共性特点,也各有差异,辨析它们的异同,就可以成为教师设计课堂情境时的主要思路,尤其是要勾连我们自己的亲情故事。由于时代背景不同,部分处于成长叛逆期的初中学生对亲情的理解是片面的。学习亲情类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是引导学生学会成长,学会换位思考,去理解家人,感恩亲人,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唯有思想认识的转变,我们才能真正读懂作者,读透作者描述的生活细节以及借此表达的情感。

二、创设浓郁的人文情境,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还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需要传承与发展的。语文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我们可以创设浓郁的人文情境,引导学生热爱母语,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文的文字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

比如央视的《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栏目,就是很好的范例,启迪我们如何去创设人文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汲取养分。在语文课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创设这样的主题情境,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品味经典,赏析经典,在与经典的对话中,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提升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比如民风民俗类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创设传统民俗的学习情境:对于那些逐渐消失的传统民俗,我们该如何拯救;对于那些沿袭至今的传统民俗,我们如何创意发展,借助科技更好地弘扬,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对于那些传统习俗,我们如何参与,体验生活的仪式感……如《安塞腰鼓》《灯笼》《社戏》中的民俗文化,不仅是作者曾经的记忆,也是中国的文化符号,成为中华儿女寄托思乡爱国之情的载体。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初中学生如何去传承。

当然,教师在创设人文情境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元媒介(影视作品、邮票、绘画等),营造人文的审美情境,引领学生找寻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在与经典的对话中汲取滋养我们性灵的养分,感受我们的文化底蕴。

三、创设瑰丽的想象情境,培养学生科学创造能力

人类离不开想象。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它是人类发展的助推器,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让我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文学作品离不开想象。李白在想象的世界里恣肆浪漫,抒发壮志豪情;郭沫若在想象的世界里描述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英国女作家J.K.罗琳在想象的世界里讲述情节丰富、内容紧凑的魔法故事……虽然魔法世界对于孩子们来说是神奇梦幻的,但是,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也随时能够找到现实的影子。哈利并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他也有着一个成长中的少年存在的弱点:不喜欢学习,时常会偷懒。但这些缺点并不影响对英雄形象的塑造,反而显得更真实,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创设瑰丽的想象情境,可以无限延展学生的视野。教师的眼光可以穿过家乡,眺望祖国,关注地球,神游宇宙,借助想象引导学生去反思现状,预见未来。

比如在学习科普读物时,教师就可以创设奇妙的想象情境。当然,想象情境与现实生活并不割裂,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现实,看看哪些科学幻想已经实现;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想象,未来人类会怎样生活。《海底两万里》告诉我们科学幻想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星星离我们有多远》《飞向太空港》告诉我们“嫦娥奔月”不再是痴人说梦,地球也不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宇宙有无限的可能。

比如在学习童话作品时,教师就可以创设神奇的想象情境,让自然万物都拟人化,它们都可以像人一样说话做事,和人交往,与人对话。那些想象的场景、离奇的故事难道不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吗?如果你是慧骃国里的一匹马,你会怎样与人交往?如果你是一只狮子,你该如何对付那只蚊子呢?如果你是一朵金色花,你将实现什么愿望呢?这种想象的情境,既能让学生参与到文本的故事中,又能引导学生带着生活中的体验去续写故事,思考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能力。

总之,想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高品质思维,它需要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勇于探索创新。语文教师有这样的责任,去开启学生想象思维的大门,在语文课堂中放飞自己的梦想。

2022年版新课标倡导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和呈现,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我们巧探生活之源,力叩思维之门,上下求索,创意想象。正因为难,所以它更值得期待,值得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亲情想象创设
永不凋零的亲情
快乐的想象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