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对方法,语文学习并不难

2023-04-06 01:40续雪梅
课外语文·上 2023年3期
关键词:理解课文圆明园文字

续雪梅

★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

并且经历了从最初的图画符号逐渐演变为现有的汉字。

文字不仅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且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更好的沟通。

通过五年级一学期的语文学习,

笔者在阅读与写作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会选择更加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思维习惯的方式,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更加轻松。

一、情景创设,激发想象

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与学好知识相比,想象力更重要,这样我们才能够打开想象的翅膀,飞越千山万水,飞越崇山峻岭,飞向我们脚步不能抵达的远方。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不仅需要学好最为基础的文字,更需要深刻体会蕴含其中的精神,感受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字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需要我们努力发掘和吸取,这样我们才会畅游文字的海洋,并获得更为丰富的文化积累。

(一)通过图画形式,更加生动形象

《牛郎织女》讲述的是潜藏在人们心中的那段古老又美好的爱情故事。文章采用了记叙的手法,从牛郎和织女的相遇开始,到最后迫不得已分开,最后变成天上遥遥相望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表达了对两人美好爱情的赞美。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记得七月七的鹊桥相会。课文插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从画面的整体色彩和布局来看,插图一画的是牛郎与牛为伴、与牛为乐的场景。从他的穿着来看,其生活不尽如人意,通过对课文文字的阅读便知其身世凄惨。在第二幅插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牛郎和织女在老牛的帮助下,过起怡然自得的生活,三者之间和平相处,幸福美满。通过对文字的阅读,加之对图片的细心观察,可以更好理解课文,同时也增加了趣味性,使文字不再枯燥,文字中有图画,图画中有文字。

(二)音乐跳动,字符跳动

《少年中国说》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该文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采用了象征性的写作手法,同时还采用很多修辞手法进行写作,比如比喻和排比,写出了中国少年与中国的关系,赞美了中国少年勇于改革、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强大的殷切期望。同学们可以听一首同名歌曲《少年中国说》,这首歌唱出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少年的智慧和进步,只有青少年一代强大了,我们的祖国才能变得更强大。歌曲中间的语句气势磅礴,唱出了祖国大好河山,唱出了国家未来的发展当靠少年。音乐的播放让学习体验更加真实和丰富,音乐激发了感官和热情,通过美妙动听的旋律、诗化般的歌词,创造了良好的情境,并烘托出良好的氛围,同学们得到了更好的熏陶,内心情感得以触发,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去感悟和理解作者创作的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感悟力,从而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三)表演——角色扮演,调动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多数文章都是以故事的形式来展开的,因此有着浓浓的趣味性。学生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爱表现,因此,在小学生中开展课本表演具有可操作性。同学们通过表演进入情境中,实现了边阅读、边表演、边感悟,可以全身心地参与体验。还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少年中国说》为例,可以采取与音乐相结合的方式,一部分同学诵读,一部分同学演唱,在此过程中,同学们能自主地进行学习和沟通。这种伴有歌曲和角色扮演的互动学习方式,不仅抓住了同学们日渐增强的表现欲,还积极地调动了同学们的情感。这样的学习气氛比较轻松欢快,同学们兴趣更浓,学得更加投入和愉悦,犹如身临其境,不仅能够把课文背诵下来,也能夠在这种模仿和扮演的过程中,情感得到释放,引发共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在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文字学习的基础,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这样我们所学到的语文才更加生动,文字也更具有生命力,我们的情感也好像有了生机、精神,生命有了活力。

二、品读课文,启发想象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解课文的最好办法。想要获得更好的语言文字积累,更好地理解文字传达的情感,就不能忽视朗读的力量。

(一)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时,一般会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揭示课文的大意和层次,更加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有利于自我意识的觉醒。首先,在此过程中,要选择自己喜欢或者习惯的朗读方式来进行朗读,圈出生字,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文字或者段落,便于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其次,在初读完成后,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课文主要内容,并说出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字传达的思想感情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我们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必不可少的途径。在《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跟之前相比,有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即养成阅读的习惯,而不是简单地为了阅读而阅读,在阅读的时候要掌握阅读方法与经验,而不是囫囵吞枣地阅读。

对课文进行精读后,能够寻找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词语去想象文字所描绘的意境、所传达出来的思想,这样一来,大大地激活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热情也会空前高涨,对于文字的组织和表达也会水到渠成。比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图片就是圆明园目前的断壁残垣,读完这篇文章后,圆明园曾经的辉煌与繁荣与后期的现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前后对比,差距如此之大,同学们的心绪也会为之牵动,无法平静下来。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抓住对圆明园曾经辉煌的内外部环境描写、建筑的丰富和多样性,来体会经过摧残后而形成的巨大反差所带来的心理落差。曾经的繁荣与辉煌占据了本篇课文的大量篇幅,我们也在阅读后对圆明园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心理感受也由最初的自豪逐渐转变为悲痛。再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根据全文的中心思想抓住重点、难点以及核心句子,去认识和理解课文中心思想,提高分析能力、对文章的总结能力以及整体阅读能力。

三、了解创作背景

通过对文章创作背景的了解、对历史的认识,可以为更好地理解文意做好铺垫和准备。比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通过一些历史影像与照片,我们对于圆明园曾经的辉煌不由得发出惊叹,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它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后面还写到了圆明园中收藏的历史珍宝,涵盖各个历史朝代。可见,圆明园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更是一个博物馆、艺术馆,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见证者,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然而残酷的战争带来的毁灭也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看着现存的残垣断壁,与之辉煌的历史形成巨大反差,也让笔者的心更加沉痛悲切。

四、课外阅读丰富文学层次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课内阅读是有限的,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文化积累和底蕴,就需要丰富自己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宽泛决定了我们阅读的广泛性,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去进行阅读,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还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有着积极的影响。

猜你喜欢
理解课文圆明园文字
梦回圆明园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里过大年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提有效问题,助学生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