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儿童为本,整体提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
——关于教育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对话*

2023-04-06 08:19:14徐则民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保教园所指南

◎ 徐则民

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日前,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教特教教学研究部组织全市八位园长代表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儿童为本,整体提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专题学习会。大家紧扣《评估指南》的总体要求、评估方式、评估内容,就未来的教研支持、园所自主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了深入对话。

对话者:谭轶斌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

贺 蓉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教教研员

王 菁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教教研员

徐则民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教教研员

丁春燕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幼儿园园长

黄豪芳 上海市宝山区青苹果幼儿园园长

汪 瑾 上海市徐汇区科技幼儿园园长

朱素静 上海宋庆龄幼儿园园长

何 洁 上海市杨浦区新跃幼稚园园长

陆 晔 上海市嘉定新城实验幼儿园园长

顾春华 上海市奉贤区解放路幼儿园园长

胡春燕 上海市普陀区上河湾幼儿园园长

一、《评估指南》给您带来的最深体会是什么?

谭轶斌: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幼有所育”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举措。为此,上海学前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园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牢固树立科学的保教质量观,完善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导向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聚焦幼儿园保育教育过程质量,充分发挥质量评估的引领、诊断、改进和激励作用,全面提升幼儿园保育教育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学习贯彻教育部《评估指南》是上海学前教育持续提升内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幼有善育,促进全市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的必须承诺;是园所提升办园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有园上”的需求到满足“每一个幼儿享有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必修课程;是树立儿童立场、促进教师及管理者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贺蓉:回顾从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再到教育部2022年颁布《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国学前教育事业进入普及、有质量的发展阶段。《评估指南》是贯彻上述两个文件精神的具体表现,清晰指明了加快建设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的着力点,也为上海学前教育持续整体提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供了科学的实施指南和明确的行动依据。

王菁:以幼儿发展为本,是上海学前教育多年的行动遵循。经多年实践,本市学前教育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样式,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教师人心并成为教师的行动信念,各级各类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评估指南》明确“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进一步促进教师要将今日的幼儿视为国家的未来,为每个幼儿提供适宜的学习与发展机会,让教育资源全程伴随每个人,让教育成果平等面向每个人,让教育过程全面发展每个人。

丁春燕:近期在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意识到要从民族复兴的高度和大教育的视角来看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在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进程中,要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这也是学前教育工作者要深刻理解、潜心思考并付诸行动去解决的。《评估指南》的“品德启蒙”带领着园所和教师深入思考,如何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保育教育全过程,将培养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切实贯穿在一日生活中,真正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和责任。

顾春华:《评估指南》明确“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是自信、从容的,能放心大胆地表达真实情绪和不同观点”,这是幸福童年的样态,也是最美好的教育应有的特征。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进一步去除成人权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欣赏和关爱每一个幼儿,让班级每一个孩子感受到浓浓的师爱,让爱成为一种神奇的力量,成就“最柔软的群体”幸福、健康成长。园所和教师要站在最有利于幼儿生命成长的立场上,最大限度地为幼儿提供表现表达和自主发展的机会,不断反思幼儿的每一天是否放松和自由,由此提升幼儿在园所的生活品质。

胡春燕:学习《评估指南》帮助园所进一步建立底线思维。牢记并深刻领会“不片面追求某一些方面的学习和发展”“不搞不切实际的特色课程”“幼儿园不得使用幼儿教材和境外课程,防止存在意识形态和宗教等渗透的图画书进入幼儿园”等话语的实质内涵,对全市园所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确保幼儿发展规律优先、个体发展需求优先、可持续发展优先具有积极意义。

徐则民:众所周知,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全面科学的保教质量观,园所和教师对自身是质量评价和提升的主体也缺乏认知,往往处于任务驱动、被动待评、突击整改的状态,难以体验职业幸福。《评估指南》本质上带来评价观的转变,从关注结果的评价走向关注过程的评价,并将长期以来习惯站在成人视角寻找幼儿发展中的不足,转向基于儿童表现行为、站在儿童立场上反思教育行为、促进诊断改进的发生。评价终将成为园所和教师实现自我诊断、自觉反思、自主优化的催化剂,更为健全本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奠基。

二、《评估指南》将促进上海学前教育发生哪些转变?

谭轶斌:学习并把握《评估指南》精神实质,上海学前教育需要实现从重“硬”到重“软”,从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过去,我们曾着力为幼儿打造安全、丰富、充满乐趣的空间场域,这是事业发展的必经阶段。本次《评估指南》特别指出“除了综合活动室外,不追求设置专门的功能室,避免奢华和形式主义”“尽可能减少幼儿使用电子设备”“提供必要的遮阳遮雨设施设备”等要点也警醒我们要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保障硬件建设、空间与材料创建、信息化技术运用能满足幼儿学习与发展、促进保教工作的实施。另外,《评估指南》的“活动组织”“师幼互动”坚定我们继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做实每日2 小时户外活动,在柔活四类活动的时间和边界、丰富幼儿成长经历中以尊重幼儿独特的学习方式作为行动的首要依据,探索针对性教育支持,助力幼儿一日生活中的主动学习,并在持续优化协商性家园互动模式中引导家长建立对幼儿的合理期望,提升家庭教育的胜任力,这是上海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贺蓉:《评估指南》的颁布推动上海学前教育复盘多年研究与实践,明确进一步以提升课程领导力为追求,推进园所形成持续提升保教质量的机制,以促进园本教研实施质量为抓手,切实解决课程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上海还要不断推动家长、卫生保健人员、保育员、社区人员等多方人员参与到园所发展与幼儿成长的信息收集、过程评估中,将共同关注幼儿、深入研究幼儿作为提升保教质量的切入点,主动分析幼儿在真实生活、学习情境中的表现和实际发展水平,并以此作为开展活动设计、师幼互动以及家园沟通的重要依据,在不断满足幼儿生命成长的张力与诉求中提升科学保教水平。

何洁:《评估指南》强调品德启蒙,再一次让教师重温立德树人的意义。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我们需要真切思考孩子如何学习生活,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如何承担民族复兴和国家未来的工作。作为园长,需要进一步培育教职员工坚定的政治信仰,不断加强师德建设,通过有效措施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潜心育人,按照“四有”好教师标准履行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在遵循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周边和城市资源,激发家乡情、孕育民族魂、根植中国心,我们还需要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有效性,让品德启蒙润物无声地落实在日常的教育中。

顾春华:早期儿童的保育与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而高质量的早期教育能促进儿童的发展走向全面、走向未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十年,见证了各地学前教育的发展态势。未来十年,我们从“关注园所数量、入园率等数据提升”向“注重高质量保教过程”转变。《评估指南》的颁布进一步明晰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每一环节都渗透保育和教育过程,也推动园所和教师再一次审视耳熟能详的“保教结合”,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扭转“重教轻保”“保教分离”的现实状况,在不断提升教职员工保育教育实践能力的同时,让“保教结合”这一教育方式自然渗透在每一日的工作中,成为幼儿园质量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

汪瑾:2020年上海颁布的《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试行稿)》首次提供支持园所开展自我评估的框架体系,方便园所明确质量发展的“阶梯”。而《评估指南》则更进一步强调园所开展基于证据的诊断与改进。我园鼓励教师立足一日生活,观察记录幼儿的各种表现行为,进一步了解幼儿的经历、获得以及需求,从而评估各类活动中幼儿的发展状况。我们加大班级层面“三位一体”实时对话,并将“追踪解析幼儿”作为班级教师改进工作的依据,促进教师分析保教过程对幼儿发展产生的影响,主动提升教育活动、家园互动的适宜性与有效性,成为具有课程领导力的反思性实践者。

陆晔:《评估指南》特别提到“一对一倾听”,让我们想起上海市第一位学前教育特级教师赵赫老师曾经说:“带班的每一天,我规定自己一定要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和班级中的每一个幼儿有单独对话的时间。其实,和幼儿聊天的时间可长可短,内容也可以不着边际、海阔天空。关键,我希望我的陪伴能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她)的重视,我也是每天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更走近、了解他们。”很显然,“一对一倾听”呈现出对幼儿的呵护,这是教师走近儿童、更清晰准确了解儿童的重要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教师因各种揣摩猜测所带来的“南辕北辙”。一对一倾听,更是高质量师幼互动的基础,为教师设计并实施针对性教育活动奠定良好基础。一对一倾听,还为幼儿提供了叙述的机会,有助于幼儿说明性语言、叙事性语言的发展,更让幼儿获得被尊重的体验。

徐则民:《评估指南》强调要通过不少于半日的连续自然观察,了解教师与幼儿互动情况,准确判断教师对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所做的努力与支持,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幼儿园保育教育过程和质量,这对各级评估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培育一支尊重学前教育规律、熟悉幼儿园保育教育实践、事业心责任感强的评估队伍,尤其是进一步提升教研员的评估能力已迫在眉睫。另外,我们还要思考,当所有教师、园长都将成为自评者或参与他评时,营造有利于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成就园所和教师以“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尊重幼儿个体差异”为己任,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将是上海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整体、持续提升的关键。

三、教研如何助力《评估指南》推进与落实?

徐则民:上海除了组织《评估指南》的主题培训、专题学习外,市、区行政与教研部门将携手共进,切实扭转各类评估过程中还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内涵、重他评轻自评”的倾向。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研等方式,全面了解区域、园所正在开展的实践与探索,提炼并传播行之有效的经验,并聚焦区域、园所所面临的挑战与困惑,寻求市、区两级教研部门的解决对策。上海将依托市、区、园三级教研网络,对各级各类幼儿园进行分层指导、个体跟进,扎实确保教研重心落到薄弱园所,托稳全市园所保教质量提升与保教质量评估的底盘。

王菁:各级教研部门要聚焦质量提升与质量评估中的难点问题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深度研修。各级教研部门要更大范围地引领教师将儿童视为他们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在大量教研活动中去发现了不起的儿童,培育教师正面评价幼儿的职业习惯;要从讨论“教什么、如何教”向教研“如何保障幼儿主体地位”“如何激活幼儿生命力量”“如何支持不同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转变;要助力教师深入认识自己的角色和行为,在反思自身言行中实现内生性生长。

贺蓉:教研员在评估工作中能否促进园所和教师树立的主体意识,能否由衷珍视并呵护教师对质量的审问和更高层次的追求,反映的是教研员的根本选择。为此,不断厚植教研员的领导力,敲实区域教研的担当意识,鼓励教研员带领教师共同关注幼儿在园所的生活品质,深度思考如何解放教师,使教师能主动追求儿童的发展而不为具体的形式所困。教研员只有真正蓄满专业能量,才能激活教师内驱、点燃教育智慧。

谭轶斌:上海要把《评估指南》的理念与内容原汁原味地传达到每一个园所和教师。要进一步优化上海市幼儿园质量评估管理办法和评估指标。如果说,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那么,上海学前教育还要在贯彻保教质量评估的新观念中,激发新动能、创造新样式,切实通过不少于半日的连续自然的观察来发现问题、诊断问题、提供反馈和改进。未来的园本教研,应立足真实场景开展循证研究,在追溯证据、研判证据中研究儿童、发现儿童,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将高质量保教过程落实于每一个活动中。教研,要助力上海学前教育更高质量发展,向人民交上满意答卷。

四、作为园长,如何以园为本践行《评估指南》?

黄豪芳:拿到《评估指南》,组织教师熟读指南,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首先要对与班级工作息息相关的“品德启蒙”“科学理念”“生活照料”“安全防护”“活动组织”“师幼互动”“家园共育”“玩具材料”等关键指标尤为关注。我们围绕“游戏”“支持”“注重”等多个高频词开展教研,深入体会教育本质与国家导向。教师自觉对标指南,主动寻找班级保教活动中存在的误区和盲区,积极思考调整改进方案。伴随对《评估指南》的深入学习,教师开始“走出”班级,思考园本化实施、园所管理的优化与改进,《评估指南》已成为促进教师反思实践、自省园所发展的“手边书”。

何洁:《评估指南》呈现5 个方面、15个关键指标和48 个考查要点,有助于园所复核三年规划,确保办园过程的“方向性”和“全面性”,牢固支撑起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的全过程。《评估指南》所明确的“基本原则”“评估方式”有助于园所梳理本园质量评估中存在的观点认知或实施方法上的问题,重构园本质量的评估方案,架构起动态的、连贯的、递进的行动路径,让质量自评生成出园所结构性质量、过程性质量的基本判断,也成为园所主动发展、良性发展的崭新起点。

丁春燕:《评估指南》14 次出现“支持”一词,清晰传递出教育部捍卫儿童地位的决心,也督促园所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教师应该是幼儿主动学习的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教师要降低身姿、大胆退后,把活动时空还给幼儿。为此,我园切实“保障每个幼儿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强调一日活动中要保障幼儿每天拥有锻炼身体、参与劳动、自我服务、独立阅读、自主游戏等机会;明确要让幼儿知晓幼儿园各类活动的时间、空间和安排;要为幼儿提供纸笔,鼓励幼儿充分记录自己活动、表达需求、诉说观点。我们倡导教师持续营造温暖、包容的班级氛围,深入思考当幼儿出现问题,或独立探索,或成功时教师应持有的互动行为;我们牢记《评估指南》强调的“不急于介入和干扰儿童的活动”,切实改变长期以来迫不及待把我们认为重要的内容传递给幼儿的现状,不再急于把成人确认的有意义的经验塞入幼儿的自主活动中。我们努力将幼儿自然经历的挑战、困难、关系等都视作其学习与发展的机会。我们期望“尊重、信任、满足、欣赏、接纳、赋能……”成为教师牢记的信念,更成为高频次行动。

汪瑾:“我在玩,我不只是在玩”“只因幼儿改变”一直以来是我园倡导的理念。《评估指南》颁布后,全园教师主动围绕“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以及“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开展深刻反思,对标对表中梳理下阶段的突破工作。我们尝试开展“园区互评”来健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途径,有力唤醒园区和教师保教质量提升的主体意识。我们探索园区间不少于半日的连续自然观察,考查教师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行为,了解教师如何真实有效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分析教师为提升质量所做出的努力,由此衡量园区保育教育的结构性质量与过程性质量。我们还探索信息化技术支持保教质量评估,利用无感采集获取活动时长、活动轨迹等过程性数据,结合儿童视力、身高、体重等数据的个性量化分析,监测活动过程中的健康状态,为实现适应儿童差异的卫生保健与个性化教育指导提供依据。

陆晔:《评估指南》对园所“空间设施”“玩具材料”提出明确要求,并再一次强调幼儿园“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为此,区域和园所朝着“有限空间、无限可能”不懈努力。我们用足没有门槛的户外场地,不断改善户外材料存储收纳条件、挖坑挖池、填土造坡、植树造林、去林为坪,让幼儿园“每个空间走得进,每个场域是乐园”。我们为每个班级提供雨披、雨鞋、日历、温度计、雨量计、医用箱等装备,确保每个幼儿拥有自然笔记本、自然口袋、一块小画板等,支持幼儿玩沙玩水、挖泥巴、滑索、攀爬、踢球、骑车、奔跑、草地打滚、池塘网鱼、看蚂蚁、玩树叶、追影子、听雨声、跳水坑、迎着风雨奔跑。教师在幼儿的经历中见证他们认识植物、亲近动物、理解生命、体会收获、感受轮回、发现浮力、体验重力、感知力的大小、见证力的传递、探索光的奥秘。园所也在幼儿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中领悟到配备适合幼儿使用的生活设施设备,配备数量充足、种类多样的玩教具和图画书,从幼儿视角创设开放、安全、发展支持性的学习空间,提供可自主选择、低结构的、可供幼儿创意物化与表达表现的丰富材料,是科学保教的重要保障。

胡春燕:提升保教质量关系每个家庭,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园所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努力探索从相对割裂的四类活动走向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更强的课程。我们心无旁骛地支持幼儿开展游戏,也不断审问自己当下的游戏是否是幼儿的最爱。全体教职员工尝试将儿童也视为“课程的评价者”,定期对话儿童,倾听儿童的感受,了解“孩子最喜欢哪些地方(活动)?”“孩子为什么喜欢这些地方(活动)?”“孩子在这些地方(活动)到底获得怎样的经历与经验?”“他们还有什么其他想法?”,我们努力听到幼儿最真实的声音,并将幼儿的获得感作为课程持续优化的依据与动力。

朱素静:树立科学的保教质量观,建设一支懂儿童、善保教的幼儿教师队伍,使幼儿园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应该是每一位园长的追求与使命。如何助力园所中不同水平的教师获得专业成长,考验着园长的课程领导力。我们见证有的教师享受着游戏带来的震撼,有的教师深度理解生活的独特价值,有的教师聚焦如何进一步提升综合主题活动的实施质量,有的教师热衷自己预设的活动,有的教师着力在协商式家园共育工作上,有的教师开始探索日常评估,他们中还有很多教师具有各不相同的特长。为此,幼儿园一方面通过利用自创的“教研简报”全方位、全维度助力教师呈现经验、孵化成果,提升教师的专业获得感;另一方面,也在持续激发教师研究幼儿中,助力教师自觉跳出“舒适区”,让每一位教师的“自我革命”发生在专业成长的最近发展区。

谭轶斌:《评估指南》特别指出要“关注幼儿发展的连续性,注重幼小科学衔接”“不提前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为全市园所实施入学准备教育明确了方向。园所和教师要依据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和《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指导意见(修订稿)》,不断探索优化幼儿园、小学衔接的内容与策略,健全幼小联合教研机制,有效提升教师实施幼小衔接的专业能力,持续完善幼小科学衔接的环境建设,努力健全家、园、校共育机制,营造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新生态,帮助儿童在身心、生活、社会、学习等方面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正如有句话所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贺蓉:《评估指南》挑战了一直以来我们对幼儿园的评估理念、评估内容和评估方式,更挑战了未来的课程领导力。全市园长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保教质量评估中的行动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园长要有自己的定力和专业选择,园长要深入分析教师是否认同评估的价值和必要性,园长更要站在教师的视角,设身处地地去想教师会如何看待和参与质量评估。关键是,园长要带领教师真实投入全面、客观了解本园保教实施和保教质量的过程中,切实发挥评估的引导、诊断、改进和激励功能,让教师体验到质量评估与班级工作、专业发展的关系,协同教师共同提升管理能级,并走出符合园本实际的“幼儿、教师、课程、管理与评估、环境与资源、家园与社区”六要素协同发展之路。

五、教师在《评估指南》实施中如何实现专业发展?

王菁:这些年,“儿童立场”成为一个热词,它频繁出现在各种课题、论坛、案例与总结中。所谓立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而儿童立场是指教育人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应基于儿童,从儿童出发。为此,我们要加大对幼儿行为的观察与分析,幼儿的表现行为就像镜子,反映教师的意识和行动,我们更要针对习以为常甚至是自认为非常优秀的作息安排、环境创设、活动设计、过程实施开展反思,主动甄别“有没有忘记儿童”“是否可以更好保证孩子像孩子那样学习与发展”。

陆晔:坚守儿童立场,是慢慢走出成人立场,去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大量的实践可以发现,我们是否愿意放手儿童,决定了我们能否看见充满活力的儿童,并直接影响着我们是否“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实践中,类似的口号容易喊,作为教师只有真正去实现从“我想教你这样玩”到“我想看你怎么玩”的转变,以“最少的干预、最多的欣赏”支持幼儿持续投入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努力保障幼儿拥有“探索—试误—自发练习—获得经验”的机会,教师才会纳入“放手—看见—相信”的良性循环中。为此,我们提出“放手”是助力教师发现幼儿生命力量、捍卫儿童立场的关键。

黄豪芳:如果说放手儿童是激活儿童的生命活力,那么看见儿童,才能更好了解儿童、成就教师。为此,我们倡导教师将观察、了解幼儿自然嵌入课程实施的各环节,“站稳十分钟”做实观察记录,这与《评估指南》中明确的“认真观察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并做必要记录”不谋而合。如今,大批教师不仅养成了观察记录的习惯,还能在观察记录中主动辨析幼儿正在发生的、有意义的学习。很多教师支持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并通过分享交流活动,拓展提升幼儿活动中的经验,探索教育目标的“软着陆”。教师逐步成为联结幼儿与课程的纽带,不断活化幼儿、教师、课程三者互相促进的关系,实现着幼儿经验与课程经验相融互生。

丁春燕:《评估指南》提出“根据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近几年,我园教师尝试定期复盘观察记录下的视频和照片,归档整理开展“文件夹研究”,从中看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感受个体差异。很多教师获得了进一步认识幼儿的机会,也收获了反思实践、开展活动设计、师幼互动以及家园沟通的重要依据。

何洁:自然状态、真实现场中观察记录,再加上复盘幼儿的经历与经验,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以往频繁介入、干扰幼儿活动的现象,大量教师笃定地、自然地做那个“研究幼儿”的专业工作者。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当面对鲜活的幼儿以及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真实过程时,很多教师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与反省,这为教师立足个体差异与需求,提供个性化保教支持奠定了基础。

顾春华:《评估指南》呼吁所有园所加大力度培养一线教师成为保教质量提升与保教质量评估的主力军。为此,推动教师让高质量保教过程落实于每一个活动中,并将观察评估嵌入全过程、全环节中,不断对自己的教育过程开展分析反思与优化调整,这是激活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实现幼儿主动学习与教师引导支持的统一,儿童发展行为分析与教师内生性专业成长的统一,实现儿童发展整体性与差异性的统一的关键。

朱素静:学习《评估指南》,我园还鼓励教师记录自己某些环节或一日生活中的言行,促进教师在回看自评中发现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自己的儿童观、课程观。很多教师惊讶地发现自己常常在打断幼儿的自由讲述、自己有意引导着幼儿进入预设的框架内、自己对想听的内容会表现出更大的兴趣与关注、自己不由自主地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中幼儿的真实需要和感受。园所聚焦教师的行为记录和教师一起讨论“能不能再慢一点?再退一点?”我们确信,教师的“慢一点”“退一点”本质上会为幼儿赢得更充分的、主动学习的空间。

胡春燕:伴随着教师扎实的观察记录工作,我们重新思考班级层面的家园共育。我们尝试聚焦儿童,架构起教师和家庭的育人共同体,共同收集幼儿成长信息,与家长开展基于证据的对话,帮助家长建立对幼儿的合理期望,并由此产生协商式共育方案。

徐则民:健康发展的学前教育,需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孩子的教师队伍。全市教师要从“为了幼儿发展”走向“基于幼儿发展”,从“单一成人视角”走向“幼儿与成人多元视角”,从“一般统一的幼儿”走向“具体个性化的幼儿”,需要将每一个幼儿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认识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并将自然经历的挑战、困难等视为学习与发展的机会,才能有效推进幼儿的整体发展、主动发展、差异发展。

未来,打造幸福的“童年院子”,丰富“童年经历”,捍卫“童年味道”,让孩子奔跑在自己的热爱里,是上海学前教育提升保教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扎实行动,这应该也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最美样态,我们将为之努力。

猜你喜欢
保教园所指南
如何在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实施保教融合?
留学(2024年1期)2024-01-11 04:15:45
科研引领科学保教
科学咨询(2021年39期)2022-01-01 21:42:21
幼儿园半日保教工作细则
构建园所课程文化建设与课程游戏化的新思路
指南数读
电视指南(2016年12期)2017-02-05 15:08:06
幼儿园园所文化之浅析
学苑教育(2016年23期)2016-03-02 09:42:51
幼儿园摇篮文化引领园所内涵发展
幼儿100(2016年36期)2016-02-28 21:26:39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2:55:48
论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的重要途径
就医指南
祝您健康(1991年2期)1991-12-30 06: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