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芳 (河南省安阳市自由路小学)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探究、理解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比较慢,指导学生预习的主要形式是设计问题形式,使学生知道自己该看哪里、做什么。如果只是泛泛地指出预习范围,对学生而言难度太大,毕竟仅仅接触书本知识几年,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等还在发展期,很难读懂数学教材的逻辑形成脉络。
以“问题”形式设计预习提示,结合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预习提示,对学生将要采用的自学方法提供具体指导。以“问题”形式设计的预习提示,既是课堂上学生汇报交流的主线,也有助于培养预习兴趣,形成自主学习习惯。
不能否认的是,越是简单的学习内容或者是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学生预习的效果越好。教学内容不同,选择的预习方法也不同。有的课型如:概念课、计算课预习起来条理清楚,效果明显;而“解决问题”的教学,由于难度大、对学生预习能力要求高,效果就不太好。根据“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要求,应该灵活选择预习方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最终目的是由教师指导预习逐渐转化为学生主动去开展预习学习。
由教师先布置精心设计好的预习任务,学生明确预习任务后再进行预习。一开始学生在预习时一片茫然,需要教师先设计任务,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相关学习内容,设计有价值又有一定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愿意主动去完成预习的学习内容。
例如,在学习《容积》这一课前,我们布置了这样的预习提示:(1)什么叫容积?结合实物说一说。(2)容积与体积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3)收集几个包装瓶或者其他物体,了解它们的容积,你有什么发现?
对于数学学科中的概念性课程,一般用课本标记预习法。先将课本上的内容略读一遍,初步了解所学内容然后再反复读,可以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记号笔作出标记。如划出重点,标记疑问,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想法或者疑问写在书上的空白处;鼓励学生做到:基本概念重点读,易混淆的概念对比着读,较难概念反复读。其次,可以让同学做摘录笔记,让每个孩子准备一个预习记录本,可以在笔记本上抄录“预习提示”,还可以在摘抄本上把重点概念和关键的语句,更重要的是在课本上空白地方不够时,记下自己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的疑惑、预习中的突发奇想、自己感兴趣的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拓展等内容,我们把它命名为“我的空间”。
对于一些计算类的课型,预习时应该放手学生自己进行练习,去理解算理。遇到困难走不动了去看一下课本,了解一下例题的讲解,然后再次进行尝试练习。“试一试”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己学习能力,先进行独立的思考,不管能不能解答出来,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一种提升。再看看课本例题的作用是:对比一下与课本上的算法,看看哪一种更简便、更巧妙、更适合自己用。最后进行巩固练习,是对自己的预习效果进行检验,可以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像公式的推导等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就要求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要亲自动手去实践一下。通过充分的感悟和直观的观察、帮助理解掌握新知识。
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像牙膏盒、魔方、化妆品包装盒等。让学生亲自去摸一摸这些物体、观察比较,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面的特征和他们的关系。在第二课时,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顶点”及“长、宽、高”时,我们布置了这样的预习提示:(1)用橡皮泥、小棒自制长方体、正方体框架各一个,说说你是怎么做的?(2)结合框架模型说明什么叫“棱”“顶点”?(3)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顶点”分别有什么特征?(4)结合实物说明什么叫长方体的“长、宽、高”?
学生在家通过用橡皮泥和小棒自制长方体、正方体框架并说明做法,建立对“棱、顶点”特征的明确认识,即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这样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温故知新预习法”对于跨学期学习的知识点格外重要,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一种方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找出疑难问题和困惑;然后再去复习、巩固与新知识有关系的学过的旧知识,把预习时的新内容与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使知识更系统化。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单位“1”,我们采用“温故知新”预习法:(1)想一想在三年级关于分数的学习中,你是怎样表示“4/9”?(2)再看现在学习的课本,“4/9”也可以表示哪种情况?(3)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4)你觉得什么是单位“1”?
学生预习以后,课堂教学如何开展是大多数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学生的预习效果参差不齐,教师很难把控,总担心学生学不会,还是想采用以前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觉到“预习不预习都一样”,这样就难以保证预习的有效性。为了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我们研究了以“预习提示”为课堂教学的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转变了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教师让出讲台,由学生在小组交流、争辩、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再与全班学生交流、互动,直至全班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达成一致。教师成为了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学生全员参与仍得不到问题解决时,站出来给予指导。
因此,由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师要当堂反馈预习的效果,“逼着”学生只能主动展开预习,主动对学习的内容更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否则第二天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时,自己不知道说什么、很难加入小组的活动,时间长了就会被忽略。同时在小组成员的督促与鼓励下,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展开预习,主动学习、掌握预习方法,逐步形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