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雁川 夏 静 胡朝芳
(芜湖市汤沟中心学校 安徽芜湖 241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把“五育”并举作为人才总要求,劳动教育写入了党的教育方针。2020年3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为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作出了指引。开展劳动教育,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化、日常化、体系化,进行改革创新,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芜湖市汤沟中心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课程、集体劳动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开设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把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工作计划。芜湖市汤沟中心学校成立劳动教育教研组,2020年申报了省级课题“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并获得了立项,劳动教育工作得到持续推进。特别是“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劳动教育作为学校课内外活动的有力支点和重要抓手,呈现学校重视学生劳动教育且教学效果显著的崭新局面。
对于小学阶段来说,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规划,必须要做好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中,和德智体美殊途同归,建立一个开放科学客观可操作的评价模式。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两年来的学习、借鉴和实践,我们初步构建了小学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改进。
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正确的成长指导。课题组围绕四个问题展开实验:为什么评?评什么?谁来评?怎样用?即用系统化思维,把评价的意义和原则、目标和内容、主体和呈现方式、结果和运用等纳入教育教学过程中。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劳动教育评价作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一部分,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
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新时代劳动观念。学校在劳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要利用劳动课程、实践活动、劳动文化,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导向功能,大力倡导小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新时代劳动观念。
推进小学阶段“双减”政策的走实走深。2021年7月,“双减”政策重磅推进,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五育并举”是核心要求,“五育”是融合的、是贯通的,都是少年儿童人格成长、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而劳动教育是更综合的实践活动,是我们推动“双减”工作的重要载体。劳动教育课程化、校本化,把对劳动教育的评价作为学生成长记录的一部分,通过课堂教学、劳动教育实践、学科渗透等方式,促进学生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等功能的实现。
发挥导向功能,提高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本质在于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在长期的劳动教育评价过程中,小学生既是受评价对象,也是评价同伴的主体,他们是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立足点。在劳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通过劳动教育评价对课堂和活动进行诊断,改善课堂教学和活动安排,达到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效果。
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原则是发展性和过程性,重在引导、贵在激励。在教育教学中,以正面激励为主,即使不少独生子女好逸恶劳,教师也要有爱心和耐心,在家长的配合下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坚决杜绝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和批评办法,因为这样会导致小学生鄙视劳动,把劳动当作一种负担甚至是耻辱,影响他们的劳动观念,结果就会和劳动教育的初心背道而驰。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核心指向了学生的劳动素养,素养包括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为了便于量化,课题组在操作中分成三个方面指标:劳动态度(价值观)、劳动习惯(知识)和劳动能力。
一是对劳动态度的评价。劳动态度是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只有加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观念,尊重和爱护劳动成果,才能改善劳动态度,在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最重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劳动教育评价的重点。二是对劳动习惯的评价。主要是表现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责任感、劳动热情和劳动自觉性等,必须在长期的引导过程中形成,要克服功利化取向,和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养成教育,养成热爱劳动终身受益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三是对劳动能力的评价。过去的劳动教育强调劳动技能的培养,把劳动技术作为追求,不关注价值取向,这是舍本逐末。评价劳动能力不是考核技术,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劳动、创新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着眼点在于动态能力的提升。
评价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课堂教学、家务劳动、劳动教育周和学校劳动集体活动、劳动实践和志愿服务。全面落实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落实每周一节劳动必修课的刚性要求,积极推进劳动教育课程渗透,把课堂教学作为评价的重要环节。强化家校联系,实现对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的了解和记录,提高小学生做家务劳动的积极性,并进行发展性评价。开展“劳动教育周”“我们的节日”活动时,全员参与,在集体活动中展现个人风貌,把劳动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通过自己、伙伴、教师的描述,进行即时的点评和总结。根据农村小学的校情,课题组建立了自己的农业劳动基地,主要项目是蔬菜种植,组织高年级学生参与生产劳动,亲身实践,注重体验,在劳动现场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同伴的关注。少先队还开展了工作志愿活动,如植树造林、秸秆禁烧、给养老院老人搞卫生等。课题组把实践和志愿活动作为劳动教育评价的重要领域。
在评价中,要注重分类指导,在具体评价操作中,对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布置劳动任务时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评价要精准客观,为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进一步提高其劳动素养。
在劳动素养的评价中,课题组在实施过程中实行多元参与,充分依靠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劳动潜能,推进养成教育。评价的主体多元化,通过学生自评、伙伴互评、家人点评、教师综合相结合,把学生自己、伙伴、家长、教师甚至社区志愿人员都融入评价体系,形成大劳动的教育氛围。
课题组经过反复探究,分学段设计了“小学生劳动教育报告册”,规范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每次课程、每次活动都指导学生进行客观的描述,写经历,写感受,注重劳动的过程和体验,从正面激励出发,学生一个星期开展一次记述,其他主体给予评价,学期末进行小结得出评价结果。报告册里,各个评价主体如学生自己、朋友、教师、家长都做出劳动价值判断,找到学生的亮点,表扬学生的闪光点,提出改进的期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在具体的质量监测操作中,围绕劳动课程、劳动实践、志愿活动等方面,按态度习惯能力三个一级指标,对不同学段设立具体劳动项目的二级指标,根据过程和完成情况赋予一定的等级,合成之后,将学生劳动教育的学业表现划分为水平优秀、良好、中等、待提高四个水平段。以质化评价为主,以量化评价为辅。对于量化、细化后的评价指标,课题组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快乐。
评价指标努力做到量化、细化、公正、科学和全面,得出一个客观的评价结果,目的不是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的认知、情感等内容,如果仅仅通过一些量化的指标来评价,可能有点缺陷,更多需要的是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悟,甚至参加这些劳动的新颖做法,可以形成一些过程性的材料,评价更多地强调学生把劳动自我内化的过程。质化和量化评价相结合才可能反映出内化的过程中学生劳动品质的提升。通过“小学生劳动教育报告册”及时记录下来,全方位多维度地考察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小学生在劳动中感悟,在劳动中提高,在劳动中合作分享,在劳动中收获喜悦。
课题组对劳动教育评价运用以正面激励为主要方向,发挥榜样带头和先进带动后进的导向性功能。实现表扬表现优秀的方法多样化,如劳动现场的口头鼓励、劳动活动周的成果展览、实践和志愿活动的书面表扬等。芜湖市汤沟中心学校在劳动课堂、劳动竞赛、成果展示以及志愿服务活动中,认真评选优秀少先队员和先进集体,对月度劳动之星进行全校表彰,纳入综合考核,进一步增强小学生的劳动光荣感与组织归属感。
在劳动教育评价中,努力营造良好的劳动文化氛围。课题组利用劳动教育课堂、实践活动以及“小学生劳动教育报告册”,写劳动、画劳动、歌唱劳动、叙述劳动。营造劳动育人的文化环境,教育学生劳动不分贵贱,劳动者无上光荣,“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促使学生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
创新和传承是劳动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初心,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迅猛的今天,强调“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成果,让学生了解集成电路、芯片和机器人知识,展望未来的劳动形态。组建各个领域的劳动社团,如“五彩缤纷蔬菜小队”“种瓜得瓜兴趣小组”“我们爱手工”等社团,活跃在课后服务的时间里,给“双减”工作提供了支撑。在劳动文化传承方面,由于课题组的资源有限,就和附近的汤沟中学合作,学习他们的“剔墨纱灯”非遗技艺的制作,和他们共享这些平台资源,避免了重复性建设,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劳动教育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形成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体系”。要加强劳动教育的学科渗透和学科融合,关注不同学段的小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还尝试利用信息化平台,给学生的劳动素养以正面激励的评价,让劳动教育评价如虎添翼。
在全面推进“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劳动课程、劳动活动和劳动文化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劳动教育教师要胸怀国之大者,做立德树人的大先生,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播撒劳动教育的种子,将劳与德智体美相结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铺上全面发展的人生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