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霞
(合肥市卫岗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0)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关注儿童逐渐扩展的生活领域,关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培养儿童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并在生活中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生活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建构与实施最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进行教学生活化,将儿童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背景之下,为儿童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其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来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本学科的教学对象是儿童,6至12岁的儿童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但儿童抽象思维具有很大成分的形象性。绘本作为文字与图画相结合的直观形式,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是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并深受儿童喜爱的学习载体。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写上就采用了图文结合的形象表达形式,特别是低段教材中页面下方三分之一处,用不同的色条呈现副版绘本,且有副版绘本的课题占半数以上。合理运用绘本资源,能促进本学科教学生活化。本文将结合教学案例,探讨相关策略。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一节课的灵魂和方向。落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首先需要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生活化要求教师培养儿童国家认同和道德认知,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促进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在儿童参与社会生活中践行。绘本人物形象儿童喜闻乐见,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德育目标指代性,能唤起儿童对已有经验的回忆和评价。用绘本人物贯穿课堂线索,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凸显教学目标生活化。
在教学中运用绘本人物形象,可促进文化基础目标生活化。道德与法治学科文化基础目标包括培养儿童国家认同、道德认知和法治意识等,有些目标与儿童的认知和生活相差较远,可以运用绘本主题形象指代目标,把目标具体化。如教师将《东方有神兽》中“獬豸”的形象,运用于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引导儿童认识法律,理解法律的内涵。绘本的运用可以提升儿童的认知,拉近了文化基础目标和儿童生活的距离。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领学生的道德行为,让儿童过更加美好的道德生活。运用绘本人物形象能促进自主发展目标生活化。如一年级上册“校园生活真快乐”单元,教师将绘本《大卫上学去》中“大卫”形象运用于教学。大卫是一个在不断犯错中学习规矩的儿童形象,非常贴近一年级儿童入学的懵懂状况。在教师的引导下,儿童与绘本形象互动,体会角色的转化,尝试了解校园的各种场所和设施与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将本课自主发展目标与儿童真实的生活有效结合。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恰当地运用绘本人物形象还可促进社会参与目标生活化。如教师将绘本《七色花》中“七色花”形象运用于五年级下册《我奉献 我参与》。“七色花”代表着社会责任与社会奉献,教师引导学生学做“七色花”,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内化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把社会参与目标生活化。
教师在使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时,可能会发现教材上的典型案例并不适应本班学生的实际生活。童话绘本故事的使用,可以丰富课堂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修订、调整和新的生成,较好地解决这类问题。
在教学中运用绘本教学,可以捕捉现实场景。如五年级下册《读懂彼此的心》,教材选取了家庭生活中比较典型的情境,现实中亲子矛盾和亲子冲突的场景更为多样,五年级儿童对不愉快的事件,不一定记忆清晰并能客观清晰地描述事件。绘本《野兽出没的地方》捕捉了一个与教材展现不同的现实场景,对儿童在亲子矛盾后的情绪问题进行再创造。教师将绘本《野兽出没的地方》用于教学,儿童通过轻松的童话故事,抛开顾虑,回忆类似的场景,从旁观者的角度分析亲子矛盾的原因,从各不相同的关爱方式中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
童话故事绘本使用有利于生活典型问题的描述和解决。如一年级下册《我们爱整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不太关注别人是否整洁,也不太能意识到不整洁会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甚至会给自己带来伤害。教材副版用《皮皮的故事》描述了生活中儿童不爱整洁造成的交往困惑,告知儿童保持仪表整洁的具体办法,为儿童感受“整洁是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外在表现”打下了具体典型的认知基础。
童话故事绘本使用促进概念性问题的具体化。如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需要引导儿童了解民法、刑法和行政法调整不同类别的事务,规范着我们不同领域的生活。六年级学生普遍认为只有在违法乱纪之后才会与法律发生关系,因此很难理解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概念,很难理解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由不同的法律调整和规范。教师将自制绘本《萝卜的故事》运用于教学,用童话故事的方式呈现民法、刑法、行政法涉及的具体的生活案例,非常形象、具体地表述了法律的相关概念性问题。
情境教学是现代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情境创设能够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和道理,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生活化的情境能够让小学生将知识学习和日常生活更好地联系到一起,充分调动儿童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儿童热情高涨地在逼真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尝试解决生活问题,由此锻炼儿童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活故事绘本,即“类生活”的绘本。其内容虽贴近儿童生活,课堂上绘本的使用总能引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但使用时,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生活化的情境,用“类生活”绘本有效引导儿童“回望”生活。
运用生活故事绘本可促进导入环节生活化。如低年级儿童的卫生习惯往往在家长的督促下养成,大多数学生不一定能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绘本《根本就不脏嘛》中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滑稽幽默的形象,告诉学生细菌的存在以及勤洗手对健康的重要性,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教师在导入环节,依据绘本《根本就不脏嘛》,设置日常谈话的情境,带领学生进入因洗手和大人意见不合的场景,以儿童的心理和视角,展现了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微观世界。学生在绘本的“显微镜”之下,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细菌世界。绘本像一座桥梁,连接孩子新旧认知和体验,促进课堂导入环节情境生活化。
运用生活故事绘本可促进讨论环节生活化。与任务驱动式讨论相比,运用生活故事绘本可以更轻松地创设情境引发生活话题的讨论,因为讨论的是绘本中的内容,儿童会毫无顾虑地结合自己已有认知和经验参与讨论,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讨论都更趋于生活化。如四年级下册《合理消费》引导儿童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四年级学生已有一些消费经验,但对于消费项目是否合理,对于节约和浪费的概念还很模糊。教师将自制绘本《节俭的奶奶》用于引导学生讨论奶奶的做法是不是真正的节俭,从而认识到:跟健康和生命相关的消费是合理的消费,不可以节省。为反思自己的购物要求是否合理,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判定依据。
用好绘本故事能触动儿童的心灵,满足儿童的精神,使德育目标无痕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品质。“无痕”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方面。运用生活故事绘本还可以促进感悟环节生活化。如关于生命和死亡的话题,往往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和思考的。有些绘本的形象是动物,但绘本的内容是人们的生活故事,比如绘本《汤姆的外公去世了》和《活了100万次的猫》,教师将此类绘本用于三年级上册《生命最宝贵》教学,较好地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体悟爱与责任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生活技能的掌握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常常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难点。说明书式绘本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对生活中的技能和行为进行步骤化的解读,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合理运用,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运用说明书式绘本可以促进课堂技能的细化和习得。掌握一些做日常家务劳动的技能是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来做》教学的难点。四年级的学生大多数都参与过家务劳动,但对于某一项家务劳动只能操作几个大的步骤,对于细节和关键步骤并不十分了解。例如,用电饭锅蒸米饭,学生知道大概的步骤是“淘米”“放水”“插电”“启动”,对“米要淘洗几遍”“放多少水”“插电前后要注意什么”“启动分为几步”并不十分清楚,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使用相关的绘本教学,就能很好地解锁“蒸米饭”这项生活技能,使学生对步骤的认知更加细化,便于学生操作时对照习得这项技能。
运用说明书式绘本还有助于课堂技能的探究和创新。如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学会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变废为宝是垃圾变资源的重要路径,对学生来说,具体如何变废为宝是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讲述了一个深爱孙子、充满智慧的爷爷,把破毯子变成孙子喜爱的其他有用的东西。教学时,教师将绘本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旧物改造的想法,构建学生动手改造的活动,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探索和改造身边的废弃物,在实践中提高变废为宝的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作业以贴近生活的实践作业为主,有些实践作业设计精巧,但学生没有办法完全或较为独立地完成,教师应当尽量避免布置这类需要家长代替、华而不实的实践作业。主题系列的绘本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是对课堂学习有效地延伸,比较适合学生相对独立地完成,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准备和课后拓展。
主题系列绘本可以用于课前活动生活化。如二年级下册《传统游戏我会玩》,在课堂教学前需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游戏的玩法并学习一些传统游戏,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布置学生课前调查和采访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小时候玩过什么游戏,并和他们共同玩一玩。实际上在课前调查中极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是长辈因为很多年没有玩过传统游戏,可能已记不清传统游戏的具体玩法。《写给孩子的中国故事:老游戏》是一套游戏主题系列绘本,共包含《滚铁环》《抽陀螺》《踢毽子》《万花筒》《丢手绢》《打元宝》,6本绘本图文结合,详细介绍了每一种游戏的玩法。非常适合在教学前布置给学生进行亲子阅读,在亲子阅读的基础上,家长可以回忆起游戏本身、过去的游戏生活及玩游戏时人际交往的故事,学生也可以借助绘本内容,和家长共同学习玩法,挑选共同感兴趣的游戏项目玩一玩。
主题系列绘本还可以用于课后活动生活化。课后作业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补充和拓展。如五年级下册《我们神圣的国土》教学后,教师可以布置主题系列绘本的阅读,如阅读《美丽中国·从家乡出发》系列绘本。这套绘本内容包括中国总说和34个省级行政区的地理、景观和人文,是一本介绍一个地方家乡特色、祖国壮美的图书,通过课后阅读,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的领土辽阔,欣赏祖国自然人文景观,既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拓展,也为后面的学习积累知识和主观感受,增强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培养文化自信。
满足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化需求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关键。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绘本鉴赏能力,同时要学习选择适合学生生活和需求、促进学科教学的优质绘本,将绘本的使用和学科教学有效地结合,助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