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式”教研:创新区域教研机制的实践探索

2023-04-05 12:24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研训研修教研

王 军|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教育是关系着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民生工程,人民群众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诉求。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对进一步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新形势、新任务与新要求,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还存在教研工作体系不完善、校本教研效率不高、教师培养方式不科学等问题,从而导致区域内教育教学质量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农村薄弱学校教研氛围较差等问题。如何协同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区教研院”)是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由广东省教育厅授予,以下简称“省教研基地”)。为了紧跟新时代步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教育需求,为区域内教师提供专业支撑,区教研院以省教研基地建设为契机,在其基地学校(省教研基地共有8 所基地学校,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4 个学段,下文中的“基地学校”即指这些学校)开展了两大项目的研究:教研工作机制和方式创新研究与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与培养方式研究。这两大项目的研究旨在形成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以教研机构为主体、以中小学校为基地,由相关单位通力协作的教研工作新格局,并对深化区域教研机制与体系改革、创新教研工作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区教研院尝试建立提升基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教研机制,形成由教学研究部门引领指导,各基地学校精心组织和潜心研究,其他学校积极响应的“合作社式”教研机制,以期为区域教研机制的创新提供样本。

一、构建“合作社式”教研体系

目前,花都区还存在家长通过各种途径为孩子寻求“优质教育”学位的现象,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相对薄弱,师资力量相对落后。为此,区教研院力求通过“合作社式”教研体系的构建,向基地学校合理均衡地输出优秀教研力量、高品质的教研资源,以创新教师研修模式,让基地学校在相对完善的教研体系中得到充分发展,并以此推动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建立“合作社式”教研管理方式

区教研院在省教研基地建设中,大胆尝试建立区域“合作社式”教研管理方式,即采用“区教研院—教育指导中心—学校—学校教研组”协同分层管理方式,以实现区域教育科研工作的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上下联动、相互协作和高效运行。它以基地学校为引领开展校本教研,从制度、时间、条件、督促、交流等诸方面建立自下而上、校际平行的教研合作,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做好统一的管理与评价。

(二)建设“合作社式”教研资源库

区教研院在省教研基地建设中,通过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建成一个强大的教研资源库,为基地学校教师开展网络培训、工作坊研修和校本研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一是充分利用国家、省、市资源学习平台,开展教师培训,建设基地学校教师学习资源云平台,自建包含大量电视课堂、微课及教学课例等内容的资源库。二是建设“专家工作台”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充分发挥名师的带动引领作用,开展工作坊研修,培养基地学校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三是建设基地学校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引导教师快速反馈矫正,实施精准教学,以实现课堂提质增效。四是充分利用国家数字教材平台,以集体化网络指导和个性化案例指导结合为手段,支持基地学校教师开展网络研修。五是打造智慧教研平台,应用AI技术实时评价,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基地学校教研质量的提升。

(三)探索“合作社式”教研主题导研方式

区教研院根植于课堂,服务于课改。在省教研基地建设中,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为研究载体,以区域智慧教研平台为依托,实施区域教研主题导研“合作社式”研修,并通过“1+3”主题导研方式(“1”指拟定一个学科教学研修主题,“3”指参与学校年级集体备课、参与学科教研活动、举办学科微讲座),构建以区教研员为引领、以研修活动为载体的学习共同体。基地学校通过“1+3”主题校本教研,大力开展备、听、评课活动,通过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研教结合,着力打造“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并辐射各学校的教学研究,大力开展“解决问题、改进课堂、优化教育”的教改小项目研究,以推动学校教研发展,促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探索“合作社式”教研方式

区教研院在省教研基地建设中,探索“合作社式”教研方式,深入开展区校联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创新校本教研方式,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提炼出基于AI的智慧教研等校本教研新样态,为基地学校校本教研开展提供借鉴。省教研基地的建设,力争从基地学校的整体性、互补性与特色化三个维度切入,全方位统筹协调,站在协同发展的战略高度,促进教育层面的精准发力,把课堂教学范式辐射到农村薄弱地区的学校。

(一)整合高端优质资源

区教研院整合高端优质资源,形成“合作社式”教研合力:借助广州市教研院北部分院的专家资源,探索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新型教研方式;借助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花都基地的专家资源,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研修方式;以国家质量监测中心华南创新中心为平台,开展教育教学评价研究;建设教师能力测评室,在基地学校引入人工智能观课议课系统,实现自动化采收与分析AI教育大数据,结合专家智慧和机器智慧,打造基地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智慧型练功房,协助教研团队更科学、高效地开展教研活动。

(二)创新研修方式

区教研院注重研修方式创新:通过“高校专家—区教研员—学校教师”的“合作社式”教研路径探索,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方式,着力提高基地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创建基地学校教师能力测评室,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科学全面诊断,找准培养教师的发力点,以“基地学校联动、层级互动、内力驱动、辐射带动”齐力并举,促进基地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构建教研共同体

区教研院在省教研基地建设中,立足教师需求,关注教师内涵发展,形成以区域智慧教研平台为支撑,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合作社式”教研共同体,为创建指向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培养的研修模式提供了专业支撑。同时,用好区域“创先泰克”“智慧教研云平台”等资源,以优带弱,及时进行质量监督与反馈,以减少基地学校中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促进教师在新型研修模式下快速成长。根据“1+3”主题导研“合作社式”教研指引,基地学校逐渐形成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问题驱动、研训一体、共同发展”模式,优化年级备课组、学科教研组研究方式,以研修活动为载体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活动整合起来,以打造教师专业发展新型共同体,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

三、完善“合作社式”教研路径

区教研院在省教研基地建设中,为克服教研泛化、服务保障欠缺、协同发展滞后等不足,改变薄弱学校教师素质偏低、教学理念滞后、教学行为守旧、知识储备不足、教学能力不强和专业发展缓慢等现状,通过完善“合作社式”教研路径,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从而开辟基地学校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并以此推动区域内其他学校的发展。

(一)克服教研泛化倾向

通过校内联动教研,共建、共享教研成果,基地学校克服教研泛化倾向,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基地学校完善教研组织机构,加强教研管理工作,还配备了相应的学科教研组长,建立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研究队伍,大力推进项目研究联动合作,从而形成研究合力。基地学校实行项目研究校长负责制,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把握项目研究的方向与思路,努力提高教研工作的组织水平。通过建立健全教研工作的考核评价制度,基地学校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以努力减少学校内部的不公平现象。

1.构建“核心+团队”组织架构

区教研院构建“核心+团队”的研修组织架构,成立了研修核心组,成员由基地学校学科组最优秀的教师组成。核心组的重要任务是确定研修任务,并进行有效分工。核心组的成员作为各所学校相应研修团队的主持人,把核心组的精神和任务分工传达到各个团队中,以确保研修目标的一体化与分工的明确性。各基地学校成立与核心组相对应的研修团队。研修团队包括学科组的全体教师。研修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在核心组的引领下完成自己的研修任务。各研修团队把自己的研修成果上报核心组,由核心组进行审核、整合,形成系统化的研修成果,形成可供基地学校教师共享的课程与教学资源。这一举措旨在精准确定基地学校内部托底的对象,并通过完善的内部机制,改善内部发展要素,促使教师走向共同发展的道路。

2.构建教研文化和学术平台

基地学校不断完善教师资源的协同创建,形成了稳定的协同发展教研文化:突破学科壁垒,倡导交叉学科研究模式,建设“开放、多元、流动、共享”的跨学科创新平台。同时,学校建设课程学术委员会,组织不同学科教师共同研讨,搭建课程和教学的科研平台,组织不同学科教师进行重大课题的联合申报,开展教研难题的联合攻关。

(二)提供组织保障

1.构建完善的组织架构

区教研院组织成立省教研基地项目研究领导小组,由区教育局主管教研的副局长任组长,区教研院院长任副组长,区教研院副院长、基地学校校长任成员,以加强项目研究领导,组建项目研究团队,明确责任分工,从而确保项目研究有序推进。同时,区教研院紧紧围绕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统筹规划,注重思想引领,突出行动跟进,讲求方法创新,为促进基地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2.构建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

区教研院全面深化教研领域综合改革,围绕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的主流职能,有序开展项目研究:根据新时代要求,深入系统地开展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研究,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保障,也为区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理论支持与方法指导保障。同时,区教研院不断创新方式、激发活力,为基地学校提供发展动力保障:开展主题导研“合作社式”研修、云端智慧教研、学科小项目研究,推动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创新基层教研方式,实行蹲点教研、帮扶教研、城乡一体化教研。

(三)促进不同层级教师协同发展

1.推进蹲点帮扶工作

区教研院印发《花都区教研员基层学校蹲点挂职方案》,在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学段均建立了基地学校研训指导,以及蹲点薄弱学校(园)帮扶机制,全体教研员积极深入基地学校开展驻点、蹲点指导,将课堂教学改革成果送到学校。

2.开展分层研训活动

为落实研训工作的整体规划,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区教研院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加强协同分层研训管理,制订了分层研训工作方案。区教研院以基地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为研究载体,以区智慧教研平台为依托,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分层研训活动。区教育名师通过线上授课、上传视频到平台等形式开设培优课,助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

3.开展聚焦课堂的研训活动

区教研院制订《进一步加强花都区中小学备课及听评课意见》,加强区域中小学教师备课、听评课管理,积极开展备课、听评课主题教研活动和现场会,还制订了《花都区推进校本研训工作实施方案》,聚焦课程、教学、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积极推进STEAM教育、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阳光评价、全科阅读等主题研训活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校本研训的深度融合,开展智慧课堂、智慧阅读、分层教学、智慧教育等教育信息化研训活动。

猜你喜欢
研训研修教研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8 年妇女/性别研究研训班在京举办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