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善治的学校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未来科技城学校的实践

2023-04-05 12:24曹鹤洋王亚茹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未来科技城学校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教研组育人学校

曹鹤洋 洪 旭 王亚茹|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未来科技城学校

一、当前学校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实现课堂转型与变革

“双减”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多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减负”工作的基本逻辑是加减逻辑:作业多了减少作业,考试多了减少考试,运动少了增加运动,睡眠少了增加睡眠。然而,这样的做法并没有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是课业负担过重的外部表征,其深层次根源是“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和人才选拔机制。只有把“双减”看作是教育系统性变革与社会整体转型变革中的一环,向综合治理要效益,才能真正推动减负工作。

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伴随一定任务的负担。中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有选拔就有分流,有分流就有压力,有压力就有负担。因此,适度的学习负担是正常的。

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在课堂。“双减”工作的基本逻辑是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即通过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实现学生减负的目标。其核心是教师能否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素养,增强育人能力,在持续的专业发展基础上实现课堂转型与变革。“双减”工作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契机,教师只有把专业素养的提升作为常态化的自觉行动,向课堂要质量、向作业要成效、向转变要精准,才能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实现持续性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党建工作新要求改变学校治理的样态

当前,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影响着学校治理模式更新和机制转型。党建任务的程序性、规定性对学校工作提出了高要求。如何厘清党政主要领导工作职责,让党建工作和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有效结合,使教育回归育人本真,助力学校发展,需要学校领导进一步予以思考与统筹。

(三)社会环境变化增加了学校治理的复杂性

学校治理面对的不仅有学生,还有家长。“即诉即办”作为政府治理的重要手段,直通民意,便捷高效。但不是所有的诉求都是真问题和负责任的问题。推动学校发展的过程应当鼓励试错、敢于负责,倡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校风气。

(四)深入的教育变革考验办学的智慧与谋略

首先是中高考改革。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多项文件中,中高考改革一直在不断完善。从立德树人目标的提出,到治理改革、考试评价机制改革等,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研究与应对。

其次是育人方式变革。学校需要应对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践行育人初心,把握方向,推进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再次是要求高中向多样化特色发展转型。如北京市推进的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工作,势必影响着学校的发展转型。只有梳理学校的课程体系和特色基础,总结阶段成果、优势与不足,通过课程建设引领学校特色发展,才能形成学校真正的育人特色。

二、追求善治的学校实践

学校治理,就是学校相关利益主体依据法律与章程,通过多方主体民主协商、合谋共治来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过程。法治是基础,共治是条件,专治是目标。法治即依法办学,建立学校内部的章程与制度,推进学校内部的自我治理,切实做到校务公开。共治即推动利益相关方的共同治理,政府、教师、学生、家长及学校共同组建管理团队,彼此理解,形成共识。专治即学校的治理是专业化的治理需要,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落实育人责任。

善治即良好的治理,指的是在法治的前提下,学校管理者与师生、家长等各类主体共同开展、参与教育管理活动,形成育人合力,使各方利益最大化。以下是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未来科技城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追求善治的实践。

(一)价值凝聚共识,愿景汇聚力量

追求学校善治,凝聚师生共识是前提。只有全校师生同心协力,为共同的愿景而努力,才能有效推动学校治理。学校师生形成的共识如下:

1.师生共同发展

师生共同发展,既是价值追求,也是学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让学生成长,让教师成功,让学校发展。

2.倡导人文自主

选择一所学校就选择了一种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学校的核心文化是人文自主,倡导的是真诚友善、和而不同、民主和谐、积极进取,追求的是既要学校发展,又要促进个体进步、包容不足,让师生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3.追求质量至上

追求质量至上既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学校的追求。学校倡导“质量在‘我’心中、质量在‘我’手中、质量与‘我’同在”理念,使追求质量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4.落实育人目标

学校的育人目标是“三兼优一发展”,即培养基础与能力发展兼优、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兼优、人格发展与身心发展兼优、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优秀中学毕业生。这一育人目标直指核心素养所倡导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要求全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坚定落实。

5.汇聚阶段发展愿景

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区内一流并在全市有影响的北京市示范高中,既是愿景,也是学校的阶段办学目标。

(二)构建课程体系,探索课程实施策略

构建符合校情的课程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学生发展和家校沟通,是推进学校善治的有力抓手。学校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整体构建课程体系,探索课程实施策略,发挥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为学校善治奠定良好基础。

1.课程目标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学校融合自身的育人目标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令学校引以为傲的现代中国人”。

2.课程结构

学校建构了“基础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创新实践课程”课程体系,形成了人文与社科、科学与逻辑、信息与技术、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人格与修养六大课程领域,致力于培养具备科学文化素养、个人核心竞争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的未来人。

3.课程实施

一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双减”背景下,学校结合学情和教情,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前提下进行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二是开展基于学情的分级教学。在建校之初,学校成功申报了北京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未来科技城学校分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确立了“分级教学、分段达标”的教学策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选择、课程评价等方面体现分级教学。同时以知识模块为单位,通过达标检测跟踪落实,力争“段段清”。该课题的研究为学校深入落实“双减”政策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是依托教研组构建学科课程群。学校已经形成了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学科教研体系,各个学科教研组依据本学科实际,开发学科课程,如兴趣选修课程、人文社科课程、项目式课程等,构建学科课程群。

四是联合校外资源开发精品课程。学校依托地域优势,分别与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高校、央企联合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五是课程供给体现选择性。作为一所完全中学,学校将初高中打通,开设兴趣选修课程,每周1小时,共开设了43门。这些课程进一步充实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更好地丰富了学校的课后服务内容。

六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开展了体现学科拓展与融合的一体化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在暑假期间学校曾与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本部一起组织基础年级学生参与文化游学活动,学生读行结合,进一步开阔了眼界,促进了个性化发展。

(三)打造优秀教师团队,提升教师素养

追求学校善治,离不开学校教师的专业支持。优秀的教师团队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能够助力学校治理稳步提升。学校通过各种举措打造优秀教师团队,提升教师素养。

1.把好专业入口关

教师的专业基本功非常重要。学校按照“发布公告—筛选简历—说课—进班试讲—校长面试—签订协议”流程把好教师的专业入口关,使学校能够对教师个人的教育理念、职业发展规划、基本素养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2.专业发展的档案式管理

学校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并以学年为单位,形成任务清单。每个教师都有电子发展档案。它能够体现教师个体职业发展的目标与规划。每学年的个人电子发展档案包括“七个一”:读一本与教育或学科教学相关的专著,并撰写读书心得;上一节面向全体的市级、区级或校级公开课;命制一份年级集体使用的试卷;做一次统考统阅期末质量分析;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写一个教育教学案例;主持或参与一项在研课题,市级、区级、校级皆可。教师将完成的内容上传到学校FTP平台,由教研组和学校发展中心共同督促完成。

3.全面结对,教研实操

(1)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功能。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数学和化学名师工作室,牵头人均为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北京市特级教师。名师每两周带领教研组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指导教研组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组织学科组教师参加全国和全市的教育专业论坛、进行备考辅导等。

(2)全面结对指导。学校注重实现师徒结对与培训的全过程、全覆盖。初中以教研组为单位,聘请了区域经验丰富的教研员;高中与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本部骨干教师进行师徒结对,本部骨干教师每月1次深入课堂对教师进行指导。这让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机制、有抓手。

(3)有针对性地研讨培训。学校每2周召开1次教研组会议,对共性问题进行研讨。教研组根据实际需要,邀请结对导师开展指导。同时,学校发展研究中心制作调查问卷,面向中层干部、教研组长、普通教师进行调研,听取教师对培训的真实需求与建议。在此基础上,学校聘请相关专家,利用每周的全体大会时间组织培训,开展交流与研讨。

(4)基于问题的案例、课题研究。学校倡导“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每学年都会组织教师从日常教育教学中发现真问题、撰写案例,并组织专家评选,最后汇编成案例集《致思》。学校鼓励教师申请各级课题,并每月召开1次课题研究推进会。目前,学校拥有区、市级规划课题共16项。

(四)立足学情探索有效的教学改进策略,提升教学水平

学校良好的育人口碑是善治的基础。学校只有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家长等主体参与学校治理。学校立足学情,探索有效的教学改进策略。

1.关注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行为

(1)评教。学校通过学生评教、学生及家长代表座谈会、教学视导等活动来诊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寻找对策。“双减”政策实施以后,评教活动每月举行1次。评教从不同维度全面聚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着重关注教学日常管理与学生实际收获。学生集中在校园进行评教,学校课程与教学中心迅速形成报告,并在全体教师会议上进行分析,再反馈给教师个人。

(2)巡课。学校将课程中心主任、教研组长分成5个巡课小组,每个小组确立负责人并进行分工。巡课小组每天需要关注每一节课,发现亮点,梳理问题,形成巡课报告供全校教师浏览、学习,同时将发现的涉及学生的问题反馈给班主任。

(3)专题会商。学校针对共性问题进行专题会商。如针对“如何让晨读开启美好的学习与生活”这一主题,学校组织所有语文、英语教师进行专题会商。教师依次发表观点,进而凝练策略、形成共识。

2.发挥教研组力量,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1)选好教研组长。在业务能力和工作协调能力等方面,学校对教研组长有着较高要求。通过讲座、工作坊等方式,学校就如何加强教研组建设进行全面培训。学校每2周召开1次教研组长会议。学校提前部署会议主题,教研组长提前进行自主思考,以便在会议上聚焦问题,凝聚智慧与共识。

(2)制订优秀教研组建设标准。学校研讨、制订优秀教研组的标准。标准涵盖教学成绩、公开课开设、课题研究、资料建设、学生评教等多个维度,可量化、可实操。优秀教研组评选不设比例,学校对优秀教研组颁发证书与奖杯,以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

3.实施“分级教学、分段达标”的教学策略

“未来科技城学校分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为学校获得立项的市级课题,现已结题。学校各年级的所有数学、英语学科都实施了分级教学,物理、化学学科按照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分级。不同层级之间的学生流动,由备课组自行协商,再征得学生和家长同意。分段达标主要针对初中学生。学校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任务形成达标要求。

4.进行增值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

学校对每次全区统考统阅中的达标年级组和学科组进行奖励。高中学科总均分位列前三、初中综合评价位列前五是奖励起点。对于成绩长期名列前茅的教师,学校通过组织经验分享会为其提供展示的平台,向其他教师分享其教学经验与做法。

5.把准脉搏,科学调考

中高考不能唯分数论,但这不是说分数不重要、没价值。学校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但不能没有升学率。“双减”背景下,中高考的升学率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体现。学校制订明确的中考、高考目标,成立初三、高三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班主任、年级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校长等。小组定期会商问题,梳理工作,列出每月工作清单,谋划整体备考节奏,聚焦阶段任务达成。同时,学校还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营造敢于拼搏、不畏困难的良好氛围,及时关注备考过程中学生的进步情况。

(五)调动多元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促进高效管理

善治是多方主体有效参与的结果。学校将最大程度地调动多元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作为推进学校善治的重要举措。

1.明确责任主体,构建工作推进机制

为体现课程、服务导向,构建共治结构,学校成立了学校发展研究中心、学校事务中心、课程与教学中心、学生发展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等五大中心,旨在减少沟通环节,实行扁平化管理,从而保证责任主体参与决策,让师生的关切在第一时间得到响应。各年级成立年级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校长、本年级的中层干部和年级组长共同组成。工作小组每月召开1次会议,并形成年级主导、中心服务、小组决策的工作机制。学校着眼“服务保障全天候”,建立主体治理网络。每项工作都有推动机制,每项工作都有专人跟踪落实效果、集体反馈和后续改进。学校以整体统筹谋划工作,工作任务以清单方式推进。每学期开学前,学校都会召开行政干部、工会主席、班主任、教研组长等专题会议,研讨、反思上一学期工作的得与失,谋划新一个学期的目标任务,寻求增长点与突破点。

2.形成多元治理主体,汇聚向上力量

学校善治,一定是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共同参与、群策群力的结果。学校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汇聚向上力量。如学校一系列优秀标准的制订,都有师生贡献的智慧。这保证了利益相关方能够参与决策,从而提升了决策的执行力。

3.崇尚进步,追求公平公正公开

学校强调团结协作式进步,不提倡单打独斗式优秀。一个组织或集体,只有公平公正公开,质量有标准,评价客观,成员才会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学校致力于让教师专业有成长、发展有空间、待遇有保障,建立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用成绩进步和学校发展激励教师、鼓舞教师士气。在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团队的战斗力,让教师有更多的自豪感、获得感,从而赢得社会尊重,进一步增强对学校的热爱。

4.创新工作方法,让日常工作焕发新光彩

以党建工作为例,学校因时制宜开展了党员“三好”活动,“三好”指“党员好声音”“党员好身影”“党员好作为”。学校党总支组织评选“师生最喜爱的党员好教师”活动,并在校公众号、电子屏进行展播,充分发挥党员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建党百年之时,学校还开展了“青春向党,立德树人”系列活动,从党史学习到红色经典阅读,从戏剧主题汇报到优秀共产党员表彰,从书记讲党课到召开组织生活会……学校党总支结合上级要求与学校实际开展工作,创新了工作方法,也让日常工作更加高效。

三、实践成效与反思

通过追求善治,学校的口碑和声誉得到进一步提升。自有第一届初中毕业生以来,学校每年均被评为学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控优秀学校。高考本科录取率连续三年位居全区第一。其中,2021 年文化类考生本科录取率为100%,2020 年和2022 年均有学生考出了全区的高考最高分。此外,学校还被评为北京市“十三五”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学区优秀引进校。党建方面,学校被评为党建示范点,学校党总支被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学习型党组织先进单位。

同时,在实践中学校也深刻地感受到,正视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非常重要。在治理过程中,学校要正视学生、家长的自我定位与学校期待之间的差距。当今的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实践者与创造者。我们期待他们的品格和能力符合时代的要求。这需要他们上好每一节课,每一天都有进步。对于家长,我们期待他们能够为孩子树立榜样、以身作则,配合学校助力学生的发展。但现实往往不能尽如人意。此外,我们也需要正视教育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差距。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这要求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质。但现实中,一些行政化的考核评价、急功近利的要求、以升学为主导的社会评价等,都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行为。学校既要面对社会现实,又要追求教育理想,这需要我们有更多的思考。

当今社会对学校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多项措施并举,学校初步形成了教育治理的良好生态。在接下来的治理中,学校将进一步直面问题,凝练策略,通过校长引领、师生同心、家校共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教研组育人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学校推介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江苏省天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简介
他们用“五招”育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