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勇(奉新县第六小学/江西省宜春市)
“构建优质教学体系,强化学校教学主战场效应,确保学生在校园内学足、学好。”“全面减少作业时间与总量,减轻学生繁重的作业量。”“坚持从严整改,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因此,“双减”的关键是学校,而“双减”的基本含义是“从根本上构建高质量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这明确提出了一个重点研究课题,对于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作业时间和总产出减少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和作业效率是唯一的发展方向。
提高作业管控水平,需要有目的、有层次地布置个性化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必须迅速反馈作业中所体现的优势和不足。
提高课后服务水平,要针对作业中体现的优势和不足,提供个性学习的机会,让成绩好的学生“吃得饱”,成绩中等学生“吃得好”,成绩差的同学能够接受。
提高教学水平,在课前预习、课堂交流、课后实践巩固的过程中必须确保精心准备教案,实现精准高效。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引发基础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面对全新的教育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充分抓住改革新趋势,引领课堂教学走出瓶颈,直面教育新面貌的挑战,重新审视学科定位,创新课堂组织策略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第一,从机遇视角而言,“双减”政策推动了教育的本质回归,削弱了课外辅导对于课堂教学的干扰。一方面是学主导地位回归课堂,使学生拥有了相同的认知起点,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序性。另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促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探索中,拥有更为自由的时间展开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语文认知视角,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第二,从挑战视角而言,“双减”政策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有力体现,减负增效成为引领教学活动的根本宗旨。在此背景之下,“依参而教”“题海战术”“背书式学习”等传统教学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教师需要重新思考符合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既要保证学习质量,又要兼顾学生身心健康。如何落实“大语文观”,打开小学语文学科新格局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
自从明确提出“减负教学”以来,每一位教师都在如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减轻负担的问题上不断探索。笔者认为要注意减负与实际工作的联系。减负必须在实际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在创新的基础上教学会越来越实践化。例如,教学中某种类型的教学情境的构建,取决于是否有必要;改进原有的教学过程,必须考虑是否可行;教学活动内容的组织结构突然发生变化,需要问问自己是否有机会把握……所以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减轻负担是一种要求,而务实也是一种要求,是一种更高的要求。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珍惜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思想和开拓精神,倡导独立、协作、研究的教学方法。众所周知,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一种“放牧”,这样的尊重会不会让学生迷失方向,放纵自己?由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在教学时应考虑到这种情况。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时,要尽快做出具体的指导和修正,使学生朝着正确的角度发展,取得优良的实践效果。
如果课堂教学都是表面上的热闹,学生对知识没有把握,思维没有得到锻炼,能力没有得到开发,那绝对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取得教学效果。整节课结束后,学生们忙碌而“自主”。但是学生真正能掌握多少有效的知识呢?就小学语文而言,教师的细致安排和有效引导,能够让全班同学的思维得到快速成长,这种思维的沟通和接触,往往能更深一层,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有的文章,语言优美,寓意深刻,颇有人生哲理。这个时候,不需要给学生加题,而是要让学生继续阅读,做到“无问题阅读”,处于安静阅读的境地,学生会逐渐理解其中的思想和哲理。一旦学生理解了文中的道理,就会有一种醍醐灌顶、流连忘返的感觉。
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基本素质要求,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小学生还处在模仿学习的阶段,因此,不能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从而影响今后的学习。此外,还要深刻、准确地运用语文的情感色彩,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例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教师要向学生解释“落花生”是花生的别称,“落”不能理解为动词,也不能在没有经过验证和核实的情况下,将“落花生”错误理解为“种花生”,造成错误性理论。
此外,要注意恰当运用语句。比如,“有些学生不认同这位同学的观点,但我觉得他说的是对的”,这样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到底是认为前边同学的看法是对的,还是对后边学生非常不同意的看法表示认同呢?这是一个有歧义的句子,但小学生还没有掌握文法,教师说得含糊,学生很难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正确使用语文知识,要使学生明白自己所说的话,不要让学生产生迷茫和误解。另外,在教学中,要把握要点,突出精髓,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得到无穷的知识,真正进入以简易繁、以少胜多的境界。
小学语文教材涵盖了很多方面,从古代到现代,从天文到地理,应有尽有。因此,许多教材中的知识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而言都是陌生而又难懂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引导学生去了解那些神奇的知识。多媒体教学突破了时空的局限,能够将知识的基本原理、对象的原型进行传递、再现,将所学到的知识转换成现实的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记忆能力大大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激发学习的主体性和自觉性,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学习方式大多以形象思维形式进行,对事物的认识存在着困难,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抽象的文本转换成可视的、生动的、具体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
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有些句子较难理解,比如:“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迎上去看,看见乌龟妈妈追上去,看见青蛙游过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让学生了解这个故事,应用Flash动画将这一系列动作变成可视性的画面,让学生知道,迎上去就是游过去,追上去就是从目标后方赶上,游过去就是从周围游到目标物体身边。当学生观看了这部动画片后,三种不同的动词的形象就深深印在了学生的脑子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基。
在新课改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必须与学生积极互动,让学生有自己的活动空间,这样才能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再传播出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由同学们在课文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理解中与他人共享。该活动具有竞赛的意义,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新一轮的课改提倡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掌握自己的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是无足轻重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碰到了无法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的问题,那么教师们就应该在适当的时候介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表达,让学生热爱生活,使学生认识到语文的力量。因此,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堂,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可以布置这样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上下学途中注意道路上的标志、店铺招牌,观察有没有不认识的文字,询问父母。之所以留下这样的作业,有两个原因:第一,这种实践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成为一个有心人,用心去观察和记录身边的生活,从中体会到人生的多姿多彩;其次,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汉字的字形,了解词语的使用。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想要实现课堂增效需要落实以学定教,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提供精准指导,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一刀切”式的教学组织模式,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实施差异化教学。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应注重学情分析,明确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取向以及可挖掘的潜能,摒弃以讲代读或是以背诵为手段的苦读,将思维能力与审美情趣作为教学核心,促使学生享受阅读的趣味性,增强阅读成就感。例如,在讲解《蟋蟀的住宅》课文内容时,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日常表现及自主阅读反馈等信息,明确学生的认知起点,以此为基础划分学生层次,制定课堂教学计划。如学优生着眼于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的个性化培养,基础生以自主阅读能力为目标,而后进生则以阅读兴趣的激发以及阅读基本方法的指导为主。通过层次化的目标满足各个阶段学生的认知需求。其次,突出阅读过程感知。所谓高效课堂并非是以传递知识的多少来衡量的,而是以学生课堂感悟的深浅,个人素养提升的高度为标准。因此,教师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以设置疑问、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的自主建构,将教学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增强课堂的多维度互动,丰富语文课堂体验。
评价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环节,具有指挥棒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动机的建立,学习积极性以及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具有直接影响。在“双减”政策之下,教师应构建良性的评价体系,杜绝教学内卷倾向,撕碎标签化的刻板评价,为学生创造人性化的教学氛围。以“我想对您说”写作教学为例,此单元围绕父母之爱开展写作知识探究,教师通常以高分作文为蓝本完成对学生作文的评改,盲目追求标新立异、意义深远,忽视了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各类胡编乱造、假大空的写作问题层出不穷,偏离了教育本质。针对此情况,教师应以学得扎实与学出个性作为评价目标,调整评价方式。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采取互评互改的方式,让学生相互阅读作文并做出评价,以此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同时,立足学生天真烂漫的视角挖掘作文闪光点,激发写作自信力;另一方面拓展评价维度,从知识性、情感性与创新性多个层面对学生的作文做出客观评价,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表达,运用文字展现内心情感,享受写作过程。通过良性的评价体系,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赋能,为语文课堂增添浓厚的人文气息,充分展现学科魅力。
作业是“双减”政策重点改革的对象,也是落实减负目标的重要举措。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打破以往以考试为中心,以题海练习为载体的作业形式,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实施弹性设计,让作业成为拓展手段而并非是学业负担。第一,提升作业开放性。教师根据作业的检测与拓展功能,设置课前诊断与课后测评环节,例如,以任务清单的方式引导学生预习即将学习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又如,引入思维导图这一高效学习工具,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既增强了课后作业的趣味性,又保证了作业的辅助作用。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并设置答疑环节,为学生提供实时辅导,以提升作业完成效率。第二,提升作业实践性。小学语文的作业设计应充分体现“大语文观”,打破教材的桎梏,增加实践性作业类型,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感悟生活的机会。例如,在讲解《观潮》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要设置生活观察课后活动,让学生以观察日志的方式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食,对课文理解形成加持,深化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减负在于减少形式主义内容,改变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水平。这不仅仅是作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时间的减少。小学语文应本着提质增效、减负重的方法,以素质教学为总目标,使课堂教学能够创造价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