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新华(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第四中学/河北省唐山市)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四个方面。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正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不断进行阅读实践,完成各项阅读任务,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师、生、文本三者间的相互对话。阅读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等训练,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从而提升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2022版新《课标》的指导,发现自己在阅读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高效的阅读教学方法。
是否达成预期目标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小学生注意力不持久、不稳定。小学阶段阅读教学承载着许多学习任务,有字词、语法、结构、表现手法等知识,这极易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疲惫、厌烦等心理。即使教师认真备课,深入研读教材,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些环节会出现问题,有时还有突发事件,所有这些都对阅读教学有直接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目标不能达成,究其原因,一是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囊括许多内容与学习项目,教师对学情的了解不够充分,备课中设置的一些教学流程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课堂阅读教学情境脱离实际,学生不能完全适应;三是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某些知识点讲解得过于详细,由于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能持久,不能集中注意力进行阅读,导致预期阅读目标不能及时实现。
经常听教师这样说:“上课重点讲了,学生说学会了,可是结果却与自己期待的差得很远”,学生“学了”,就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吗?“学了”属于教学中“量”这一范畴,“学的效果如何”是“质”的范畴。让学生把所有的内容与知识,实现由“量”转变为“质”,教学才会有效。有的教师并没有花过多的精力关注学习效果,导致有部分学生只停留在“学了”这一状态,其实并没“学到”,没达到预期效果。
部分教师有这样的困扰:怎样让自己死气沉沉的课堂充满活力?有的教师把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认为学生不爱好语文学习,没有学习的激情和热情,阅读教学“死气沉沉”。具体表现为学生不配合教师,对教师的指令无动于衷,无视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学生的种种表现把自己变成了阅读教学的旁观者,不能真正融入阅读氛围中去。
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的另一原因是阅读活动仅限于课堂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容易受文本表象吸引,但课堂阅读内容如果都是课内的,他们早已熟知,就不会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大量与阅读相关的课外资料,选择最合适的内容作为链接素材,学生对从未接触过的东西会比较感兴趣。2022新版语文课标中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都有具体要求。教师要努力学习新《课标》,根据新《课标》的引领,选取合适的教学素材,组织有创意的阅读教学活动,不断拓展、延伸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教师的教学任务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有时还要帮学生处理一些生活问题或进行心理疏导。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需要教师解决。教师既“劳心”又“劳力”,所有这些让教师倍感疲倦,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倦怠感,在实际教学中容易表现为程序化教学、课后职业倦怠。
1.教学课堂程序化
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互动。有的教师虽然设计了互动环节,但是互动过程是一问一答,有的问答很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来,这样的互动环节会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缺少学习激情,直接导致教师教学激情锐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起引导作用,教师的“引”和“导”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一些思想、思维、言行无形中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小学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学习能力较弱,教师的“不热情”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师生活动缺乏激情,课堂氛围“死气沉沉”。直接影响阅读效果的有效性。
程序上的教学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很多教师因年龄稍长,对自己的职业已经不够热爱,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研读教材与剖析学生的具体情况中。因此,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不顾文本内容与文本体裁,犹如生产零件的流水线一样,课堂教学“千篇一律”,为了“阅读”而“阅读”。常见的教学模式仅仅是学习字词、品读分析、总结主旨等,毫无新意。
2.教师不思进取
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应不断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教学效果才能提高。阅读教学同样也“劳心劳力”,教师很容易身心疲惫,进而逐渐形成职业倦怠,对自身从事的教学活动不再是满腔热情,综合素养停滞不前。教师不能与时俱进不利于师生间的沟通。学生身上都有时代“影像”,教师只有不断“充电”,才能融入学生当中。有的教师安于现状,拒绝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与先进的教学设施,只运用传统教学方式及固有的思维定式进行教学,不利于激发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媒介,教师引导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实践活动。包括与此相关的有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有指导性作用。有的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过于“空”。课标中从基础知识、语文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文本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流程。但有些教师不愿意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对教材进行深入探究,设计出的教学目标“大”而“空”。目标不明确,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准则,在课堂实践中不确定应该做什么,做到何种程度,缺少重心,这样的教学太随意,不可能打造出高效课堂。
2.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的课程,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生每天都有接触,而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独创性”,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课堂大部分时间追求“独到”见解,力求“新颖”,在“新”与“独创”中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忽视对语文素养的培养。这种随意性偏离了教学目标,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时应通过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仔细观察的好习惯,有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把植物的传播方式作为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选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有偏差,把阅读课当成科学课讲解。
3.教学方法
恰当、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解读、理解文本的钥匙。教师通过多种教法,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教学方法在文本与学生间起到桥梁作用。有的教师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只追求“形”,忽略了本质内容。有的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用同样的方法、面对同一群体,教学效果并不一样。为了提升自身素养,很多教师通过各种媒介学习名师的教学经验,这是值得提倡的。但教师也要注意,名师的教学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就练出来的,必须经历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积累、沉淀,然后自我创新,形成新的风格。如果教师片面追求名师的教学方法,很可能只学到了形式上的丰富多彩,学生并没有学到多少知识。
小学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能力具有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学习障碍、学习兴趣、学习品质、学习态度等方面。
1.学习障碍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低,而语文课程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很多知识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因此他们不理解、不认识、没兴趣。所以,对他们阅读能力的形成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障碍,影响了阅读学习的效果。
2.学习动机
学习是一种需要,语文阅读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在生活中见到一些文本的、影音的、生活的内容,如果产生了好奇,就会获得学习动机。小学生学习内驱力受教师、家长等方面的影响。这种学习动机随机性很强,缺乏稳定性。阅读学习包含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征,很难获得最佳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不合理会影响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从本质上说更多的是一种感知。因此,阅读教学的流程也更需要人性化。教师要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出发,设置符合学生学情的阅读教学流程。
1.确定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跨越了学生成长的5—6个年度。这一阶段的学生生理发育、心理发展情况变化较大,所以课程标准将小学生语文学习进度分为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都有特定的目标。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研读课标,按照学段划分确定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不要盲目跨阶段进行。一些高年级才能实现的教学目标,不能在低、中阶段就达成,不能拔苗助长。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的教学目标,才是科学合理的。
2.精准把握阅读教学内容
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文化传承。新《课标》要求我们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价值取向,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革命文化,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因此,阅读教学要围绕文化传承选择合适的内容,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出发,在传统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尤其应注重“语文基础”。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侧重为学生学习语文奠定基础,在尽量追求“独创性”的同时,要在“基础”上多下功夫。根据课标、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考虑学生有哪些生字词没有接触过,需要学生了解哪些表现手法、文体特征,教会学生掌握哪些阅读方法……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考量。对于学生没接触过的知识点,教师应找准切入点,对新旧知识进行融合,这有利于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对于学生接触过的知识点,教师应考虑学生学到何种程度,应学到哪一阶段,兼顾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课文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依据课程特点及学情进行选择。阅读教学一般是围绕某一文本展开,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获得一些经验,在体验语言文字魅力的过程中可运用一些其他的辅助教学模式。
例如,诗歌朗朗上口,一般用朗读法让学生体会其中丰富的情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深意;一些说明性的文本,一般内容较深奥,教师应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事物的特征,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裁相同的课文如果内容不同,采用的教法也不同:写人的记叙文一般采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写事的记叙文可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对故事情节进行改编并表演,有利于学生体会文中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
1.读懂
一、二年级学生刚接触阅读活动,学生最大的阅读障碍是字、词及阅读方法。如何引导这一阶段的小学生进行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果教师引导不得法,会影响教学进度,同时还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严重打击其阅读的积极性,还谈何阅读的有效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词,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阅读方法、技巧,只有储备足够的语文基础知识,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才不会遇到障碍,才能读懂文本。同时为中高学段的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读好
三、四年级学生掌握了一些语文基础知识,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好”文本,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快速、准确获取文本信息。这就需要小学语文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技巧进行训练,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其阅读能力。
3.读乐
高年级学生储备了较多的基本知识,并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及技巧,五、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学生可借用教辅进行阅读活动,并归纳出文本内容、赏析文章,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其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奠基阶段,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其终身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出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又将走入一段崭新的里程,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继续研究新《课标》,探索新的阅读教学方法,为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