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性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有效学习途径初探
——93期里的196个故事

2023-04-05 05:26张丽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万向初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名著整本书音频

■ 张丽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万向初级中学)

一、实践背景

1.现实中的整书阅读之难

2022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5万字,这些阅读材料包括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名著和报刊以及电子出版物等等。《课程标准》还对此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其中具体书名提到了19个。

目前人教版的初中语文课本,每一个学期规定的必读名著是2本,六册总数为12本,推荐自主阅读的名著每册是4本,六册共有24本。而现实学习中,能够在相应的时间段完整进行整书阅读任务的学生,实在是少之又少,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在于读不懂,无趣味。

读不懂,自然无趣味;无趣味,没有内在动力,自然不想读。究其背后的原因,《课程标准》里建议的书籍和教材里面规定的书籍,都是经典名著。而“经典”,一定是经过历史的淘洗后,经久不衰的而且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的作品。对这些“经典”,十几岁的青少年,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只看经典原文,很难产生阅读兴趣。

所以,要让学生能读出味道来,需得好的指点。好的指点有三个来源:一为自带经典批注的名著版本,如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和脂砚斋批注的《石头记》,这类书一般价格上比较贵,但是对学生的阅读有很大的帮助;二是专门对经典本身进行研究的专著,这类专门进行探究和解说的专著本身学生是比较难读懂的,拿来读反而会增加学生负担;三是学生身边的人。

教师本身是学生身边最好的名著阅读的鼓励者和指点者,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就中学阶段而言,教学任务重,要面对各种考试压力,一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在课堂上进行整书阅读的指导,但是,要真正让学生有质量地进行整书阅读,指点又不可少,这个矛盾,该如何解决?

学生不能在相应的时间段完成完整的整本书阅读,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在于没有足够的意志力坚持读完一本书以及施教者方面没有一个相应的可以督促检查学生阅读情况的机制。

万事都是由不懂到懂,首先要能坚持读,才有读懂的可能性,所以,“去读”这个实践活动很重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没有阅读这个活动,自然一切都是空谈。成年人尚且缺乏一定的自制力,更何况只是十多岁的学生,所以,需要相应的机制来督促和检查,也正因此,相应的机制才有它存在的价值。

2.新媒体为有效的整书阅读提供了一个超级大平台

网络新媒体,利用了数字技术,以计算机网络和无线通信网以及卫星为传播渠道,以电脑、手机等为终端,是一种能让人脑洞大开的新型传播形态。这种具有超级大容量、超级交互性和出人意料的跨时空效果的新型传播形态,给语文课程的整本书阅读提供了一个超级无限大的平台,即使知识内容千千万万,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时间,一切就皆有可能。

以“得到”这个APP为例,该APP是有关知识服务的,主要为用户提供“省时间的高效知识服务”,提倡一种碎片化学习,能让用户利用吃饭走路散步锻炼等时间,获得一些有效的知识。因此,“得到”这一APP发展得十分迅速,吸引了超过3500万的用户。

疫情之下,我们重新认识了互联网新媒体,也又一次引发了线上教学的新浪潮。

3.“整本书阅读”被写进了2022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旧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没有出现“整本书阅读”这个要求,它只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出现,但是新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中出现了“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可见整本书阅读越来越被重视。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在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而要有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毫无疑问,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有赖于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系统阅读。基于这样的学习目标,真正有效深入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4.有效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中华文化得以被理解和传承的必经之路

要能继承和发扬人类文化,必须要重视本土文化。我们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代代继承,代代相传,并且得以不断发扬光大。但是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华精神与文明的书籍浩如烟海,但是也正因如此,不认真学习中华文化经典,就相当于愧对祖先愧对历史。我们的文明和精神,值得所有中华儿女去学习和传承。

二、实践目标与具体内容

1.实践目标

苏格拉底有言,要关注灵魂,一个人如果不能关注自己的灵魂,就不能称其为一个真正的人。他将哲学的研究方向从关注自然转向到了关注人。关于教育,苏格拉底说应该用故事来帮助形成儿童的心灵。这位伟大的智者,在两千多年前就为后人指明了教育的方向。

故事,就是具体的情境,也只有在情境中学习,才更有效。语文课程必须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自主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起言语经验,由此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的规律。

故事是活泼的,是流动的,是一个个的具体情境,相对其他题材而言,故事更容易吸引读者,更容易使人产生学习兴趣,用故事能使学习者习得知识、塑造心灵。孔子说,要“顺其天性而育之”。杜威说,教学的第一要素,就是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体验情境,要使学生有一个真正感兴趣的地方,没有这些,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有效学习。

所以,这里所说的实践目标,笔者将其确定为:将教材推荐阅读的中华经典名著,以故事的形式灵活多变地展现在新媒体上,并建立起一套能吸引、督促、检查学生有效参与到整本书阅读的机制。

无论需要多久的时间,我们都要能够将计划付诸实践,至少将其中一部分中华经典名著搬到网络新媒体上,并且争取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任务群的学习与研讨中来。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当动用整个的语文大组的时候,语文教师能够将更多的中华经典名著,甚至是教材所定的全部中华经典名著搬到新媒体上,那将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

或许,很多年之后,我们也能拥有一个资源库,一个经典名著学习任务群,可以陪伴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杨照先生的原典诵读节目,就是孩子们的大学和未来。

2.实践内容初探

具体实践初探,笔者在2020年三月底到九月中旬共167天的时间里,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共做了93期的读书打卡节目。读书内容为《世说新语》,实打实地带领27位学生读了该书的前196个故事。

三、实践策略与方法

1.前期教师初探定位与阅读准备

作为初次尝试,笔者在最初选择阅读哪一部经典时,以章节内容短小,容易切分操作为主要考虑因素,而且当时面对的学生正好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所以很容易想到教育部审定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自主阅读推荐名著——《世说新语》。三国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作为个体的人真正开始登上舞台的时代,是个体的人真正开始觉醒的时代,是一个属于天才人物的时代,是一个主流思想更迭变换的时代,是一个重新审视“人”的时代……《世说新语》里面用基本真实的人、存在过的事情,来表达一套新的人论与人观,里面的人注重个人到了近乎表演的风格,也就在这样的一种气氛下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当时的人们追求并且刻意要去表现非常精致华丽的语言、文字、思想。所以,《世说新语》里的故事虽然事实上也有不完全属实或者无可考据的,但是仍然不影响这本书成为本人该计划的首选。

困难的是,即使是只把1130个故事变成音频,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但是,因为当时大家还在因疫情而居家隔离期间,所以相对来说,教师的空余时间比在学校工作时要充裕一些。

万事开头难,一切开始之前,本人得再把作品至少通读一遍,并且在这一遍读的过程中需要构思好具体要带领学生读到哪个点比较合适。从初次尝试的角度来定位:一是对文言文的疏通,二是读出趣味让学生有学习的快乐并且能引发一定的思考,从而有所收获。

2.追求读书的仪式感、氛围感和成就感

一切的文字都是神圣的。汉字的产生,源于巫与神与天的对话,文字是可以通天地通鬼神的,它们本来就来自最神圣的仪式。孔子之前,读书基本是贵族的事;孔子时代之后,平民才有机会读书接受教育。几千年来,识字的读书人一直是受整个社会的尊重的,比如有文化的人被称为“先生”。古人读书,要到书院,或学堂,或书塾;家里读书要有书房书桌,甚至还要有书童。所以,读书要有仪式感。本人选择了北京一个正规的在线直播教学平台,其中自然也要考虑到方便性,这个教学平台能与QQ和微信无缝连接完成学习,而且无须下载任何APP。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师生至少找到了一间正规的教室,而且是一间功能强大的教室,甚至可以强大到相当于古人的一个书院。

在这个教室里,虽然我们只用到了图片、文字、音频,但是,因为它和实际的线下面对面实时教学不同,它可以一直保留我们的每一次读书课。

本人在一次次的尝试和完善中,这个读书节目的页面最终定为最上方标着“打卡内容”四个字,四个字下方有一小横幅,横幅的左边是一枚篆印,印面为“人生著书不为稻粱谋”,横幅的右边是“《世说新语》导读字样”。横幅下方显示的是本堂课学习的内容,如“《世说新语·文学第四》第14、15个故事,《世说新语》总第195、196个故事”,再下方是原文再现,再下方是教师解说音频,点击按钮随时可以播放。再下方是参加学习的学生要朗读打卡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原文、疑难字词解疑、原文的全文白话文翻译。

把页面再往下拉,见到的是参加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学习的学生提交的音频作业。每一位参加学习的学生,相互之间可以看到各自的作业,也可以听其他同学的音频,看到其他同伴对自己音频的评价(如果有评价的话),也可以对同学的音频进行评价,大家都可以进行跟帖,但只有自己可以对自己的音频进行删除并重新进行朗读打卡。

一次阅读下来,阅读内容明确,而且实打实,一字不落,交作业区大家可以展开相互讨论,对故事内容以及意义进行深入探讨,并且只要愿意,学生可以无限地修改作业以求朗读得更好。这样的阅读,不仅是阅读内容故事性强,情境性强,而且学习氛围浓厚,学习群落的故事性亦强情境性亦强,而且学习内容和效果能够完整呈现永久保留。所以完整的一堂读书课下来,学生能够感受到仪式感、氛围感、成就感。

3.实践是最强有力的支撑

仪式感、氛围感、成就感就是快乐,学生品尝到快乐是读书实践行动最强有力的支撑之一。另一方面支撑是教师对作品的有质量解读。师生都能在这种阅读模式下,收获到知识,从文字多少上来说,文字最多的部分是学生要朗读打卡的部分;从精要上来说,精华在于教师的音频解说。最难之处恰恰在于教师的解说,虽然解说只以音频的方式呈现,但是每一次的音频背后,都是大量的阅读和文稿的准备。这个准备的困难之处,不仅仅是教师本人的解读要确保正确性和趣味性,而且要有吸引人的地方,更困难、更痛苦的是,第二次的解读会把第一次的解读否定掉,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在不断地否定中前进重生,但愈如此,教师本人也愈快乐。

4.实践在不断修正中前进

没有自我否定,就不会有前进。在边研读边实践的研究过程中,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是必不可少的,实践需要在不断修正中前进。一次次修正,是历练,是成长,师生皆如此。本次《世说新语》故事性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第一次学习时的新媒体网页页面是粗糙的,但是,越到后来,页面就越精致起来了,到最后简直可以和“看理想”或者“得到”相媲美了。

四、新媒体为学习任务群的有效学习提供了无限可能

师生之间神奇的跨越时空的读书之旅,带来的是无限的快乐。这快乐是一种无限的内生动力。只要我们愿意,任何一部学生需要阅读的经典名著,或者是其他关于当代文化的学习任务群、关于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学习任务群等等,都可以在网络新媒体上做成一个伟大的“理想国”。只是,这一切需要我们前赴后继的努力。这个无限的可能,等待一切热爱语文的语文教师去创造。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如果有本文中所述的“理想国”存在,那么我们的学生只要每天花上一点时间,就能够收获到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知识。笔者在这里探讨的,确实是一个关于新媒体下语文学习中故事性整书阅读任务群有效学习的途径问题。愿多年之后,在语文教学领域会出现一个资源库,一个有关经典名著阅读的超级学习任务群,可以陪伴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助力他们的成长。

猜你喜欢
名著整本书音频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必须了解的音频基础知识 家庭影院入门攻略:音频认证与推荐标准篇
基于Daubechies(dbN)的飞行器音频特征提取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音频分析仪中低失真音频信号的发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