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卿(包头市东河区工业路第二小学/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所谓“微课”,是指以短视频为主要载体,突出对课程重点知识进行集中讲解和多元表现的一种授课模式,是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这就意味着他们普遍具有两大特点:首先,对外界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具有浓厚的感性色彩,不善于也不乐于学习抽象性较强的理论知识;其次,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保持对课堂知识内容的全程高质量学习。小学语文教师要尊重这两条客观事实,在教学中多利用微课的独特优势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深入分析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微课应用问题,而后则应结合实际需求制定科学的落实策略。
小学语文的教学历史是非常漫长的,这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在推进微课教学应用的过程中难免会需要更长时间的磨合,也会存在更多的问题。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思维还比较传统,对微课的应用层级相对肤浅,没有真正将微课教学的价值体现在课堂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微课应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根据实际情况不难发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微课”的理解还停留在“视频教学”的层级,并将之作为一种通过视频形式展现知识内容、获取网络资源的工具,而对微课在教学场景营建、知识脉络梳理、课内外教学资源整合与互动活动优化等方面的价值却未能形成清晰的认识,导致微课教学在本质上矮化为了“视频观看教学”。
这一问题的存在,首先会让微课教学所能带来的价值大大缩水,无法让微课的课程优化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其次也会让学生对微课的认识产生严重偏差,不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微课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间接削弱了微课教学效力;最主要的则是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师综合业务素养的全面提升。
微课教学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它独特的教学形式和较高的应用效率决定其可以胜任多个环节的教学优化任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当,相当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微课的利用却完全集中在知识教学环节,对于微课在课程导入、知识训练、课后作业设计和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等环节中的价值潜能并没有予以充分的激活和利用。
由于这一现象的综合影响,小学语文课程的质量和效率优化失去了很多能量基点,使微课对语文教学的提升显得有些“势单力孤”;此外,这个问题的存在也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形成完备的语文学习行为链条和长效的语文素养提成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当前微课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所存在的最严重的一个问题。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在制作或选择微课资源时,只是简单将原本通过口头或板书形式表现出来的内容原封不动地移植到了微课视频中,让学生换了一种形式去接受传统教学,没有真正彰显出微课在扩大教学内涵、提高知识精度和丰富知识形式上的优势特征。
这就代表着学生们对于微课的“新鲜感”将仅仅局限在表面的形式层面,而他们所能获得的学习成果也将和传统课堂教学几无二致,既不利于学生学习素养破壁式提升的真正实现,也不利于课堂模式综合改革的真正达成,同时也造成了微课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
小学语文教师在应用微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时,必须要严格遵循“契合学生特点、彰显课堂趣味、优化教学效率”的总体原则,重点将微课教学在信息形式、课堂活力和知识精度方面的优势资源发掘出来并予以充分利用,这样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成效。要达成这些目标,我认为应将以下列几方面作为入手点:
1.注重对抽象知识概念的具象体现
正如我在前文当中所提到的,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对于较为抽象的知识尚不具备足够的学习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利用微课的视频形式,通过动态影像这种颇具感官作用效力的渠道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学生能够以符合自己认知层级的方式去理解这些知识的概念,进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成果。
例如不少小学生对于“主语”“谓语”和“宾语”这三个基本语法概念缺乏清晰的认知,那么教师就可以在微课视频中让它们分别具化成学生们所熟悉的事物,如让“主语”变成一位小朋友,让“谓语”变成一根鱼竿,让“宾语”变成一条被钓上来的鱼,那么“小朋友钓鱼”这句话就成了一段具体的视频,这三个概念的“动作实施者”“动作本身”和“动作承受者”的定义也就变得易懂了很多。
2.注重对单体知识内容的系统呈现
虽然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并不十分丰富,但对于小学生们来说这些知识点的分布还是比较分散的,且在数量上也具有一定的规模。为了提高学生对既有学习成果的记忆水准和应用速率,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中以动态的形式展现知识点间的联系和作用渠道,带领学生制作一幅完整的思维导图,从而帮助学生梳理和构建知识系统。
比如对于“病句”专题的教学,教师可以按照教学次数和难度的顺序,先后在微课视频中展现出“成分缺失/错位”“语义重复/矛盾”“歧义”“主语错位”以及“句式杂糅”这几种常见病句的类型,然后在每种类型模块周围添加这些病句的特征和常规修改方法,最后以一些经典例题作为“引线”将几个模块串起来,以此来带领学生对病句方面的学习内容形成深刻记忆和清晰认知。
3.注重对结论性知识内容的过程展现
教育既要让学生“知其然”,更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小学语文中有一些知识或技能概念的得出是需要经过一定推导和分析过程的,这些过程虽然也许不会出现在考点中,但是对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微课的动态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流程展开系统了解,让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具完整性和结构性。
例如对于环境描写所具有的“渲染气氛、烘托氛围”的好处很多学生都能背得滚瓜烂熟,但却对这种好处的体现缺乏深刻的认知。这时,教师就可以在微课视频中先展示出一个小女孩的形象,而后在这个形象后分别加上草长莺飞和落叶纷飞的背景,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观看这三个镜头时内心的不同感受,从而让学生对环境描写好处的形成过程和具体效果产生深刻理解和体会。
1.在微课资源中加入卡通元素
小学生对于卡通角色和动漫作品怀有与生俱来的浓厚兴趣,并且常常能够在观看这些作品时展现出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更强的学习、认知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利用这一点,改变微课教学过于严肃的刻板形式,在资源当中融入更多符合学生趣味的卡通元素,使微课内容更加生动、精彩,也让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灵感得到进一步激活。
比如对于《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现成的教学动画,或者根据网络素材制作一部动画视频,将课文中的人物、情节以卡通的形象和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通过更为直接、有趣的途径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加顺利。
2.在微课资源中加入生活化元素
小学生的社会阅历也许并不丰富,但他们的生活“圈子”却依旧十分精彩,其中的人、事、物无一不对学生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基于这一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要求以及学生普遍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在微课资料中加入一些生活化的场景,以这些场景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背景和载体,一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更加亲切,二来也可以帮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降低学习难度。
例如在讲解《红楼春趣》这篇课文时,文章中讲到贾宝玉和家里的姐妹、丫头们一起放风筝的情节,教师通过对人物性格和行为的描述,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人物对生活的热爱和自由的向往,教师可以在开课之前搜集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放风筝的视频做成微课视频,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现实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然后说:“同学们,从这个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是不是非常开心?那让我们带着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一起来学习今天的《红楼春趣》吧!”这样的一个微课导入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激发了学生对文中的人物描写学习的求知欲。
3.在微课资源中加入互动元素
小学生渴望和他人交流,更渴望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微课教学要对学生这一方面的诉求予以充分满足,在制作微课资源时可以添加一些互动性的成分,给予学生更多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和平台,既体现出了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又可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来优化教学成果。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敬语”和“谦辞”时,教师可以制作一部互动微课视频,在视频播放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弹出一个选项框,让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理解从选项框中选择正确的答语,不同的选择会触发后面不同的剧情。这种参与感和代入感很强的互动模式不但能让学生获得更大的乐趣,还能让学生对敬语和谦辞的使用变得更加准确、熟练。
1.在微课中添加影视作品内容
看电视、看视频早就成了很多小学生经常开展的课余活动,学生们也大多对影视作品怀有浓厚的兴趣,而这些影视作品中蕴含着有利于课程教学的成分。据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微课资源中加入一些符合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知识理解的影视作品选段,让学生对学习成果的体现和运用形成更具体的了解,并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无处不在。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儿》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根据这篇童话翻拍的同名真人电影下载下来并做剪辑处理,选择与课文内容相符的片段加入微课视频中,让学生对静态的课文形成动态的认知;还可以加入《灰姑娘》《美女与野兽》等其他真人童话电影的片段,从而让学生对童话故事的表达特点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2.在微课中添加音乐内容
音乐是最富情绪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学生良好社会情怀的培养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微课资源里也可添加一些音乐成分,让课程内容借助音乐的感染力和天然魅力更好地融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深层情怀中,并且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语文微课学习的无穷乐趣。
比如对于《慈母情深》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中的范读部分加入《故乡的原风景》或《云端》等轻音乐作为背景音,增强文章内容的感染力;或者在微课的开端部分先播放一段《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烛光里的妈妈》《鲁冰花》等以“母爱”为题材的动听歌曲,让学生在正式学习前先行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
3.在微课中添加课外名著内容
教材中课文的收录必然具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课文才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品味语文的最佳素材。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突出课文重点知识在微课中的体现外,还应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课文的题材、内容,加入一部分课外名著的成分,一来让学生的知识眼界得到实质性拓展,二来也可让学生获得更为多元的角度理解课内知识。
例如在讲解《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完成重点知识的基本串讲后,在微课的末尾添加鲁迅作品《故乡》中涉及“闰土”这一角色的内容,让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和未来的变化形成更全面的认知;同时还可加入《祥林嫂》《孔乙己》《阿Q正传》等鲁迅其他作品的人物描写内容,帮助学生体会鲁迅的人物塑造风格。
对于语文的教学永远脱离不开对互动模式和生动场景的利用,这是亘古不变的至理。根据这一点基本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微课资料中添加一些场景性内容,并通过场景中的人物之口提出一些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或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能够在完成基本学习之后获得一个应用知识、运用技能的机会。这种任务的布置更有真实感和代入感,能给学生更强的执行兴趣,也就自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比如在讲解完关于“古诗”方面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在微课里添加一位“古人”,让这个角色和学生进行简单的“赛联”,由他吟出上联,让学生们开动脑筋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对出最为合适的下联;也可以在这项活动中加入前文所提到的竞赛性质的元素,让学生们焕发出更强的参与热情,从而取得更加良好的训练效果。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突出微课教学的独特优势,在优化课程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课程教学内容和搭建智慧应用平台等方面发挥出微课的显著作用,引导学生从更深层面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和价值,帮助学生学会语文、用好语文、爱上语文,进而为学生们日后进一步的语文学习优化和语文综合素养成长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