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中元
(南昌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邢福义指出,让步句的代表格式为“虽然p,但是q”,除此之外,常见的让步句式还有“即使p,也q” “宁可p,都q”等,其中,以“虽然p,但是q”最为常见[1](P459)。我们发现,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还有一种复句格式也具有表示让步义的功能。例如:
(1)我武功虽然不及,也要和他拼命。
(2)今年棉花虽然提价了,也不打算再种。
在上述例句中,前后分句中的连词“虽然”和副词“也”构成了复句格式“虽然p,也q”①需要注意的是,有一类“虽然p,也q”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比如,在“①虽然已经猜到他的来意,②也确定了他的来意,③但乐梅仍顾左右而言他”这句话中,①②句与③句之间是让步—转折关系,形成第一个层次,语表上用了“虽然—但是”。①②句之间是递进关系,语表上使用了“也”进行联结,是第二个层次。即该句整句是一个包含两个层次的让步句群。这样的“虽然p,也q”并不是复句格式。,分句之间表示让步—转折关系。这似乎与“虽然p,但是q”相同,实则不然。试比较:
(3)这些问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是不打无准备之仗很重要。
*这些问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不打无准备之仗也很重要。
在例(3)中,“但是”替换成“也”后整句不成立,这说明同为让步句的“虽然p,也q”和“虽然p,但是q”之间存在着一定区别。基于上述观察,本文将详细探讨让步复句“虽然p,也q”的语义特征,并就它和“虽然p,但是q”的语义差别做一个初步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有例句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CCL)。
这里着重探讨“虽然p,也q”的语义特征与语义类型。在探究副词“也”的关联项以及分句语义关系的基础上,将“虽然p,也q”分为两类:客观叙述型和主观推断型。
所谓表客观叙述的“虽然p,也q”,是对过去事件的据实描述,前面的让步句在语义上是据实让步,后面的转折句也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在让步复句“虽然p,也q”中,前后两个分句分别由转折连词“虽然”和副词“也”引导,整句表达让步—转折义。吕叔湘指出,“虽然”为连词,表示让步,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此而不成立[2](P517)。“虽然”用在前分句中,可位于主语前或主语后。后分句常用“但是、可是、还是、仍然、可、却”等呼应。例如:
(4)我虽然很喜欢诗词,可是不会写。
可见,连词“虽然”在位于句首位置时的首要功能是表示让步,并引出后文包含让步关系的成分。邢福义也指出,“虽然、尽管”之类既表示让步,又预示后分句将有转折[1](P305)。例如:
(5)这几晚上,他为看守员算命到得意之际,哈哈大笑,虽然隔了墙壁,也听得到他那枭鸟一般的怪笑。
在例(5)中,“隔了墙壁”是客观情况,借连词“虽然”表达让步义,后文的“听得到他那枭鸟一般的怪笑”衔接前分句所表达转折义,整句的句义是承认“隔了墙壁”是既定事实,但否定它对“听得到他那枭鸟一般的怪笑”有任何影响。
在明确了“虽然p,也q”的基本语义之后,我们不禁要进一步发问:“虽然p,也q”的语义内涵有何特殊之处?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该格式的特殊之处是在于后分句句首的副词“也”。关于副词“也”,先贤已有较多论述,马真[3](P283)、崔永华[4](P23)、肖治野[5](P101)等学者均持“类同”说,这是学界的主流观点;杨亦鸣[6](P57)、张谊生[7](P19)等学者均认为,“也”具有追加、补充之义;史金生则指出,“也”具有辩驳语气[8](P56)。我们认为,虽然“也”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各有不同,但是都和“也”的本义有关,也就是说,副词“也”在不同语境下所体现的用法均是类同义的映射。在让步句“虽然p,也q”中,副词“也”同样具有类同义。例如:
(6)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李占英、刘成武及其他领导成员,虽然不是军人,也情系军队,都是孩子们的好“家长”。
例(6)中,似乎看不出副词“也”关联的类同成分,通过对该句所在语篇的进一步考察,我们发现,“也”的关联成分已出现在前文中:
(7)在这个大家庭里,校长朱贵才熟记着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副校长王天恩关心着每个学生的饮食起居,副书记张东祥认真做好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工作。他们3个人来自同一个艰苦地区的部队,都是穿军装的校领导。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李占英、刘成武及其他领导成员,虽然不是军人,也情系军队,都是孩子们的好“家长”。
这里的副词“也”关联了两个类同成分,一个是“他们3个人”,另一个是“副校长李占英、刘成武及其他领导成员”,即“他们3个人”和“副校长李占英、刘成武及其他领导成员”都“情系军队”。“虽然不是军人”是对“他们3个人都是穿军装的校领导”的让步,同时“不是军人”和“穿军装的校领导”都是客观情况,两者不仅语义不同,还存在对比关系。此时的“虽然p,也q”是对客观实际的陈述。这种“虽然p,也q”的语义类型是客观叙述型,结合例子再做进一步说明:
(8)大儿子孙禹偷偷去考黄梅剧团,弟弟孙国庆虽然才八九岁,也跟小朋友一起报考京剧团去了。
例(8)中,副词“也”关联的类同成分是“大儿子孙禹”和“弟弟孙国庆”,“虽然才八九岁”是对“大儿子”中的“大”的让步,即年龄上的让步。在这种情况下,副词“也”的关联项比较明显,往往出现在前文中,前后具备类同关系的两个主体往往不同,整个复句是对已发生事实的陈述。
所谓表主观推断的“虽然p,也q”,在语义上往往表示说话人自身对某一主体的性质或未来发展的判断,其中,让步分句的让步义来源于实际情况和说话人潜在观念的对比,而转折分句表示的是说话人的主观结论,具有推断性。
上文提到,副词“也”的关联项会出现在前文,但有时无法从前文找到。例如:
(9)所以哲学,至少是形上学,在它的性质上,一定是简单的。否则它又变成了简直是坏的科学。它虽然只有些简单的观念,也足够完成它的任务。
例(9)中,副词“也”只关涉了一个成分,即“只有些简单的观念”,从前文中看不出有类同的成分。马真指出,“也”具有虚用用法[3](P285),即在有“也”的句子里,相同类的前项只是隐含着而未作说明,有时甚至是假想的。我们对例(9)稍作变换,即可看出其隐含的前项:
(9” )它若有些复杂的观念,则一定完成它的任务;
它只有简单的观念,也足够完成它的任务。在变换之后,副词“也”的关联项便浮现出来。“复杂的观念,则一定完成它的任务”和“简单的观念,也足够完成它的任务”之间,既是类同关系,也存在对比关系。运用表达式可简化如下:p′,则q;p,也q。
这时,p和p′之间的关系既可能与数量有关,也可能与性质、程度有关,但无论是什么,q总会实现。需要注意的是,p和p′都是就一个主体而言,p往往表示的是一个主体的现实情况,而p′仅仅是根据p推理出来的潜在可能,如例(9′)中的“复杂的观念”,这种经推理得出的潜在对比项并不一定具有转化为现实的可能,这与表示客观陈述的“虽然p,也q”有所不同。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潜在对比项往往只存在于说话人的知识结构中,不一定以话语形式表述出来,而实际存在的客观情况一定会出现在会话中,用以表示对潜在可能的让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进一步用表达式来解释“虽然p,也q”的语义内涵:s.t.已知现实项p满足q,存在一个潜在对比项p′,且p′满足q |(p,q) &(p′,q)类同。
在上述表达式中,s.t.表示“受限于”,该表达式的含义是:已知现实项p满足q的成立,且存在一个与p相对的潜在对比项p’,它同样能满足q的成立,且“p,q”和“p′,q”之间是类同关系。张斌指出,“也”与“虽然”等搭配,表示转折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表“类同”是“也”的基本用法[9](P592-594)。表语气也好,表关联也好,都离不开表类同的用法,或者说,基本上都隐含着一句类同的话。例如:
(10)我想,这虽然不是我的事,也应该去谢谢那个医生。
(11)她说:“是男子汉就要挺起腰杆过日子,虽然残废了,也不能成为别人的拖累。”
根据表达式,例(10)可以做如下解释:s.t.已知现实项“不是我的事”满足“应该去谢谢那个医生”。存在一个潜在对比项“是我的事”,它同样满足“应该去谢谢那个医生”。“是我的事,则应该去谢谢那个医生”和“不是我的事,也应该去谢谢那个医生”之间存在类同关系。例(11)的解释是:s.t.已知现实项“残废了”满足“不能成为别人的拖累”。存在一个潜在对比项“身体健全”,它同样满足“不能成为别人的拖累”。“身体健全,则不能成为别人的拖累”和“残废了,也不能成为别人的拖累”之间存在类同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p′,q”往往是指人们观念中认为理所应当的情况,如例(10)中的潜在对比项:如果“是我的事”就“应该去谢谢那个医生”;例(11)中的潜在对比项:如果“身体健全”就“不能成为别人的拖累”。而“p,q”则指的是不能满足或者与常规相反的情况。可以说,正是这种非常规现实与潜在常规之间的对比构成了“虽然p,也q”让步义的基础,即非常规现实突破了潜在常规的束缚,使让步义得以凸显,但后续情况因不受这种常规和非常规的影响,而使得整句的转折义确立。也就是说,“p′,则q”在本质上是“虽然p,也q”复句让步—转折义的语义铺垫。这种“虽然p,也q”在语义上往往是以一个主体为中心,无论其潜在可能或实际条件怎样,都不会对未来走向产生影响。这种格式在语义上多表示主观判断,属于主观断定型。结合例子再做说明:
(12)自己虽然年轻,也意识到这顶帽子的份量。
例(12)中,“自己”是主语兼话题,副词“也”关联的是表示潜在常规的“如果自己老成,则应该意识到这顶帽子的分量”和非常规的“自己年轻,同样意识到了这顶帽子的分量”,“老成”和“年轻”都是与主语“自己”有关的属性,具有类同关系,同时也形成了对比。“虽然年轻”是对“老成”的让步,但“意识到这顶帽子的份量”这个后续情况不受“年轻”或“老成”的影响,整个复句表示的是一种主观断定。
总体来说,“虽然p,也q”是一类让步—转折句,表示让步的“虽然p”中的p往往有一个对立项p′与之形成对比,或实或虚;同时,无论虚实条件怎样,都不会影响“也”后情况的发生。因此,整个复句的语义类型也有虚实两种基本类型。
通常情况下,“虽然”和“也”会配对使用,前一分句在使用“虽然”之后,后一分句总要使用一个“也”与之呼应。有时,连词“虽然”可以略去不说,但并不影响复句让步—转折义的表达。例如:
(13)她虽然极喜欢玩保龄球,也拒绝了她的好朋友。
*她极喜欢玩保龄球,也拒绝了她的好朋友。
(14)芳契虽然不通生物医学,也约略知道这有关她生理构造。
芳契不通生物医学,也约略知道这有关她生理构造。
在例(13)中,“虽然”不可以删去;而在例(14)中,“虽然”则可以删去。在我们所考察的903条语料中,有114条可以较自然地删去“虽然”而不改变原句句义。例如:
(15)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有三种是家族关系,其余两种虽然不是家族关系,也可以按照家族来理解。
(16)他虽然笨,也晓得共产党历来主张集体化。
例(15)中的“虽然”分句是否定句,“也”分句是肯定句;例(16)中的两个分句都是肯定句。这两例中的“虽然”均可以删去而不影响整个复句让步—转折义的表达。
从形式上看,“虽然p,也q”在删去“虽然”后会变成“p,也q”,这和并列复句“p,也q”的格式完全一致,容易产生歧义,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例如:
(17)他虽然是男人,也能想象刘云眼下的生活。
(18)春儿虽然看不惯,也没有觉得好笑。
上述两例在删去“虽然”后不仅可以看成让步句,也可以理解为并列句:
(17” )他是男人,也能想象刘云眼下的生活。
(18” )春儿看不惯,也没有觉得好笑。
不仅如此,在进一步删除“也”之后,整个复句在语义关系的理解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17” )他(因为)是男人,(所以)能想象刘云眼下的生活。(因果复句)
他(既)是男人,(又)能想象刘云眼下的生活。(并列复句)
他(虽然)是男人,(但是)能想象刘云眼下的生活。(转折复句)
(18” )春儿(因为)看不惯,(所以)没有觉得好笑。(因果复句)
春儿(既)看不惯,(又)没有觉得好笑。(并列复句)
春儿(虽然)看不惯,(但是)没有觉得好笑。(转折复句)
邢福义指出,复句分类,从关系出发,用标志控制[10](P389)。所谓“关系”,是指分句与分句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标志”,是指联结分句标志相互关系的关系词语。也就是说,一个复句的语义类型究竟如何,既要从隐含的语义关系出发,也要考虑具有标识作用的复句关联词。在有些情况下,隐含的语义关系在理解上具有灵活性,较难把握,这时就需要从标志入手来对关系进行反制约。不过,如果关系词在理解上也存在灵活性,那么复句就容易产生歧义。如例(17′)和例(18′)中的“p,也q”,因为前后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在理解上存在灵活性,并且副词“也”既可以看作是让步句中的“也”,也可以理解为并列句中的“也”,所以整句话存在语义上的歧义。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的“虽然p,也q”复句在删除“虽然”后仍然保留让步—转折义呢?我们发现,那些删除“虽然”之后的“p,也q”之所以不会产生歧义,是因为前后分句在语义理解上存在唯一性,而这种唯一性往往是转折关系。比如,在例(15)中,如果“不是家族关系”则不应看作“家族关系”,实际上“可以按照家族来理解”,它们的语义之间存在明显的转折。再如,在例(16)中,如果他“笨”,就不应该“晓得共产党历来主张集体化”,这属于常规推理,但实际上是他“晓得共产党历来主张集体化”。“笨”和“晓得共产党历来主张集体化”之间存在反常关系,而这种反常关系就可以理解为转折关系。也就是说,在“虽然p,也q”中,如果p、q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转折关系时,整句的句义不因“虽然”的隐现而发生改变,以至于可以略去不说。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变换句式来印证这一看法:
(15” )*其余两种因为不是家族关系,所以可以按照家族来理解。
*其余两种既不是家族关系,又可以按照家族来理解。
(16” )*他因为笨,所以晓得共产党历来主张集体化。
*他既笨,又晓得共产党历来主张集体化。
可以看出,变换之后的复句都无法接受,主要是因为前后分句句义之间已经是明显的转折关系,即便是替换成表示其他关系的联结词也无法改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让步连词“虽然”略去之后,前一分句的让步义会相应削弱。邢福义指出,复句格式为复句语义关系所制约,包括受到主观视点的直接制约和客观实际的间接制约。其中,主观视点是指针,决定对语义关系的抉择;客观实际是基础,提供构成语义关系的素材[1](P499)。居于次要位置的客观实际在居于第一位的主观视点的引导下,决定了说话人对会话场景的理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义,进而说话人会根据所要表达的语义来选择适合的形式,即“形式为内容服务”。当然,一旦复句形成之后,复句格式便对复句语义关系具有标明和反制约的作用[1](P516)。这一点同样不可忽视。
总而言之,由于副词“也”已经指向了含有对比关系的两项,在前后分句之间仅可以理解为转折关系时,“p,也q”可以在“虽然”不出现的情况下表达让步—转折义。
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同为让步句的“虽然p,但是q”和“虽然p,也q”在语义上的区别。从形式来看,两个复句格式之间的差别在于后分句句首的“但是”和“也”,其中,“也”是副词,“但是”是连词。吕叔湘指出,“但是”表示转折,引出同上文相对立的意思,或限制、补充上文的意思[2](P147)。它可以连接小句或句子,也可以连接词、短语、段落。该格式要表达的重点在“但是”之后,“但是”后面还常有“却、也、还、仍然”等。也就是说,连词“但是”可以置于“虽然p,也q”中副词“也”之前,来联结前后分句。例如:
(19)有的村虽然集体积累很少,(但是)也尽量挤出资金订一份党报。
(20)虽然现在不是金果累累之时,(但是)也应该是桔树清秀,叶绿幽深。
上述两例中的后分句前,均可以自然地添加连词“但是”;在添加之后,整句的转折意味更加强烈。同时,后分句成为整句的语义重心,这和连词“但是”的基本职能有关。连词“但是”不仅是前后分句之间的关联词,还是转折义的标志。而副词“也”的职能在于联结两个类同情况,并不专职联结前后分句,也不具备转折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和“也”词性不同,两者无论是在句法上还是在语义上,并没有任何冲突,因此,“但是”和“也”可以共现。当“但是”隐去时,分句之间的转折义削弱,“虽然p,也q”较“虽然p,但是也q”的语气更加缓和。
不过,就“虽然p,但是q”而言,不能在后分句中任意添加副词“也”。例如:
(21)*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是也在社会上反响比较强烈,卫生系统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对此也深为不满。
(22)*所以,金岳霖说,我虽然是学的西方哲学,但是中国哲学也是我的最爱。
在上述例句中,“但是”后均不可以添加副词“也”,这与“虽然p,但是q”的语义基础有关。邢福义指出,“虽然……但是……”强调甲事本来会影响乙事,然而乙事的成立却不受甲事影响[1](P302)。这一格式的构成基础,是因果逆转关系。例如:
(21” )这些问题因为发生在少数人身上,所以在社会上反响不强烈。
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是在社会上反响比较强烈。
在例(21′)中,前一句的乙事以甲事为原因,即“在社会上反响不强烈”是“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的结果;而在后一句中,乙事不以甲事为原因,即“在社会上反响比较强烈”是“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的逆结果。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前置条件不变,发生变化的只有结果。因此,就“虽然p,但是q”而言,“p”是既定的,具有唯一性;“q”则发生了逆转,这种逆转也使得“q”成为整个复句的语义焦点,位于分句句首的转折连词“但是”就强调了这一点。“虽然p,也q”则与之不同。在“虽然p,也q”中,则存在两组关系:“p′,q”和“p,q”,其中,“q”因不受“p”和“p′”的影响而具有稳固性;不同的是,“p”和“p′”之间存在类同对比关系。整个复句的着眼点是在于“p”对“p′”的让步,副词“也”的类同义就印证了这一点。
总体来说,“虽然p,但是q”和“虽然p,也q”最大的区别在于表义侧重上,“虽然p,但是q”侧重表示“q”的逆转性,“虽然p,也q”侧重表示“q”的不变性,这种侧重是由“也”的关联功能带来的。之所以有的“虽然p,但是q”中不能添加“也”,是因为前文中不存在与“p”对应的“p′”,或无法根据“p”推理出“p′”,即缺少“q”不变性的逻辑基础。而在“虽然p,也q”中,不仅“q”的不变性具有逻辑基础,而且前后分句在语义上已具有一定转折关系,“但是”可以进一步凸显这种转折关系。因此,在“虽然p,也q”中,“但是”可以置于副词“也”之前,用于凸显转折义。
综上所述,本文从具体语料出发,对让步复句“虽然p,也q”进行了考察。我们发现,副词“也”在“虽然p,也q”的语义结构中尤为重要。受“也”的关联作用影响,整个复句可以分为虚实两类,在表义上侧重表达“q”的不变性。由于“也”具有较强的前后关联性,使得“虽然p,也q”可以略去“虽然”而不影响句义表达。除此之外,“虽然p,也q”中“q”的不变性与“虽然p,但是q”中“q”的逆转性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是两个复句格式之间的主要差别。由此可见,复句分析应从标志入手,深入挖掘语义内涵,只有表里互证,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复句的句法结构与语义特征,也才能进一步探究其语用效果。可以说,同属于一类的复句格式在广义的语义类型上是大同小异的,正是这种隐藏在“大同”中的“小异”,使得它们在语义表达上各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也是需要学界格外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