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导师制”背景下高中德育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3-04-05 01:39
学周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导师制任课教师

陈 强

(甘肃省陇西县第二中学,甘肃陇西 748100)

2019 年6 月,《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完成。《意见》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要构建全面培养体系,突出德育时代性,坚持把立德树人思想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中学校与教师要从学生成长需求和德育工作实际出发,加大德育工作模式探索力度,以贯彻《意见》精神与要求,更好地落实高中德育工作,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德育内涵与价值

高中德育,即在学校和教师组织下,以高中生为主要对象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主要在思想、道德、性格、心理等方面影响学生,意在使其塑造健康人格,建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和道德理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长效性、复杂性、广泛性特点[1]。在落实高中德育工作时,教师应有前瞻意识,避免以“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点和能力”为主要评价标准,尽可能长远地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人化”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德育导师制”优点

“德育导师制”是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都是德育工作者”理念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德育工作模式,具有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特点,强调“每一位教师都应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在“德育导师制”背景下开展高中德育工作,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导师组”,在学科学习、班级生活、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不仅有利于学生当下学习和成长,更是对其未来发展有巨大帮助。

具体来说,在“德育导师制”背景下,班主任、任课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对学生思想、行为、心理等进行指导,在“教师接力”中持续传递正确的政治思想,示范积极的道德品质,不间断地为学生提供塑造健康人格的帮助,及时矫正学生思想,纠正其错误的行为习惯。并且,与传统德育工作模式相比,“导师制”更加灵活,学生与教师主动沟通和交流的阻碍更小。当班主任忙于班级管理的其他工作时,学生可以自由地在任课教师中获得一些生活、学习和成长的指导,这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德育工作的个性化发展,可以让德育针对性地发挥作用。

三、“德育导师制”背景下的高中德育实践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重视高中德育内涵与价值,明确“德育导师制”特点与优点,高中学校和教师应在“德育导师制”背景下,积极优化高中德育工作模式,在“导师制”支持下,为当前高中德育增加动力。

(一)完善配套制度建设

立足“德育导师制”特殊性,要完善高中“导师制”德育工作配套制度建设,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德育创新工作体系。

1.设置学生档案,落实追踪管理。高中德育的本质是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行动等方面的问题,而通常情况下,学生思想、行动等问题不是集中出现的,而是体现在班级学习、校园生活和成长的方方面面上,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发展情况,才能真正及时地为其提供针对性帮助[2]。为此,要合理设置学生档案,做到“单独建档,集中管理”。在“单独建档”时,利用档案“学习情况”“思想状况”“行为表现”“性格特点”“谈话记录”“辅导反馈”等要素,及时记录每一名学生的表现。在“集中管理”中,保证“动态性”,密切追踪每一名学生的成长,根据其日常表现的动态变化及时补充档案信息,动态分析其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变化情况,找出学生共性与差异。在此基础上,有序调整德育集体工作方向和个性工作重点,让“导师制”德育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另外,在学期结束后,要整理、保存学生一年以来的档案,以便在其三年的高中生活中,建立更长效的德育追踪评价机制,落实更长期的德育工作。

2.家校守望相助,联合探索德育。《教育机会均等》一文中,美国学者科尔曼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学校教育只是影响学生的一小部分因素,家庭对学生造成了更多影响。在以往高中德育工作中,笔者对此深有体会。所以随着“德育导师制”理念的提出,变革高中德育工作模式,笔者认为学校与家庭应同声共气,守望相助。这要求教师做好“学校”与“家庭”的协调工作。比如,在学校牵头组织下,建设“家校德育一体化”工作平台,班主任、任课教师均可自由登录平台系统,上传德育工作信息。之后,由班主任组织家长注册平台账号,宣传通过该平台沟通学生成长状况的必要性和方法,取得家长的信任,让家长深切意识到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家庭的帮助,成为“导师”推进学校德育的有力支持。家校定期沟通德育工作情况,协商共议学生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培养方案,让“导师制”德育更易取得良好效果。

3.社会三位一体,科学优化德育。在某种程度上,学校德育工作缺乏专业性,譬如,一些任课教师只是对德育工作稍有涉猎,没有系统地研究过高中德育工作方法等,使“德育导师制”工作达不到既定的效果。应对这一问题,在家校联合外,学校可以牵头联系社会各单位,建立三位一体德育工作机制,多元开发社区、机构等资源。比如,联系当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邀请权威人士到校培训教师,向班主任、任课教师传授与高中阶段学生进行沟通的正确方法,分享具有参考价值的大量德育工作经验。同时,可以在社区、机构的协助下,开展宣讲会等活动,邀请专业人士向学生生动、翔实地讲解德育知识,鼓励学生与主讲人进行互动,进而获得一些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启发。

(二)做好教师身份转化

基于“德育导师制”背景的高中德育工作,教师要做好身份转化,准确把握工作角色与内容的变化。以往的高中德育工作中,班主任与思想政治课教师承担主要责任,但在“德育导师制”背景下,每一位任课教师的参与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校应通过教研会议、教师培训等方式,向任课教师强调“导师制”德育工作内涵,增强任课教师对自身工作责任的认同,促进“导师”体系的建设。紧接着,培养“导师”的终身学习意识,使其根据高中德育工作要求,积极学习德育相关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个人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教育水准,展现更高人格魅力。特别是对思想政治课以外的教师,要强化其学科德育意识,转换其“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关系不大”的想法,使其充分认识语文、英语、历史等课程德育内涵,在课程活动中积极渗透德育工作要素。

(三)用好专项教育活动

教师要用好各种专项教育活动,为德育搭建有效平台。《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所提出的“在做中学”思想对当代教育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陶行知也在《教学做合一》论著中阐述了“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的观点。以专项活动促进德育,在“做活动”中教给学生德育的知识,培养其“以德育己”的能力是高中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1.德育专项教育活动。为德育工作而生的专项活动,德育专项教育活动自然要居于首位。而德育最核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该活动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发挥关键作用,利用专业教学经验,为其他“导师”提供有效指导。比如,由思想政治课教师牵头组织“德育课”,主导制定德育工作方案,设计“爱国主义实践活动”“理想教育实践活动”“社会公德教育实践活动”等多样化的德育专项实践活动,并借助学科教学真实案例,向其他“导师”分享做好德育工作的经验,分享在高中阶段开展德育工作的优质教育资源。再由“导师”协同组织、监督学生实践,分散活动管理压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问题,向其传授正确的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其他“导师”也能获得将德育融入学科课程的启发,可谓“一箭双雕”。

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高中德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价值不容小觑。通常情况下,若学生心理状态是健康的、积极的,“导师”只要稍做指点,就能促进其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的良好发展。因此,“导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设置心理健康专项教育活动[3]。比如,打造一间心理健康咨询室,协调班主任与各任课教师工作计划,确定“导师”在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值班时间,随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给予学生充足的心理关怀。同时,开发“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程,在德育工作视角下,丰富高中课程体系,向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讲解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正确方法。

3.成长规划教育活动。使学生建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高中德育工作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学生理想型信念的建立,与人生目标清晰与否存在直接联系。为此,“导师”应在高中德育工作中,设置成长规划专项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设定清晰、科学的人生目标,使其对未来有一个清楚、完整的规划。在活动的具体实施中,教师还要注意“分层育人”手段的应用,尊重学生对未来的不同畅想,尊重他们对职业、生活道路的不同选择,避免将成人的思想和喜好强加给学生,使其既能实现“为社会服务”价值,也能按自己喜欢且适合的方式过一生。

(四)提高学生配合程度

最后,基于学生在高中德育中的主体地位以及高中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与自我学习的内在关联性,要提高学生对“导师制”德育工作配合程度,积极优化师生关系,鼓励其进行自我教育,使其在主动交流与沟通中,实现进一步的成长。

1.优化师生关系。最理想的师生关系莫过于“亦师亦友”。教师既是学生的“良师”,也是“益友”,学生在教师面前表现最真实的自我和情绪,为教师提供最直接的德育工作参照,是使学生配合德育工作、提高高中德育工作质量的关键一步。所以,“德育导师制”背景下,班主任与各任课教师均要积极优化师生关系。对此,教师首先要将自身与学生置于平等地位,在课堂教学、日常沟通中,耐心倾听学生想法,注意换位思考,多对学生活动提出客观温和的建议,减少强制性、刻板性的要求。其次,要注意对学生的激励式评价,理性地看待学生的长处和劣势,增强学生自我认同,使学生既能明确“我在哪方面需要改进”并积极落实,更能充满自信和阳光。最后,要“严于律己”,做学生温暖的树洞,保护其“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在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学习困惑、生活难题和成长烦恼时,既能向其提出客观、合理的建议,也能做到“三缄己口”,为学生保守秘密。这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与日俱增,减少面对教师、德育的压力与紧张感,提高与教师沟通交流的主动性,让德育工作水到渠成。

2.鼓励自我教育。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习惯,使其进行自我教育。学生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其次才是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成长的学生,“导师”只能陪伴其一段时间的成长,未来漫长人生道路的重重挑战,最终需要学生自己解决。这要求其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可以在无数的困难和诱惑中,自觉深化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4]。因此,鼓励其进行自我教育举足轻重。具体来说,“导师”可以密切关注班集体中每一名学生的变化,在阶段性德育工作结束后,投票选出表现最佳的前几名学生,通过公开表扬等方式,塑造他们在其他学生中的榜样形象,促进其他学生对“榜样”的主动学习。在此基础上,以周为单位组织班会,引导学生在班会中进行自我评价,追溯本周成长状况的不足、政治思想与道德品质的收获。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在评价中反思并正视不足,明确接下来的思想与行为调整方向,制定清晰的自我规划,实现自我成长,自然可使“德育导师制”背景下的高中德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四、结语

高中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决定着他们与社会的对接和适应情况,更代表了学校育人质量,决定着基础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在重视高中德育工作的同时,学校和教师还要与时俱进,及时革新工作模式,以更科学、灵活的实践策略为学生生活、学习和成长带来更积极、全面的影响。“德育导师制”是其中之一。高中学校与教师应深入探索“德育导师制”背景下的高中德育工作模式,以达成更理想的育人境界。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导师制任课教师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简评杨鲜兰、彭菊花新著《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