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红艳
初中生兴趣广泛,对历史故事兴趣较为浓厚。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故事中蕴含了诸多哲理,丰富的历史人物、精彩的历史人生汇聚成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
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历史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培养爱国意识,达到“以史育人”的历史教学目的。本文针对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融合运用进行分析。
一、历史故事选择的重要原则
(一)确保历史故事的真实性
确保真实性。历史故事不同于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它是由一定的历史资料及文献来支撑的。因此,教师在筛选故事时,要考查所讲述历史故事的真实性,以及其是否符合当时的发展状况、是否与文献史料的记载有出入,避免给学生带来历史知识上的误导。
(二)所选历史故事要有针对性
我国历史悠久,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历史故事。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进行教学时,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选取的历史故事要和课程内容相匹配或者相关联。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故事与课程内容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加深对本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所选的历史故事要生动并有针对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三)所选历史故事要有趣味性
选用历史故事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动力,提升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每当教师讲故事时教室就会安静下来,学生基本都能做到专心倾听,遇到了解的故事学生还会争相讲述,课堂气氛热烈。因此,教师选取历史故事时要注意历史故事的趣味性,通过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生动有趣。
二、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导入情境,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一节课堂能否高效,与课堂导入内容的设计好坏密切相关。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需要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环节。因此,教师可在课堂开始时讲述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
另外,教师还可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讲解“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课时,教师可以讲一下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写就《马可·波罗游记》。该书向欧洲人介绍了当时中国的富庶和先进,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极大向往。教师讲完故事可以提问学生:元朝哪些方面繁华,繁華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历史故事导入时间不长,短小精练,有新鲜趣味感,且紧扣课堂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再现历史场景,穿插历史故事深化认知
初中历史知识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学生对于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难以全面掌握。为方便学生形象记忆,理解历史知识,需要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合理地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把理论性的讲解与形象生动的故事叙述相结合。这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又可以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三国鼎立历史时,教师可以讲《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故事;讲解北宋的历史时,可以讲解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故事;在讲解楚汉之争时,可以讲解鸿门宴的故事;讲中国外交事业发展时,可以讲述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在处理对外交往关系上的事例;等等。
(三)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历史故事化解重难点
历史学科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但在历史学习中有很多专有名词和历史观点,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是历史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这些抽象的历史知识,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用历史语言来解释,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此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历史事例加以说明。如北京至大沽炮台的拆毁使当时的中国丧失武装反抗能力;外国人修建和操纵中国铁路,控制了当时中国的交通命脉……这些都反映了殖民权力对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渗透。通过这些事例,学生可以清楚地理解近代中国虽然形式上具有独立的主权,但政治、经济等命脉均被帝国主义把持,没有独立自主权。这种故事需要教师紧贴教材难点,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理解。
(四)拓展历史思维,利用历史故事巧妙收尾
初中历史知识有一定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课堂结束前,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故事强化本堂课所讲内容,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例如,讲解“五四运动”一课后,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巴黎和会”的相关历史记载或影视资料,将其作为课后拓展,让学生阅读观看并分析导致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从而巩固课堂所学,深刻剖析时代背景。
总之,历史故事和历史课堂教学是紧密联系的,历史故事中蕴含着大量历史知识。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情,适当地穿插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历史课堂的丰富性,强化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最大化发挥历史故事的积极作用。
(责编 桑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