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中
从大处着眼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从小处着手即“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具体目标”。濮阳市油田第三高级中学学科教研组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进行了原创命题的尝试。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带来的变化,笔者认真阅读了徐蓝教授主编的《教师指导(历史)》第七部分《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的相关内容,并尝试以此为指导进行命题。
一、高中历史选择题命制的基本程序和思路
新课标的核心变化就是从“双基”到“三维”,再到“五素”。这也对学业水平试题命制提出了核心要求。对照近几年高考试题,它已经体现了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如2016年全国Ⅰ卷第24题,考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的合理解释,这其实就是考查核心素养之一的历史解释。所以,命题者已经在考查核心素养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获得了部分成功的经验。鉴于此,笔者在选择题命题的过程中也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一)熟悉课标,确定考点
课标是试题命制的根本依据,试题命制首先要研究课标,在此基础上确定试题考查点,并明确所考查的核心素养。如课标内容要求: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考点集中在中华文明起源特点、早期国家特征方面。题型多为选择题,难度在2星,考查以理解为主。学业质量水平考试要求学生“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考查历史核心素养集中在史料实证方面,即“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运用史料重现历史”。鉴于此,我选择了“早期国家特征”这一考点。
(二)寻找相关史料,进行试题命制
以学业质量水平考试为依据进行“设计设问”。从某种意义上讲,设问决定了试题的高度和考查意向;根据设问,设计干扰项和正确项。比如,我命制了以下试题。
据史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西周实行分封制,“尚有千八百国”。这些诸侯国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极大的政治权力,当其羽翼丰满或王室衰微时,他们往往会起来反对王室。这说明早期国家( )
A.具有较强的神权意识
B.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带有浓厚的血缘政治色彩
D.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从材料中,学生不难得出“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这一早期国家的特征。
(三)进行试题的修訂与审核
试题命制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命题者对所命试题不断进行修订和审核。这一环节最好运用集体力量,发挥备课组乃至学科教研组的作用,把试题与课标相对照,检查史料的可靠性,设问的科学性,以及选项的有效性。如果有可能,教师可以对试题进行测试,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把控试题的难度和信度。
二、试题命制过程中的困惑
(一)寻找史料或材料受限
由于自己常年在一线教学,接触一手史料有限,而且史料的用途多限于课堂教学,这就导致在命题过程中面临找不到合适史料的难题。鉴于此,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材料;二是利用教参提供的史料;三是进行史料重组,即根据考点,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史料重组,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二)设问和选项的设计不够严谨
在设问设计上,我所命制的题目多以考查“历史解释”为主,对其他素养考查不够;在选项设计上也有诸多不严谨,有待进一步完善。受市教研室委托,我对濮阳市期末考试进行了“考情分析和学情分析”。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答题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做题方法欠缺、答题不规范等问题。归根结底,是我们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不到位所导致的。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观念,并没有从根本上落实核心素养,甚至还没有从知识能力的框架下解脱出来。
三、高中历史试题命制落实核心素养策略
一是试题命制要把握和理解新课标历史核心素养的本质与内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二是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标学业水平质量标准及水平划分标准的内涵、分类及内在联系。历史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分为两类:一类是合格性考试,全体学生均须参加,以必修课程为考试内容,达到学业质量水平二即为合格,是学生顺利毕业的主要依据之一;另一类是等级性考试,由学生自主选择,以必修和选修I课程为考试内容,以学业质量水平四为命题的基本参照。
三是在试题命题中要适当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特别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真实的情境,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拓展思维,展开探讨。
我们目前对于新课标的认识和对新高考理念的理解才刚刚起步。教师只有加强学习,广泛涉猎,在实践中勤于探索和总结,在碰撞中不断交流和进步,才能在新课改中行稳致远。
(责编 桑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