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龙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目标之一,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成熟进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围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了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引入家长助教、举办亲子活动等多种方式,实现家校共育,共同推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发展。本文旨在探索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家校双方协作,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为其学业和个人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家校共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3-0030-03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家校共育视域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 GS[2022]GHB0511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双重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其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熟,迫切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提供正面的教育、引导支持及必要的帮助。然而,当代社会通常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在心理教育方面较为滞后,导致部分青少年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未能获得科学的心理指导,其心理偏差未能及时纠正,从而为其未来可能的犯罪行为埋下了隐患[1]。
实际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过程[2]。本文旨在通过家校共育的视角,探索并提出有效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据现代人复杂的精神心理和行为发展规律,运用多种有效手段,以保持个体心理健康状态并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强化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妥善解决他们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基本要求。
中学时期是个体生命中充满活力但也极为脆弱的阶段,此时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层面都会经历显著的变化。他们渴望独立,对异性产生浓厚兴趣,由此带来的困扰也日益增加。若不能给予及时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可能会形成叛逆、对抗、过分好奇等心理状态。长此以往,甚至可能走向极端,形成偏差行为。
另一方面,当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给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父母因工作繁忙,缺乏时间陪伴孩子和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压力难以得到有效释放。因此,及时对中學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更是关系到他们未来成长的重要一环。
家校共育强调学校教师和家长的紧密合作,共同为学生打造一个有机的教育环境,助力学生向更健康、积极的人生方向发展。教育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因素协同作用的系统工程。苏霍姆林斯基[4]这样描述完备教育:“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共同参与。”缺乏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的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培养人的复杂任务。家庭对个人成长的潜移默化影响、学校完整的教育体系,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不可或缺,相辅相成,形成紧密有序的有机结合。
在家校共育的具体实践中,首先需要共同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以确保教育内容既符合学校的教育目标,又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例如定期的家长会和教师家访是必要的。这样的机制可以促进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特别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及时的沟通。此外,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沟通技能的培训也十分重要,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需求。同时,学校应当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和处理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健康是个人发展的基础,对促进个人的均衡发展和健康成才至关重要。因此,家长和学校需要从更高的层次认识家校合作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并认识到成功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社会生活能力、生活习惯、心理健康、情绪调整能力和优秀品德。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阵地,家长有责任陪伴和指导孩子;学校也应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只有家校双方有效合作,学校的教育措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教育成效才能更加凸显。
家校合作教育主要体现为一个持续的过程,其中学校和家长强化合作与交流,创造灵活多样的沟通渠道,共同分享相关信息,协力合作,旨在全面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5]。
(一)成立“家校委员会”。家校委员会的成立旨在促进学校的管理、强化民主管理、增强家校之间的互信,并推动家校共建共管。家校委员会的成员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教育认识,乐于奉献,而且应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这些成员需受到学校的邀请,并基于个人自愿的原则积极投身于家委会的日常工作中。学校将依次建立班级家委会,并从中选出优秀的家长代表参加学校层面的委员会,进而形成多级家校委员会的结构。家校委员会能间接参与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如参与制订和修改日常管理措施、设计班徽、选择校服的颜色和款式等。学校将尊重并吸纳家长的意见,以提高他们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共建共育,相互促进,为孩子的幸福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立足传统,深化约谈和家访工作。家校之间的及时沟通是家校合作共建共育的关键环节之一。约谈和定期家访是目前最为有效和被广泛接受的家校沟通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以随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家长也可以直接向老师反映孩子最近的表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纪律状况,并与老师共同探讨如何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约谈可采取电话或视频等形式。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这些直接且便利的沟通方式,节省了往返的时间和精力,受到家长的广泛欢迎。也可以直接邀请家长到学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双方提供充足的时间,深入讨论学生近期的表现,并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全面的沟通。
教师还应定期进行家访,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认真准备家访。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生在学校的一切情况,从学习到纪律、从卫生习惯到行为表现,并做好记录,在家访前将对这些记录进行整理,以确保家访时能准确地传达学生在校的表现。
2.提前确定家访时间,并在家访中着重向家长展示学生在校的真实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三)推行“家长助教”活动,引入家长参与。根据陶行知的教育观点[6],教育源自生活,教育工作应紧密依托生活实际。在此基础上,应当将中学生的心理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邀请家长在闲暇时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比如,在疫情防控期间,从事医务工作的家长可以为学生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培训,讲授生理卫生保健的相关知识;在日常教学中,从事消防工作的家长可以为学生进行消防安全培训,传授防火防震的基本常识;而从事农业的家长则可以分享农作物种植的过程等内容。通过这样的“家长助教”活动,一方面家长可以亲身体验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为学校的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体验不同寻常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亲子活动缓解学生压力。游戏是学生放松心情的有效途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也强调应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和探索,贯彻“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提倡教学活动与亲子游戏相结合,一方面让家长不受工作和成绩的干扰,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成长中;另一方面帮助孩子释放学习的压力,让孩子可以在游戏中感受父母的关爱,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为缓解新生的入学压力,学校可以举办“牵手”活动,在仪式上让家长牵着孩子的手,将他们交给老师,并鼓励孩子以初中生的标准要求自己。家长的参与不仅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孩子的优秀,也赋予孩子极大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此外,对于年满18岁的学生,学校可以与家长联合举办一场简单有趣的成人礼,包括老师的寄语、家长的感言、现场交换贺信和互赠礼品等环节,既能促进同学间的情感交流,也让家长和孩子从中受益,有助于学校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人文传统教育。
参加学校的开放活动同样能令家长感到自豪。在活动中,有的家长因为对家校共建的贡献而受到表彰;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的优秀作业、获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还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登上了“优秀学生”的光荣榜。此外,家长还可以欣赏到孩子们的节目主持、舞蹈表演和诗歌朗诵等,看到孩子的成长和成功。这种观摩展示活动,不仅深受家长的喜爱,也有助于建立稳固的家校互信关系。
(五)利用网络新媒体拓展家校共育渠道。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利用网络新媒体拓展家校共育渠道,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网络新媒体,学校可以更有效地连接学生和家长,为他们提供更丰富和多元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互动方式。
网络新媒体,如微信公眾号、短视频、App等,可以作为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工具。学校利用这些平台发布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如文章、视频和互动课程,使学生和家长能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此外,专业心理健康机构和咨询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专业知识和建议,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在利用网络新媒体拓展家校共育渠道时,也需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和网络安全。这包括确保信息的加密传输,对参与者进行身份验证,以及对敏感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
综上所述,网络新媒体不仅为家校共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还开辟了多种创新方式,使心理健康教育更灵活、有效和及时。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家长、学生和专业机构可以共同参与,构建一个富有支持性、包容性和互动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六)结合社会资源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支持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还需要结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这涉及不同社会机构和组织的协同合作,包括但不限于公共卫生部门、社区服务机构、专业心理健康机构和志愿者组织。通过这种跨部门合作,为学校提供更广泛的资源和专业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性和可及性。
在具体实施层面,学校可以通过与这些社会资源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和实施心理健康项目和活动。例如,可以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进入学校,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与社区健康中心合作,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工作坊和讲座,让学生、家长和教师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获得有效的应对策略;或与志愿者组织合作,培训志愿者为学校提供额外的支持和服务。此外,结合社会资源还应对学校心理健康支持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创新,这可能包括开发适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App、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通过在线平台提供远程咨询服务。同时,还应该重视对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识别和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初步干预的技巧。在这一过程中,确保服务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性别、年龄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学生群体。通过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和灵活的访问方式,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所需的支持。最后,持续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对于确保心理健康项目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学校和合作伙伴应定期收集数据和反馈,评估项目的成效,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
真正实现家校共育,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多部门、全社会的协调配合,以及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家校共育的艺术将在吸收先前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
[1]王易之.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建议[J].发展研究,2023,40(09):35-39.
[2]陶新华,周丽芳.学校、家庭、社区及其互动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36(02):74-77.
[3]彭彪,王晓玲.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2):21-23.
[4]朱曼曼,肖菊梅.苏霍姆林斯基教师创造性劳动观及其当代启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43(08):17-24.
[5]左坤,李亚娟.家校合作:教育时空系统对话互动与联通——以南京市家校合作教育追求与实践探索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9(04):49-52.
[6]陶行知.陶行知语录[J].生活教育,2019(0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