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静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完善,小学语文教师越来越注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实践与运用,越来越注重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和合理化。现如今,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讲授一些理论知识,那么将使得教学脱离实际,学生难以理解这些知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践行,让语文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加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好地帮助小学生进行语文的学习,进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1. 陶行知教学理念的内容及内涵
陶行知老先生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教育的方法,经过了数十年的实践教学,他认识到了中国教育存在着教育内容与生活脱轨、教育方法单一等问题。针对上述教学问题,陶行知老先生提出了两个教育目标:一是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二是改变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脱轨的现状。其内容主要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内容要与生活俱进,强调了终身教育的重要性。“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否定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念,更强调教育要为生活负责,要用高质量的生活教育低质量的生活。另一方面,陶行知先生指出了传统教授法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教、学、做合一”这一教学理念。该理念强调了“教”“学”要以“做”为中心,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上。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该理念强调的“做”是要充分考虑实际生活、有确切的目的、有良好的思维、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做”。这一理念中的“做”更强调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是我们在现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就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陶老先生的教学理念准确地指出了当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又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方法指导。
2.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2.1拓宽小学语文教学范围和素材
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下,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师从书本内容出发,在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对知识进行生硬的传授和掌握,但是对各类教学资源和素材的利用十分有限。实际上,生活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语文教育资源,是识字、阅读、写作等教学的重要灵感源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积极鼓励学生从学校和家庭中走出去,实现传统学习范围向生活和实践的延伸,从日常作业、考试延伸到生活体验,注重生活与实践对学生学习的启发,这能帮助教师和学生加强对生活中学习素材的选择和使用,帮助学生借助社会和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素材与范围的拓展和延伸。
2.2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
传统的教学是立足于书本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进行理论教学,这给学生加強实践方面的经历和体会带去了不小的阻碍。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强调社会和学校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相互支持,希望学生能够走出课堂和学校,实现实践和课堂教学的互融共进。以这种思想为指导开展教学,能够进一步增强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开放性,让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走进自然和生活,探索美好的事物,用自身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感悟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物,更进一步地实现学生对书本和理论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从而让学生形成对实践和具体应用的了解,在实践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体验。
3.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教师与学生对语文的认识不清晰
小学语文学科是小学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的学科之一,对于学生的影响十分巨大,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自身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差异。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只是盲目地对学生开展基础知识的传输,而小学生也必然会呈现不良的发展趋势。在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之上,学生不但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自身在语文学科学习之中人文科学素养的发展也不够达标。
3.2教学方式枯燥
在当下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往往采用单一和枯燥的教学方法,使得师生互动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许多学生感知到与教师的距离越来越远,从而对教师产生了敬畏和惧怕心理。这一现象造成学生的问题积累越来越多,使得学生出现了学习困难,固化了学生学习思维,导致学生过度依赖教师,促使师生关系出现了诸多矛盾。
4. 基于陶行知生活理念创新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4.1提升小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新时代教育环境之中,学生应该更合理地开展实践操作,以增强自身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所以在新教育环境和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应通过关注每一个学生实际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强调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究欲和好奇心,以此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综合实践操作之下提升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水平,确保学生借助自主实践和操作,实现自身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
4.2增强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陶行知教育思想认为,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之下,应该实现语言综合表达能力的提升,确保学生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为学生社会性特点提供多方位的培养途径,以彰显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重要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创新之下,真正为学生口语交流提供多元化的时间和沟通空间,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和提问,特别是在教学课堂问题实施环节中,教师对于学生发言和交流应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更好地感知语文课程的学习魅力与乐趣。
4.3阅读中融入生活元素,引发深入思考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育源于生活,归于生活。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十分有必要。小学生的理解往往十分纯粹,他们在分析问题时思考的角度太过单一,在认识、熟悉、使用知识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将生活元素融入到阅读教学中,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例如教师可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选择相应的阅读教学内容,让他们凭借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阅读课文,增强学习体验。以部编版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在阅读“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的绚丽多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际的校园生活进行观察,比如观察校园内的景色、观察身边同学的着装、观察不同班级的学习状态、观察课间活动时同学们的运动状态等等。通过观察校园的实际学习生活,学生对文章中“同学们”朗读课文、做游戏、摔跤等文章内容的体会更加深刻,阅读体验感也将大大加强。
4.4进行练习教学,提高实践能力
“做”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唯一方法。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开展课堂练习,通过联系增强学生的阅读、创作能力。对此,教师可根据所讲解的课文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内容,比如阅读的感悟、写作练习等等。比如,在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牛和鹅》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课堂练笔:“这篇课文中作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来写人物描写的一段话。”在课堂练笔时,学生仿照课文中“我”的动作、神态描写,进行创作:“我一撸袖子,大踏步走上台前,拿起麦克风侃侃而谈。”“我心里慌得不行,两只手在胸前紧紧握着,不敢抬头,生怕撞见他严厉的目光。”通过练习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创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实现了“教学做合一”理念下联想的教学效果。
4.5科学丰富生活知识,以生活知识促进语文学习
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不应仅局限在课本上,教师更需要鼓励学生多去了解生活中的知识,扩大知识层面,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在语文学习中将生活知识与语文教学内容有效结合,从而有效开阔学生的语文思维,更好地感受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深意。正因如此,教师可以从课本的基础内容出发,首先给学生们讲述课文本身的内容与意义,再通过相关引导,比如基于文章的时代背景等生活知识帮助学生由此开阔思维,进行知识上的延伸与扩展。同时在课堂前,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多去了解文章的相关知识,鼓励他们通过自身生活知识的储备来突破对课文本身的理解,从而推动语文生活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4.6加强生活素材观察思路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对外界事物有较大的好奇心,渴望观察事物,但受困于年龄较小、经验有限等原因,缺乏相应的观察思路,因此,在具体的观察思路和方法方面依然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确定相应的观察对象、观察顺序以及观察重点,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全面、仔细、合理地观察和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进行应用。首先,教师应该立足于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帮助学生确定具体的观察对象;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完整地贯彻执行相应的观察顺序,了解生活中观察对象的具体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仔细观察与分析事物的良好习惯;然后,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厘清观察重点,从知识和观察对象的重点入手,形成学生对整体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师可以以观察日记为作业,要求学生观察黄豆发芽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核心内容,即黄豆发芽的过程,让学生以此为对象,对黄豆发芽的具体流程进行记录和分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记录黄豆在各个生長环节的具体变化,从黄豆芽的细节入手进行记录和感悟,从而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语文学习中的阅读、理解以及写作提供相应的支持。教师还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角度和重点内容,让学生在形状、颜色、结构等方面形成属于自己的体会,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把握和分析重点的能力。借此来锻炼学生的素材感知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为学生形成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总之,在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之中,小学语文创新教学迎来了新的生机,并且在突破原有教学模式束缚之下,懂得如何关注学生个体化与差异化特点,并结合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探究每一个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需求,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之中,加强创新教学的基本目标,实现对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