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李景轩,倪丽伟,郭晓艳,郭爽,季洁,纪哲,田骞
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13病区,天津 300193
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1]。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的特点,严重危害公众健康[2]。寻找新的高效评估脑梗死预后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多项研究提示,老年患者慢性病发病与铁代谢异常相关[3],铁蛋白、转铁蛋白、血清铁调素25 等铁代谢指标可用于评估慢性病患者预后,如铁蛋白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病有关,血清铁调素25和铁蛋白可作为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4-5]。铁代谢指标与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仍需进一步明确。为此,本研究观察了脑梗死患者血清铁代谢指标[铁蛋白、转铁蛋白、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铁]水平变化,分析铁代谢指标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2月—2022年7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58例纳入脑梗死组。纳入标准:①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有神经功能缺损,并经头颅CT 和(或)MRI 检查确诊为脑梗死;②首次发病、病程在14 ~ 30 d;③年龄30 ~ 80 岁;④近1 个月内未使用过铁剂治疗。排除标准:合并有脑出血者;既往有明确脑卒中病史且有明显后遗症者;合并慢性贫血、慢性炎症、恶性肿瘤、血液病、心力衰竭、免疫系统疾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患者。脑梗死患者男107 例、女51 例,年龄(67.32 ± 10.76)岁,病程(18.35 ± 5.23)d。入组初期对脑梗死组患者进行NIHSS 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组158 例患者中,轻度(NIHSS 评分<5 分)52 例、中度(NIHSS 评分5 ~ <15 分)57 例、中重度(NIHSS 评分≥15 分)49 例。轻度者男32 例、女20 例,年龄(66.75 ± 10.00)岁,病程(17.92 ± 6.00)d;中度者男40 例、女17 例,年龄(66.09 ± 10.66)岁,病程(17.09 ± 3.56)d;中重度者男35 例、女14 例,年龄(69.35 ± 1.65)岁,病程(19.98 ± 6.25)d。不同程度脑梗死患者性别、年龄、病史、病程、脑梗死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选择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者52 例为对照组,男26 例、女26 例,年龄(65.75 ± 9.40)岁。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脑梗死组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合并疾病及梗死部位情况比较(例)
1.2 铁代谢指标检测 抽取患者空腹肘静脉血5 mL,离心后收集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转铁蛋白和TIBC,红菲绕啉直接法检测血清铁,化学发光法检测铁蛋白。
1.3 分析方法 采用SPSS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IQR)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铁代谢指标与NIIHSS 评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法。NIHSS评分的影响因素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法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铁代谢指标比较 脑梗死组、对照组血清铁蛋白水平分别为267(231.10)、93.07(99.96) μmol/L,脑梗死组轻度、中度、中重度者血清铁蛋白水平分别为175.75(142.47)、247.04(215.57)、387.91(339.64)μmol/L。脑梗死组血清铁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轻度、中度、中重度患者铁蛋白水平依次增高(P均<0.05)。各组血清铁、TIBC、转铁蛋白、铁蛋白比较见表2。脑梗死组血清铁、TIBC、转铁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轻度、中度、中重度患者血清铁、TIBC、转铁蛋白水平依次降低(P均<0.05)。
表2 各组铁代谢水平指标比较(± s)
表2 各组铁代谢水平指标比较(± 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轻度者相比,#P<0.05;与中度者相比,△P<0.05。
转铁蛋白(g/L)1.69 ± 0.34*1.87 ± 0.34*1.68 ± 0.32*#1.49 ± 0.24*#△2.04 ± 0.27组别脑梗死组 轻度 中度 中重度对照组n 158 52 57 49 52血清铁(μmol/L)11.42 ± 4.81*14.08 ± 6.03*11.32 ± 3.20*#8.70 ± 3.15*#△16.80 ± 4.67 TIBC(μmol/L)49.07 ± 8.88*53.47 ± 8.68*48.66 ± 9.05*#44.86 ± 6.56*#△55.82 ± 7.21
2.2 脑梗死组铁代谢指标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 脑梗死组NIHSS 评分与血清铁、TIBC、转铁蛋白呈负相关(r分别为-0.52、-0.47、-0.56),与铁蛋白呈正相关(r=0.64),P均<0.05。将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作为因变量,血清铁、转铁蛋白、TIBC、铁蛋白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铁、转铁蛋白、铁蛋白水平为NIHSS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见表3。
表3 脑梗死组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NIHSS评分目前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损伤程度。基线NIHSS 评分<6 分的患者可能恢复良好,NIHSS 评分每增加1 分则患者良好转归的可能性降低17%;基线NIHSS 评分>16 分的患者死亡风险较高。NIHSS 评分在测试者之间有较高的信度,具有很好的重复性[6]。所以本研究采用NIHSS评分作为神经缺损程度及预后评估的指标。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铁代谢平衡对维持大脑神经元的正常生命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脑缺血后铁代谢失衡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有关,进一步加重脑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7]。动物实验发现,大鼠脑缺血区内Fe2+含量增加,炎症因子水平增加,氧化应激增强,丙二醛含量升高,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水平降低[8]。另有研究表明,脑缺血损伤局部铁浓度升高可能与损伤区域附近血管渗漏导致全—转铁蛋白的流入相关,增加血液中转铁蛋白水平可有效减轻脑损伤并改善神经功能,这一过程可能与神经细胞脂质过氧化和细胞死亡减轻有关[9]。临床研究发现,脑缺血损伤患者血清铁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卒中患者的血清转铁蛋白水平降低,铁蛋白水平升高[10]。本研究发现,脑梗死组血清铁、TIBC、转铁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铁蛋白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轻度、中度、中重度患者血清铁、TIBC、转铁蛋白水平依次降低,铁蛋白水平依次增高,提示铁代谢指标变化可能参与脑梗死发病,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铁主要以铁蛋白的形式在体内储存,血清铁蛋白可用于评估储存铁。脑梗死后铁蛋白水平升高提示机体铁超负荷,铁超负荷可将超氧化物转变为极其活跃的氧自由基及羟自由基,改变细胞膜通透性,破坏细胞膜结构及功能,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神经元线粒体损伤,加速神经元凋亡。国外学者对13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90 d预后不良(改良Rankin 评分>2 分)患者溶栓治疗前血清铁蛋白水平高于预后良好患者[11]。近年国内外研究亦发现,血清铁蛋白可作为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12-15]。本研究结果也显示,铁蛋白是脑梗死患者NIHSS 评分的影响因素,随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加重,铁蛋白呈上升趋势。
血清中的铁主要与转铁蛋白结合,是血液循环中铁的主要运输形式,称为血清铁。转铁蛋白的作用是把血液中的铁运送到肝、脾、骨髓中的铁储存处及消耗铁的器官,特别是造血组织,每个转铁蛋白上都有2 个特异的Fe3+结合位点。转铁蛋白在肝脏中的合成受铁代谢的影响:铁缺乏导致合成增加,而铁负荷过重时则合成减少。有研究发现,转铁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越好,血清转铁蛋白水平越高[16]。一项关于脑出血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90 d预后不良(改良Rankin 评分>3 分)患者与预后良好患者相比,入院时铁蛋白水平更高,血清铁、转铁蛋白水平更低[17]。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组患者血清铁、转铁蛋白与NIHSS 评分呈负相关,血清铁、转铁蛋白均为NIHSS评分的影响因素,表明血清铁、转铁蛋白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
TIBC 是指能与100 mL 血清中全部转铁蛋白结合的最大铁量。正常人体血循环中的转铁蛋白上约30%的铁结合位点被占据,测定TIBC 可以用来间接反映转铁蛋白水平。临床研究表明,TIBC 可能与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相关[18]。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组TIBC 低于对照组,且TBIC与NIHSS 评分呈负相关,即预后良好的脑梗死患者TBIC更低。
结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脑梗死患者血清铁、TIBC、转铁蛋白水平降低,铁蛋白水平增高,患者铁代谢指标水平与NIHSS 评分存在相关性;铁代谢指标可能有助于评估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未来将扩大样本量,延长研究时间,动态观察不同病程、病情严重程度、预后情况的患者铁代谢指标的变化,更好地探索铁代谢指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