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娜
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政策导向下大力推行预算一体化,而内部控制常常与预算管理并行,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状态的评价和监督,可以约束基层员工言行、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管理质量。与此同时,在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的基础上,并确定评价主体,即单位、主要领导人、各职能部门主营业务以及合同细则等。行政事业单位可结合实际情况应用多种手段,以内部控制理论为切入点对单位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中暴露的突出问题展开分析,提升内控风险识别率,确保单位规范化运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基本结构
自我评价、内部监督以及外部监督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体系的三大组成模块。具体结构如下:第一,自我评价主要针对单位内部的内控制度建设情况以及运行情况,由内审机构、纪检监察部门负责评价。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开展自我评价,可以始终坚持以内部控制为导向,约束经营管理行为。第二,内部监督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具体流程包括问题检查-评价-监督-反馈,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内部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内控建设和执行阶段暴露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应对方案,实现单位的内控目标,全方位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和执行履约能力。第三,外部监督的主体为上级财政和审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在对应的约束激励制度下,实现内部业务的高效控制,确保各部门资金使用安全性和规范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策略
明确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目标、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的核心目标在于进一步完善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各项内控工作有序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评价和监督工作必须秉承公开、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对应流程针对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阶段的存在的问题和落实成效进行系统化地评价和分析,以此来实现单位的内部控制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工作中,必须遵守以下原则:第一,全面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覆盖面必须囊括单位的所有业务和活动,而行政事业单位制定的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也必须包括上述内容,这样才能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第二,适用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制定的内部控制评价目标必须符合各项业务活动目标和单位的实际情况,行政事业单位在设置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时,要保障设立的各类指标符合单位业务情况且具有实操性。尤其是要重点做好核心活动和风险领域指标建设工作,以此来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工作质量。第三,重点突出原则。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实施工作必须有所侧重,而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也要秉承重点突出原则。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单位的实际业务情况突出重点指标,并針对重点指标优化评价和监督体系细则,借此来提升单位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工作的有效性。
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我国《会计法》中规定,我国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等行政机构和社会团体必须要逐步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精准性,以达到国家财产安全的目的。首先,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和挖掘制度缺陷、明确控制重点,尤其要重视道德体系建设,为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贯彻落实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其次,合理设置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确定相关的职能关系,建立授权与责任分配制度,履行“因事设人、权责相对”的原则,从而提高组织机构成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最后,对于财政资金控制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预算工具应用,将其与资金拨付、费用管理、报销审批等关键业务节点结合,有效防范单位经济活动运行风险。
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并设置指标权重
在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设定上,第一,基于环境基础设置指标。良好的文化氛围与环境基础是推动内部控制评价落地的前提。而行政事业单位与传统企业不同,尤其在组织架构方面,其特征决定了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完善的内控制度可以为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保驾护航,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必须具备责任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通过专业人员配置、修订规章制度、营造学习氛围等方式奠定内部控制评价基础;同时,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因地制宜,对以上因素进行整合,对指标加以量化,细化评价标准。第二,要明确风险评价指标。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的各类内控工作必须以风险预防为导向,各职能部门要及时梳理本部门存在的风险,预测风险率,并结合风险率大小选取应对模型、制定预防政策。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设定风险预警模型,量化预警指标数值,不断提升风险甄别能力,进而提升单位的内控管理水平。第三,规范内部控制流程,设置对应指标。在这一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应该积极响应上级部门出台的内控政策,结合本单位实际的预算收支、业务管理以及合同签署等内容细化内控监督评价标准,借此来研判单位各职能部门内控管理工作中暴露的风险。第四,选取信息沟通类指标。信息交互频率、信息共享途径可以从侧面反映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并结合实际设置更具体更细化的指标。第五,在内部监督方面同样需要设置适用的指标。具体来说,事业单位应围绕监督实施主体的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展开考核,通过分析各监督主体的内控执行率,及时发现内控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应对方案。例如:某公路运输单位结合其基本情况,针对内部控制执行开展监督与评估,并编制了内部控制报告。该单位的评价工作主要聚焦在内部控制机构组成情况、内部控制机构运行情况、规范权力运行情况、上一年度内部控制问题整改情况、政府会计制度执行情况、职责分离情况、关键岗位轮岗情况、业务风险评估覆盖情况等、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内部控制信息化覆盖情况等,并通过评估报告反映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为单位下一年度的工作提供指引。
行政事业单位在设置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权重的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方案:第一,行政事业单位要因地制宜,采用指标研判矩阵,围绕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目标,采取部门协商、发放调查问卷等措施。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还可以创建以专家和领导为主体的评价小组,针对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展开分析,并着手构建内控评价指标矩阵。第二,行政事业单位要安排专人做好各项评价指标权重计算工作。例如,行政事业单位可借助层次分析法、加权平均数法等措施确定本单位的指标评价权重。第三,行政事业单位要明确指标权重的一致性,并做好验证工作。例如,行政事业单位可安排专业人员借助统计软件检验内控评价指标的一致性,结合检验结果分析各个指标的合理性,找出其中的不合理指标并重新计算,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评价体系的全面性。
优化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要紧密迎合上级政府部门下发的《预算管理一体化(试行)的通知》(财办〔2020〕13号)政策性文件,以此为指引对自身的内部控制评价流程和方法进行完善,不断优化评价模式,细化评价内容,全方位提升内控管理监督评价报告的可行性。第二,行政事业单位挑选内控管理监督评价模式的过程中,要重点针对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应用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模式,不断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效果。举例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可专门构建信息化平台,借助该信息化工具引导单位全体职工参与内部控制管理评价工作。行政事业单位还要统筹部门日常工作和内控管理监督评价工作内容,确保评价活动的有序性。如果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针对各职能部门的文件进行检查,可应用审阅法进行调查。第三,为进一步深化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内控管理监督工作的理解,还可以借助访谈法进行调查。综合来看,引入各式各样的评价方法后,可以显著改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成效。
引入PDCA理论完善监督评价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可引入PDCA循环理论来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机制,具体如下:
首先,在P阶段(计划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要着手构建综合内控评价指标,树立各职能部门的评价要点,从内控环境、内控制度、信息沟通渠道、内部监督等层面入手开展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工作。
其次,在D阶段(执行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要对各类内控指标进行优化,并将其充分落实到执行环节,从组织层和业务层面入手,做好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和应用效果评价工作。例如,行政事业单位可专门设立独立性强的内控工作组,由单位直属领导直接负责牵头管理,重点针对各职能部门的人力资源配置、工作规范程度进行评价。
再次,在C阶段(检查阶段),要求小组工作人员需要重点做好各个职能部门内控效果检查工作,除了要针对各部门的自评报告、内外部阶段报告進行检查,还要针对其内部控制工作覆盖情况、程序合规性进行检查。
最后,在A阶段,(改进阶段)。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及时总结各部门在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出台对应的整改方案,以备下一个循环阶段使用。
加强外部监督并优化单位信息披露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工作的过程中,上级执法机关、监管部门需要对单位各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和收支情况进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还要构建长效监督机制,确保监督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第二,受行政事业单位结构转型升级因素影响,导致单位外部监督主体趋于多样化发展。对此,行政事业单位要打造事前—事中—事后的闭环外部监督体系,并将监督内容落实到内控管理环节。根据单位的业务内容不断优化外部监督措施,细化监督内容,并设置合理的监督时长,确保外部监督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第三,上级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要加强沟通和联系,通过信息交互及时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工作中存在的细节性问题和内控风险,根据外部监督结果给出优化意见,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内部控制工作朝着制度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第四,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优化信息公示制度,让广大民众参与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工作。
充实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并应用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要对内部控制评价程序进行拓展和完善,除了要出具书面性内控评价报告之外,还要对单位内控管理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汇总。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可以在掌握单位内控工作实际情况的前提条件下,引导各部门主管积极参与到报告编制环节,为内控评价报告编制工作出主意、想对策。第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评价报告由自我评价报告和第三方审计机构评价报告组成。在应用评价报告的过程中,要明确报告使用主体。例如,内部报告的使用主体主要包括单位纪检监察部门和单位领导,而对外报告的使用主体则是监管部门。第三,行政事业单位通过自我评价,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在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此来切实发挥内控评价制度的意义。举例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通过汇报自我评价报告,可以及时帮助领导发现部门在内控管理工作的存在的问题,并连接审计部门督促部门迅速整改,切实提升各职能部门的内控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体系包括自我评价、内部和外部监督三大模块,每个监督主体的评价内容不尽相同,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改革升级夯实基础条件。行政事业单位可借助PDCA循环理论、加强外部监督并优化单位信息披露、充实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并应用等措施来有效提升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工作水平,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价值,助力单位改革创新。
(作者单位:赣州市农村公路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