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英杰
党中央深化推动国防培训和军队改革战略,就退役军人的就业岗位发展培训与技能水平教育提升活动有序开展,需要将退役军人群体这个潜在专业人才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既保障军人退役后的就业需求,同时也能为社会输入特殊人才,达到双赢的发展效果。与此同时,在社会人才培养市场中针对退役军人士兵进行免费性质的教育培训以及岗位技能发展训练,不仅可以通过职业规划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帮助退役军人获得更多就业技能与求职竞争力,同时也能在高校中继续完成学业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以及就业资格证书,切实提高退役军人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不再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和影响。
研究背景
我国退役军人事务部于2018年挂牌成立,伴随这一历史性步伐,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迈入崭新发展阶段。退役军人是社会宝贵财富,推动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与不容置疑的现实需求。2018年以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加强了对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近年来,我国每年有数量庞大的退役军人增量。2019年,部门预算环比增长了243%,其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类)退役军人管理事务(款)环比增长了2238.1%。我国第一部退役军人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于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截至2022年8月底,我国共建成六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60余万个。相较于广大退役军人热切期盼与迫切需求,现有退役军人事务保障部门工作人员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知识水平、综合能力、自身素质等方面欠缺。退役军人实务工作种类繁多,因其工作对象与内容的特殊性,需要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智力与人力支撑。只有具备充足且专业的退役军人事务管理人才,才能推动新时代我国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退役军人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文化水平差距大、与人才市场需求难契合
当前,我国人才需求市场中基本上以“学历定天下”,学历成为人才的敲门砖。根据对退役军人群体的学历真实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有很大一部分军人是在上学期间或者高校毕业之后选择参军的,亦或者是没有考上大学选择去当兵,成为一名伟大的军人。与此同时,有不少的军人因为受到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以及自身兴趣爱好等因素影响,中专或者高中毕业之后同样选择参军,接受部队的教育以及文化熏陶,希望能够在部队中发光发热,拥有一席之地。这些入伍的军人在军队训练中可以拥有足够的教育和技能训练机会,但是一旦退役无论是找工作还是重新选择入学都有一定的困难,直接受到文凭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环境的影响。人才市场需求偏向高学历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外加上很多退役军人与高新人才彼此之间的文化水平差距较大,因而在人才需求市场中“文凭”成为退役军人职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有鉴于此,如何拉近退役军人与高新人才之间的文化水平差距;如何提高退役军人职业发展潜力,通过再教育、再培训成为了增强退役军人人才市场竞争力的可行性关键。
年龄层次存在差异,与人才市场需求不符
现阶段,从目前我国人才市场中的退役军人群体特点进行深度分析,从中看出一个问题共性,那就是年龄层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简单来说,有部分年龄较小的退役军人,他们可以胜任职业教育文化课程中的高强度、高专业度以及学习能力要求较高的职业发展工作;部分年龄较大,且文化素质水平一般的退役军人,他们在当兵入伍之前并没有接受系统化的文化教育和培训活动,无论是知识认知还是内容掌握上都有一定的缺陷,同时此类退役军人大多数不能满足当前人才市场的竞争需求。因此,对于此种人才类型的退役军人群体而言,他们在“联盟”的培训和教育帮助下,即便完成了相应的职业教育以及技能训练课程学业,仍然还需要面对来自“社会新环境、家庭环境、自身文化素质”等各方面带来的成长与职业求职压力,需要重点平衡好彼此之间的联动关系,只有这样退役军人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职场竞争与职业发展中。
综合实践技能较差,无法面对专业工作任务
在有关调查中发现,退役军人中有部分军人在部队训练与学习期间,主要学习的是“通信技术”以及“汽车驾驶”这两种文化专业技能,虽然在实用性与技能训练价值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经过时代的推移、人才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关于“汽车驾驶、通信技术”已经有不少社会人员兼并,使得这两个专业的退役军人仅有的专业优势也难以发挥作用,对退役军人的岗位就业发展造成直接影响。使得退役军人所掌握的综合实践能力较差,无法胜任更多的专业岗位工作。与此同时,造成退役军人专业技能与当前人才市场需求不符的主要原因,还和退役军人自身文化价值理念以及思维观念息息相关,即便是军人退役之后还是坚持保持“按部就班、说一不二”思想与行为特点,虽然可以帮助退役军人保持心性,但是随着现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大企业在招聘和人才培训期间所采用的选人制度以及育人方式各有偏差,同时也更喜欢灵活、思维敏捷的人才。因此,退役军人只有懂得如何转变思想与行为习惯;如何积极调整心态,迎合人才市场需求,才能更好地选择与自己相匹配的工作岗位,才能获得更多专业技能培训和教育实践机会。
基于协同治理理论退役军人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
协同治理理论
协同治理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学者一般将协同治理称为“合作治理”或者“协作治理”,认为该理论源于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的协同学。目前对该理论的运用主要集中在社会管理创新、公共危机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作用等方面,该理论的运用,为我国政府治理和公共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协同治理是政府与非政府机构之间互动的合作治理模式,即社会力量利用机制。一个结构封闭的政府转型成为一个整合协同的整体型数字政府,依赖于部门协作与组织变革。这不仅需要政府自身治理创新,也需要政企合作與政民互动。协同治理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增进公共服务利用率。
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针对退役军人人才培养的的具体做法,从协同治理理论的视角出发,在组织建设方面,倡导建立以政府主导、社会合力、协同治理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能力,以及市场回应性强、效率高的特点,同时还充分顾及退役军人群体需求与利益,综合多主体、多手段,实现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创业。此外,将协同治理理论应用到退役军人人才培养中,可使治理主体界限更加明确。在退役军人人才培养工作协同治理时,政府需要进行权力和责任转移,研究制定治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整体策略和准入行为准则,同时运用经济、法律、文化等手段等为退役军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依据;社会组织则需要在政府行为准则范围内为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提供服务。
退役军人人才培养模式协同治理机制构建
资源整合、政府帮助、社会协调
退役军人作为社会的文化瑰宝、民族的精神传递者、军魂的凝聚者,关于他们的职业发展以及教育培训活动,需要社会机构、高校群体、以及政府的共同支持与帮助,需要当地社会政府部门以及教育机构构建教育培训系统,彼此之间相互协调、互帮互助。同时将“省会、市级、县级以及村镇”等地方区域中的典型退役军人培训教育机构资源进行整合发展,依照需求构建统一化标准的培训教育机制,全面结合社会与地方资源为军人退役后的职业发展保驾护航,就此成立以社会机构、政府部门、高校合作为一体的“退役军人培训发展教育联盟”,给广大退役军人提供更多就业发展机会。
“退役军人培训发展教育联盟”的成立,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将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凝聚,针对不同地区的教育培训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与利用,通过多方社会教育力量建立起“教学培训方式多样、主题多样、教育培训资源丰富、培训方式科学且合理”的退役军人职业发展保障服务体系,从而将分散在各地的退役军人集中起来进行训练,借助培训教育联盟的力量为退役军人提供“相互合作、互动交流、创新发展”平台,在联盟中全力培养军人退役后的竞争潜力以及职业专业技能。
最终在借助社会培训教育联盟构建、地方政府退役人才培養政策以及高校通力协助的合作发展下,将面向社会的退役军人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整合与布设,积极探索更多社会合作与互动协助教育模式,相互联动促进退役军人思想教育、能力培训、职业发展三者之间的合理融合。借此全面提高退役军人的社会人才竞争力与教育培训效果,以保障退役军人再就业、再发展事业的进步与完善。
职业教育、市场需求、融合发展
据了解,在以往的人才市场招聘与教育培训中,很少有关于退役军人培训与招聘的相关信息,即使有面向退役军人的教育培训活动,其职业发展定位不清晰、教育培训目标不明确、教培训过程所设置的专业科目以及专业技能训练较为单一等问题,同样导致经过培训教育的退役军人仍然无法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同时和人才市场的专业技能需求标准不符,这样的教育培训方式起不到实质性作用。
基于以上,在正式面对退役军人的时候,要切实保障军人职业发展与教育培训工作的可靠和完整,严格遵守“办实事、办正事”教育工作原则,主动对当前人才需求实况与未来前景进行分析和评估,整个教育培训过程注重对人才市场的匹配与认可度,以一种“双赢”的方式面向退役军人和人才需求市场。与此同时,在具体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培训与能力发展期间,同样需要与各大企业、招聘机构、人才招聘市场取得长久合作关系,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更为深入的角度,分析、总结企业对人才专业技能、工作能力的实际要求,从而为退役军人制定与其能力相符的技能培训与教育计划,重点围绕人才市场与企业需求技能专业进行培训课程专项研发,帮助退役军人清晰明确专业技能需求的培训和教学目标,以及未来人才需求市场的真正职业发展方向。最终在将退役军人职业发展定位与专业教育培训计划相结合的同时,为保障退役军人能够找到合适工作岗位,在岗位平台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将退役军人的职业发展与教育培训活动价值充分展现,真正意义上使得退役军人“有岗就业、按需分配”。
培训设定、专职技能、能力提升
退役军人来自五湖四海,同时有不同兵种划分,因此具有“岗位发展潜力大、岗位需求覆盖广、年龄学历跨度大等显著特点”,彼此之间的培训教育需求与执行方式存在着差异性,需要依照“因材施教”原则对不同兵种属性的退役军人岗位需求进行深入分析与分类管理,以便为退役军人寻找最为适宜的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项目,推动军人退役后职业技能水平长效稳定提高。
在具体的退役军人人才培养中,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市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将“联盟”培训和教育优势进行充分挖掘,科学采用“方向定向、定岗培训、订单设计”等培训教育模式,为求职、拥有职业需求的退役军人展开“面对面、一对一”教育培训,依照军人的兵种种类、职业技能、求职兴趣进行行业人才需求分析,并同时以培训主题知识讲座的方式对退役军人进行岗位发展研究、人才招聘需求定位等问题解答服务,制定“个性化、一对一”教育服务系统,为退役军人提供更加丰富且完善的职业培训和项目服务,推动退役军人岗位竞争与就业水平健康发展。
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培训和教育方需要将军人在部队服役期间,所锻炼和拥有的“钢铁精神、不屈品格、吃苦耐劳意志”进行转换,成为人才就业岗位发展市场中的独特优势,散发军人的魅力,提高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同样要求退役军人需要规划好岗位发展未来,从自身工作求职兴趣、职业技能特长优势、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深入考虑,以便在接受教育和培训期间可以不断锤炼身体素质和德育品德,从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角度实现岗位竞争优势挖掘、技能水平不断提升,以及市场竞争能力逐步提高,为后续就业岗位平稳发展打下素质与能力基础。
规范化培训是广大军人退役后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形式,也是提高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增强其谋生能力的必要途径。笔者在文章中分析目前有关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在学习领会中央及其各部委的指导文件精神下,认为在培训质量提升和管理路径上要建立以政府主导、社会合力、协同治理的有效机制,借助多方资源,形成培训项目发展的合力,以推动退役军人培训取得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烟台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