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泽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經济发展中承担着巨大的责任。为了确保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能够正确履行其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通过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对策建议的提出,我们希望能够增强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推动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只有通过改进和完善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
我国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萌芽期开始于改革开放时期,随着1983年审计署成立,最早是对当时国营企业厂长离任审计的探索,1986年9月《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中,明确指出:“在厂长离任之前,由企业主管部门向审计部门提交厂长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随后,同年12月份,审计署下发《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第一次对国有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单位,提出了对其进行审计的具体内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期与国有企业体制转型时期几乎同步,这一阶段国有企业逐步向现代企业转型,基于“受托责任制”,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也从单一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审计逐步向重要经济方针政策落实、重大经济事项推进、风险管控等方面拓展。1999年5月和2000年12月,随着《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的发布,对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程序等进行了较为系统地阐述,明确了审计对象的直接责任性和直接责任性,并对审计对象的直接责任性和责任性进行了明确。《审计法》于2006年2月进行了修改,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审计监督范围,从而使其成为一种法定形式。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看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共性,2010年10月,将两者的有关规定进行了整合,颁布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这对两者的工作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规范,这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也使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审计工作的作用,并做出了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决策部署。《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于2019年7月正式发布,并进行了修改,这是一项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审计工作新部署、新要求的重要文件,也是一项重要内容。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的发展。《第22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经济责任审计》(2021年1月)和《第3204号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经济责任审计》(2022年3月)分别由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CIA)修订并发布,对新形势下的内审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这一系列的规定加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基本成熟的、全方位的、立体化的新时代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体系。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对于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划分困难,难以作出恰当审计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体检”,审计内容及范围有着全面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在实操中存在定责困难,评价不恰当的问题。国有企业中领导干部在履职过程中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分为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在责任划分方面,具体工作中往往面临更加复杂的情况。首先,重大经济活动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从决策到实施再到产生效果,可能经历了多任领导干部,实操中难以划分每位领导干部在其中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其次,当前“三重一大”事项通常采用集体决策方式,这种方式由于决策过程中存在多人参与,责任的界定变得模糊不清,使得审计人员难以准确评估被审计领导干部在其中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在审计评价方面,一是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与企业经营成果指标期间存在一定出入,企业是持续经营的,但领导干部的任职于离任时间并非在年初和年末。对于一段时期的经营成果,往往难以划分是前任领导还是现任领导的经济责任;二是缺乏恰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审计评价是对领导干部在经济责任方面的认定,其结果直接影响着审计结果的应用。但由于国有企业涉及各行各业,并且由于地理位置、人口结构等多方面因素,难以建立通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这也给实务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
综合性审计人才匮乏,人才结构有待改进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基于领导干部管理权限不同一般分为国家审计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然而虽然执行审计机构不同,但面临的问题大同小异。第一,审计团队力量薄弱,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一般由自有审计团队开展,不论国家审计还是内部审计,自有团队人员有限。随着当前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视不断提高,审计项目不断增多,审计团队人员数量难以匹配当前的工作量。第二,审计团队人才结构不合理且复合型审计人才不足。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对企业经营情况需重点关注,目前国有企业涉及到的行业多、运营模式复杂,对审计团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考验。审计团队中不仅需要把握财务收支审计的人才,也需要配备法律、工程、计算机等专业人才,这样才能结构合理在具体项目中匹配团队力量。然而,现实情况是,审计团队中的人员专业背景单一,缺乏跨领域的综合能力,这使得审计人员难以应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复杂性。
审计结果运用效果不理想
审计结果运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把它作为对被审计领导进行考核、任免和奖惩的一个重要参考;二是督促被审计领导干部对查出的问题进行整改。这两个方面也是审计结果运用效果不理想的重灾区。首先,是对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片面认识,认为只有当领导干部任免职时才需要开展。实践中,领导干部已任命新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才开展,无法对考核、任免、奖惩起到参考,导致审计工作存在走过场的情况。其次,审计整改存在“新官不理旧事”的情况,未能深入挖掘内部控制缺陷并进行系统整改,在面对审计问题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应付整改要求,而缺乏对问题背后根源的深入思考和解决,导致问题反复出现。
内部审计存在局限性,风险难以有效把控
經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未能全面了解被审计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的情况而造成的估计和判断,造成了审计结果不真实,对被审计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做出了不当评价。在审计实务中面临着一些显著问题,一是,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隐藏或提供虚假信息,导致审计人员作出错误判断。二是,审计评价大多数以定性为主,这种方式主观性较强,缺乏数据信息的支撑,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风险。三是,部分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由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内部审计较国家审计存在一定局限性,除了独立性受到挑战外,对于审计问题的取证也仅限于企业内部,外部审计证据的获得缺少国家强制力背书,也使得审计结论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明确划分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建立健全适合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要科学划分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建立明确的责任划分机制,确保每位领导干部在决策、实施和结果产生的过程中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一是要对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进行科学划分,在需要划分责任的问题上,不能简单按照分工来判定责任。要分析具体事件中该领导干部起到作用。二是要科学划分前任责任和现任责任,可以引入时间段责任划分方式,但不能机械的以时间点为绝对依据,同时也要考虑决策的滞后反映、市场的环境变化等。根据具体情况划分前后任领导干部在不同阶段的责任与贡献。
第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建立适应国有企业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除了定量评价指标外,还要结合定性评价指标。同时要考虑到被审计单位的地理位置、行业特征、战略定位等因素设计评价指标,以及分配评价权重,以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第三,持续改进和优化工作方法: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审计方法和评价机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同时,与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优化审计团队配备及整体素质
第一,强化审计团队力量:增加审计团队的人员数量,以适应审计项目的增多。可以考虑增派专职审计人员或者外包部分审计工作,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
第二,调整审计团队人才结构:根据国有企业的行业特点和运营模式,优化审计团队的人才结构。除了目前普遍配置的财务审计人员外,还要配备法律、工程、计算机等专业背景的人才,以提供全面的审计服务。同时,鼓励跨领域的综合能力发展,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复杂性。
第三,提升审计团队综合能力:加强团队成员的培训和学习,提升他们在财务、经营、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第四,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为激励审计团队成员发挥他们的才能、提高贡献,可以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如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晋升机会和培训发展机会等。
提高审计结果运用效果,促进整改落地
第一,明确各级领导干部在任免职位时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时间和要求,确保审计工作不仅仅是走过场,而是真正能够为考核、任免、奖惩提供重要参考。例如采用“先免职、再审计、后任用”的方式,在审计结果明确后,参考结果综合评价是否任用、如何任用,避免带病提拔问题的出现。第二,明确审计整改责任及处理机制。审计整改是助力公司提升管理的有效途径,保证审计整改的有效性,“标本兼治”才能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有效发挥。首先,应明确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整改的第一责任人,从领导干部影响力上推动整改的效率。其次,建立整改台账销号制度,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追踪和整改,确保整改到位。最后,审计结果应当被视为发现问题和改进的机会,“举一反三”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本原因,加强制度建设和改进措施的完善,以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降低审计风险
第一,完善审计承诺机制,被审计单位保证审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确保所审核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被审计领导干部要对自己任职期间发生的所有经济事务负责,是不是审出问题,都要负起责任来。在实务工作中,承诺机制会提醒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领导干部提供真实、完整资料的义务与责任,在规范审计工作流程的同时,也能防控审计风险。
第二,增强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由于部分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管理权限在公司内部,其经济责任审计由内部审计机构开展,为了确保内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保障内部审计机关的独立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序有效开展,需要构建一个有效的制度体系框架。同时,督促领导干部遵纪守法、恪尽职守,以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此外,还需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建设,使其具备更强的审计技能和知识。准确界定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也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着审计是否成功。同时,及早防范风险也是必要的,以避免出现潜在的问题。
(作者单位:眉山天府新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