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计算教学应当凸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大单元视域下,教师能够更好地贯彻“以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有效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营造轻松氛围、开展游戏活动、联系实际生活的数学计算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小学数学;计算课
作者简介:李悦(1989—),女,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戴埠中心小学。
对于小学生而言,刻板、重复的数学计算十分枯燥、无趣,但计算又是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1]。要让学生学好数学计算,教师应当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造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参与计算的积极性,避免学生因为刻板、重复的计算教学而厌倦计算,低效学习数学知识。
一、营造轻松氛围,增强学生主动意识
要使低年级学生掌握计算知识,教师需要保证学生完成了一定量的运算练习。但是,教师不能让学生直接进行刻板、重复的计算练习,这不仅可能导致学生对数学计算失去兴趣,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低下,还可能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为避免上述情况出现,教师可以更新自己的教学策略,通过趣味故事、互动环节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如何计算,获得计算能力的发展。
(一)引入趣味故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往往对有趣的小故事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趣味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乐于参与[2]。为此,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找到合适的计算练习,将其与有趣的小故事巧妙地整合起来,让故事为数学计算增添趣味,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兴趣,推动学生主动参与计算。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分数乘法”这一单元后,教师搜集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利用这些小故事引导学生参与计算练习。在讲解概念及计算知识后,教师引入小故事:森林里的小动物准备举办一次大型聚会,为了很好地举办这次聚会,身为组织者的大象爷爷给小动物分配了工作,小猴子们需要去采摘100个桃子、100个苹果,小兔子们需要去采摘一些蔬菜,小熊妈妈需要制作80个美味的蛋糕。大象爷爷安排工作之后,小动物纷纷行动起来。一天过去了,大家向大象爺爷汇报自己的成果,一只小猴子很开心地向大象爷爷汇报:“我们今天完成了桃子任务的,
苹果任务的 !”随后,教师让学生帮助大象爷爷计算这一天小猴子们采摘的苹果与桃子数量。学生对这一故事非常感兴趣,于是很主动地开始计算。学生很快便列出算式100× =25(个),100× =40(个),得出小猴子们这一天采摘了25个桃子和40个苹果。教师及时表扬了学生,并继续借助这一小故事提出不同的分数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在这一数学教学案例中,教师将趣味小故事作为背景,然后引入数学计算题,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计算练习变得丰富有趣,学生十分主动地参与计算。
(二)引导学生互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计算知识时,因为担心学生无法完全掌握计算要点,习惯不断用语言强调计算技巧。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十分被动,他们只是机械地记忆计算技巧,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掌握计算技巧,学习的效果会相对较差。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改变这样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互动学习,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扎实地掌握计算技巧。为此,教师需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并为学生搭建互动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互相交流、讨论,从而对数学知识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引导学生复习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计算练习后,并没有急着对学生的结果进行评判,而是让学生自由组合,相互讨论,评价彼此的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并相互给出建议,交流计算心得。在小组讨论中,一位学生看着同伴的计算说:“你这道题的解法真棒,我受到了启发,25×24=25×4×6=600,这样的解法简单又准确,而我用的列竖式方法,就显得比较复杂,计算量还很大。”在另一个小组中,有学生没有做出来所有的练习题,小组内的伙伴纷纷开始帮助他,并为他讲解计算方法。就这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讨论,掌握了更有效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思路,而且受到同伴的表扬后,学生的自信心也增强了,他们参与数学练习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
在这一单元的复习中,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巧妙地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促使学生相互学习,从计算练习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信心,并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
二、开展游戏活动,激发学生计算积极性
游戏活动往往趣味十足,小学生对数学知识讲解的兴趣往往不及参与游戏活动。而且小学生本身就比较好动,面对刻板、重复的数学计算,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基于此,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游戏这一载体,让学生自觉参与数学计算练习。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竞赛游戏,也可以借助相对完整的数学计算游戏组织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参与计算练习,在玩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数学计算知识和技巧。
(一)组织计算竞赛游戏
小学生都有着很强的好胜心[3],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一心理设计竞赛活动,创造竞争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探究。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并没有直接抛给学生大量的数学练习,而是先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然后组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计算竞赛游戏。游戏开始前,教师介绍规则:教师先出示一些数学计算题,各小组的学生要合作解决这些计算题。计算完成后,各小组需要派出一名代表说明自己小组得到的答案,回答正确则小组获得10分,回答错误则小组不得分,获得分数最高的小组可以获得组员免做作业一次的奖励。在教师说完游戏规则后,学生十分开心,纷纷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希望自己的计算又快又准确,自己的小组取得胜利。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非常兴奋,参与计算练习的兴致很高,同时从小组合作中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
可见,在数学课堂上组织计算竞赛游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计算积极性,使学生在无形中认真完成一定量的数学计算,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以及团队合作的力量。
(二)借助网络计算游戏
当今互联网的教学资源愈发丰富,适合小学生完成计算练习的网络游戏也逐渐变多,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合适的计算小游戏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乐意参与计算练习,熟悉计算技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下载适合学生的计算小游戏到多媒体设备上,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课后通过游戏提升计算能力;也可以分享计算小游戏到家校群中,布置作业让学生玩计算小游戏;还可以自行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计算小游戏,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计算练习。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的知识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了有趣的“打地鼠”小游戏。在这款小游戏中,学生需要迅速计算小地鼠举着的牌子上的算式,然后输入正确答案以敲打小地鼠。如果学生计算错误,或者计算时间过长,小地鼠就无法被敲打。随着游戏的推进,小地鼠出现和躲起来的速度也会加快,学生需要迅速、积极地完成計算。课堂上,学生对这一计算小游戏非常感兴趣,迫不及待地自行组队玩这一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技巧,其快速计算能力和反应能力也获得了发展。
可见,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趣味小游戏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边玩边计算,提升练习效率。
三、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有效练习
数学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4]。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素材,利用生活素材创设轻松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与理解。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对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相对抽象复杂,学起来并不那么轻松,重复完成数学计算练习也相对无趣。如果此时数学课堂也比较严肃,学生的紧张感会增强,课堂学习效果也会不佳,这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应当注意到,数学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到他们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让学生保持轻松的心情,借助生活经验更好地进行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带领学生复习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的内容时,为了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师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题。为了让学生乐意完成这些练习,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一个有趣的生活情境:“妈妈从商店买回一个圆形的大蛋糕,小明看到蛋糕之后马上吃了蛋糕的 ,请问这块蛋糕还剩下多少?”学生对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于是主动地思考并给出答案:“ !”随后,教师继续利用该情境:“到了晚上,妈妈将原蛋糕的一半放在桌子上,小明又吃了桌子上蛋糕的 ,你知道小明一共吃了多少蛋糕吗?现在蛋糕又剩多少呢?”学生同样十分兴奋地进行口算,并出色地完成了计算练习。
在上述数学教学案例中,教师有效创设了生活情境,让学生乐于思考和计算,主动地配合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计算练习。
(二)开展实践活动,训练学生实践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5],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不仅可以锻炼实践能力,还会对相应的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思考。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在实践中探究和思考,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例如,在带领学生复习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的知识时,教师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给交易物品标价,一起完成交易活动。在一个小组里,买家小A看到铅笔的价格是0.8元/支,圆珠笔的价格是1.2元/支,于是向卖家说:“我想要2支铅笔和3支圆珠笔。”随后,小A计算了自己需要付0.8×2+1.2×3=1.6+3.6=5.2(元),于是小A递给卖家10元钱。卖家也计算了自己需要找给小A的钱是10-5.2=4.8(元)。在完成这一交易后,两位学生都获得了一定的满足感,体会到数学计算的实用价值,非常兴奋地继续接下来的实践活动。
在上述数学教学案例中,教师大胆创新,引导学生自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总之,在大单元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时,教师要以生为本,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优化数学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及运用计算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数学计算不再抵触。与此同时,教师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提升计算水平。
【参考文献】
[1]岳惠萍.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研究[J].新课程,2021(43):77.
[2]任斌.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1(33):139-140.
[3]苏娇.生活化素材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读写算,2021(36):173-174.
[4]李永福.培养核心素养 提升计算能力:论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计算教学的策略[J].学周刊,2021(36):119-120.
[5]黄静静.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算教学策略探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1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