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跳蚤学乖”说开去

2023-03-27 11:59顾颖
考试与评价 2023年2期
关键词:玻璃罩跳蚤画图

顾颖

有这样一个实验:科学家把跳蚤放在桌子上,跳蚤迅速跳起,跳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后来,科学家在跳蚤的头上罩上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只能触到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终于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的起跳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科学家于是将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这时的跳蚤已从当初的“跳高冠军”变成了一只跳不起来的“爬蚤”了。

跳蚤变成“爬蚤”,并非它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的受挫学乖、习惯以致麻木了。最可悲的是,实际上玻璃罩已经不存在了,而它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玻璃罩潜意识地罩在跳蚤的心灵上,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扼杀。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实啊!

看到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我们的数学课堂,有些时候我们是否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控制多了点,约束多了点,致使学生的创造力或许就在我们胆小的教学中给扼杀了,教学中的奇迹在自己的问题下给埋没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给学生“罩玻璃罩”,努力做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學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那么,孩子们就能真正像“跳蚤”一样,一跳就是其身高的100倍以上,而不是变成“爬蚤”,与此同时,学校就能真正成为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

那么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如何真真正正地“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呢?

一、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自发其想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例如,比较和的大小。凭借书上的数轴,学生很快掌握了比较同分子分数大小的一般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开阔学生的思路,我启发道:“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可有多种方法,就看大家会不会动脑筋,想出新的比较方法来。”学生从新的角度在数轴上观察、分析,思路终于展开:有的以为标准,<,>,所以>;有的以数轴里的1作标准,进行差额比较,和1相差的多,和1相差的少,所以>;有的则在图上把中的每个平均分成两份(即2个),即,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因为>,所以>……由于求异意识被激发,学生凭借已有经验从同一信息源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整合,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并实现了创新。

二、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自觅真知

有句话说得好:我听见了,就忘了;看见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教材所呈现的知识都是“死”的,它只能通过学生的“活动”、学生的种种“操作”,才能“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经验系统。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抓住:看,让学生看实物;拆,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纸盒,用“上”“下”“前”“后”“左”“右”六个字标明六个面,沿着棱剪开,再展开,看一看展开后的形象,使学生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做:让学生做长方体,从形体上要求做三种长方体:长、宽、高不等的,底面是正方形的,长、宽、高相等的;画:教学时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上,让学生观察最多能看到它几个面,然后画立体图和展开图,要求学生练习时也能画。通过以上教学活动,一个完整的长方体就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再让学生闭着眼睛想一想,使长方体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特征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脑中。学生借助直观,通过操作真正获得了有关事物的深刻印象,对学生进一步学习该事物有极大的帮助。

三、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自探至理

观察力是创造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从观察开始的,所以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如图片、实物、多媒体课件等来开阔学生的眼界,从多角度提供相关资料,尽可能运用生动、形象的材料进行教学,创设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首先请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而后发问:“那么,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学生回答:“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我出示投影(图1)。这个投影一出示,很多同学先是满脸疑惑:这也是三个角,可为什么不是三角形呢?接着便议论纷纷:看来,有三个角的图形不一定就是三角形。有的同学思考片刻便抢着说:“这个图形虽然是三个角,可是它不是三条边。我觉得有三个角、三条边的图形才叫三角形。”很多同学听了他的话觉得有道理,纷纷点头称是。我笑而不语,又出示了一张投影(图2)。这个投影一出,同学们更茫然了:这也是三个角、三条边,怎么不是三角形呢?教室里又是一片讨论声。这时,我见火候已到,又利用课件演示:三条线段,首尾依次连接,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看到这个演示,又通过讨论,得出了: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时,大家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一个个“问题”,引发了学生对知识主动、积极的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同学们在“欲罢不能”的浓浓探究氛围中开始了对新课的学习。

四、解放孩子的嘴巴,让他们自动辨析

英国的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中,应多为学生创设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在学生认识了分数后,会动手折出分数、写出分数的基础上,我抛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把一张长方形纸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让学生进行判断。这时,学生分成了两派,一派持同意意见(并且占绝大多数),另一派持否定意见。面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急于判断孰是孰非,而是请学生双方争辩,各向对方陈述理由,看谁能使对方心服口服,就算哪一方赢了。后一种意见有破有立,在现场将一张长方形纸随意撕成两份后,问道:“这是几份?这一份是二分之一吗?”同意的一方回答:“不是二分之一,它们的大小不一样。你们为什么不平均分?”否定方说:“题目里又没说平均分!”颇具说服力。这时,我才问道:“这道题错在哪里?只要加哪两个字就对了?”这样,通过对知识的争辨、体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我表现、自我确认的机会,使学生学有兴趣,有力地发挥了学习的能动作用,培养了他們的创造力和自信的个性。

五、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把时间留给学生,在“教学空白”“冷场”中,让学生自主研索,把“眼睛”擦得更亮,把行动落得更实。

例如,在教学“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我把握住两个时机: 第一个时机是在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想不到解题方法的时候,没有为学生解释题意和提示算法,而是引导他们通过画图整理信息、理解题意、形成思路、寻找解法。当把尝试画图的机会留给学生,他们以自己的理解去完成或对、或错的示意图,再通过讨论辨析弄清正确的画法,既沟通图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内化了学生的画图技能。第二个时机是在画出平面示意图后,引导学生借助直观进行分析,思考先要求什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有了直观为依托,学生借助直观示意图就能找出隐藏的信息,从而解决问题。“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暴露自己的思维,无论对与错,通过讨论、辨析深化认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画图的技能,体验画图策略的有效性,感受到了直观图的作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应用画图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而且对这种方法产生了新的体会——确实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体会使画图从具体的行为上升成意识,策略在此形成。

六、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创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可见,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只有解放学生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走出课堂,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例如,在教学“公约数、最大公约数”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帮个忙。老师家的厨房,它长30分米,宽24分米,现在要在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请同学们帮老师选一选,选边长为几分米(整数)的地砖,才能铺得既整齐又节约?”这样,把问题情景模拟出来,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不仅帮助学生从中明确了公约数、最大公约数意义,理解了抽象的、形式化的数学,而且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而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正如郭沫若先生说的:“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 “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让我们停止一切束缚,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陪伴者,鼓励孩子:“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陪伴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去发现世界,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成就我们具有“生命意义”的事业。

猜你喜欢
玻璃罩跳蚤画图
我不是跳蚤侠
怎样画图
画图比多少
画图理解“同样多”
跳蚤
跳蚤
画图理解“多多少”
蜡烛熄灭实验
蜡烛熄灭顺序及原因探索
为什么跳蚤能跳得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