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这句豪言壮语,激励了无数有志之士,为实现人生的理想而奋斗。小学语文高年级的教材安排了有关励志的单元:“理想和信念”。这一单元的教材《古诗三首》,精选了有代表性的古诗,作为学生阅读与学习的精选内容。这三首古诗分别是李贺的《马诗》、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都是咏物诗,立意深远,情感表达含蓄。三位诗人借咏叹马、石灰、竹石,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教学古诗,要指导学生把握古诗表达志向的方法,选择有效的措施,组织学生走入阅读学习活动。
一、探究古诗内容,领悟写作特色
古诗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研读古诗,把握古诗的内容以及写作特色,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有效地引导教学活动的展开,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情境,朗读感悟。
1. 感知内容。古诗内容的感知是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师要研读教材,探究教材表达的内容、情感以及表达方法。教材中的三首古诗,表达的都是诗人的志向。《马诗》通过咏叹马的命运,表达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石灰吟》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的是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了竹子的品格,诗中的竹子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了解了诗句内容,就把握了诗句的内涵,为指导赏读古诗奠定了基础。
2. 探究表达方法。鉴于内容不同,古诗的表达方式各具特色。教师通过研读诗句发现写作表达之妙。从《马诗》中的“沙如雪”“月似钩”,可以看出采用比喻的手法写作,前两句是采用对仗的方式,写出了大漠秋天的清冷。《石灰吟》按石灰的开采过程写作,以石灰和自己作比较,托物言志。《竹石》巧用“咬”字,把常见的竹子拟人化,写法精妙。这些写作方法的了解,有利于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诗情。
二、感知表达特色,确立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指导要确立教学目标。古诗教学的目标定位,要根据教材内容和表达的含义,还要关联所在单元的主题元素和语文要素。由于单元主题是“理想和信念”,语文要素是体会人物特点,所以,教学目标可以准确定位。
1.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这是对学生自主先学提出的目标。教材中诗句的右边都附有对重点词语的解释,帮助学生自学,理解诗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注释,理解诗句。这样的目标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会主动探究,合作探究与交流。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这是针对于朗读与背诵确立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进行背诵积累。语言的积累需要背诵与记忆,积累的越多,表达与运用的效果越好。
3. 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材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文章是富于情感的,需要学生品读探究,才能体会出来。这个目标的确立,旨在引领学生走进诗文描述的情境,感悟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确立以后,教师就可以针对课文,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感悟、以读促悟、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走入阅读教学活动。朗读感悟是阅读学习的最佳方法,教师要把朗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深刻领会古诗包含的情感。
三、引领品析诗文,把握古诗内容
自主先学是指导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之法。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或者运用激昂的语言,激起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探究的兴趣。
1. 激趣引领。利用多媒体出示宋代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导学生赏读,并交流诗句给人们怎样的启示。再出示古人保家卫国的画面,引导学生交流认识。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关于本单元的主题“理想与信念”。关联本课的材料,引出有关表达志向的三首古诗。
2. 自主先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要求通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自主疏通古诗大意。对于不易理解的词句,可以采取合作学习与探究的方式,组织交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会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教师要利用多媒体中的范读或教师范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诗文,读出节奏的铿锵有力和明快之感。自主先学是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发挥的有效方法。
3. 交流信息。学生在自主先学的基础上,交流对古诗的初步感知。学生交流的内容来自于他们的初步感知,可能是片面的、朦胧的,甚至是有偏颇的。教师不必强求,尊重学生的初读感知与自学的成果,给予肯定与鼓励。在此基础上,学生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交流《马诗》,关注大漠的沙和月,感知黄沙在月光的照耀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好像一把弯弯的钩子。诗人盼望能跨上骏马,踏遍清秋的原野;交流《石灰吟》,感知石灰只有经过千万次的捶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事,即使粉骨碎身也毫不惧怕,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交流《竹石》,感知竹子抓住青山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里。经历了千万次的磨练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吹打也不动摇。这些内容的感知,要在组织学生反复品读诗句的基础上获得。
四、借助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志向
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要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推敲与运用,还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诗人描绘的情境,进行想象与表达,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将马的轻捷矫健、石灰的清白、竹石的坚劲,与诗人的自我形象融合在一起,联系诗人的经历,或者关联电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品格,体会诗人高尚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1. 展开想象。在学生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展开联想。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是诗意的焦点,是诗情的凸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句,引导他们根据每一句诗文,展开想象,品悟诗情。
2. 聚焦关键词。《马诗》中的比喻很贴切。要引导学生聚焦“沙如雪”“月似钩”“金络脑”“快走”等词语进行想象:读者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描绘出边塞沙漠的清冷,月亮也凄清,带有金络脑的马奔驰在边塞的战场的画面,聚焦“何当”一词,想象渴望建功立业的骏马自知遥遥无期,尽显无奈,但是又寄托了无限的期盼之意。教师补充资料,学生结合诗人少年时代诗名遠扬,但是仕途失意,始终没能够大展宏图的经历,感受他渴望为国建功立业,但是又不被赏识与重用而发出的感慨。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盼望报效祖国的情感,因为这是正能量,能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3. 联想场面。对《石灰吟》的品读,要抓住石灰烧制过程中的场面描述,依据“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展开想象。学生在想象中会深切地感受到石头经受无数次捶打,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场面,在熊熊烈火中依然从容不迫的英勇姿态。学生观看文中插图,获得直观性认识,再联系文中语句,感受石灰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不怕粉身碎骨的精神。再次引领赏析诗文,体会全诗句句不离石灰,表面写了石灰的烧制过程,实际上关照了人的品格,写出怎样锤炼人的高尚品格。教师补充介绍于谦的生活经历以及关于他的小故事,让学生了解他为人正直、坚贞不屈的优秀品格,从而感受诗人以常见的石灰自喻,表达不向邪恶势力妥协的志向。诗人咏石灰,也是吟咏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状态,吟咏自己磊落的胸怀。这是学生对场面想象获得的认知。
4. 借助插图。赏析《竹石》时,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郑板桥的爱好,他的字画的特点,顺势引导他们观看文中郑板桥画的竹子的插图,借助插图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品读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感受描绘的意境。抓住“破岩”“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组织学生想象竹子面对恶劣环境,坚定不屈服的态势,从而感受竹子虽然生在岩石中,却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利用课件出示补充的材料,关联诗人的生活经历,学生体会出诗人与竹子同样经受着“东西南北风”的“千磨万击”,但是仍然用坚强的意志“咬定青山”,真是坚韧不拔。学生再联系课外读本中的中华男儿坚贞不屈的故事:《狼牙山五壮士》《李大钊》《刘胡兰》等,感受人物不屈不挠的精神,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5. 赏读比较。引导学生赏读三首古诗,关注表达的内容、写作特色以及情感,比较异同。学生通过赏读,再进行比较,体会三首诗都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描写的事物抒发自己坚定不移、勇敢无畏的志向与品格,同时也感受到借物言志手法之妙。这种手法从古至今被文人广泛采用。联系以前学习的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再次感受借物言志的写作特色。
引导学生关联自己,从三首诗中受到什么启示。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进行交流,从而懂得做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强的信念,做个不被生活与磨难击垮的人。联系新时代对少年儿童的要求,感受自己肩负建设祖国的重任,要学会运用智慧面对困难,经受住考验,报效祖国。在交流与表达中,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
五、朗读表达情感,分享阅读成果
好的诗篇是需要通过朗读丰富情感,并进行背诵积累的。教师引导学生走入古诗描述的意境,进行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1. 掌握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需要掌握技巧。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朗读技巧。朗读《马诗》,前两句语速放缓,读出大漠月夜的荒凉、冷寂之感,后两句语速相对加快,读出节奏感,表现出诗人想要建功立业的急切与向往之情。朗读《石灰吟》,“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读得稍有力度,“若等闲”可以读得平稳、舒缓,读出其中的从容之意。读“粉骨碎身浑不怕”一句,语调要高昂,最后的“要留清白在人间”,读出坚定有力的语气,传递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指导朗读《竹石》时,抓住“咬定”“不放松”,读出力度,表现出竹子的品性。对“千磨万击”,要读得慢一些、重一些,最后一句读得舒缓、从容一些,把作者顽强自信的态度表现出来。学生掌握了朗读方法,就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2. 多种方法促读。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读的形式,促进朗读。教师范读、师生对读、情境引读、配乐朗读等都是促进朗读的好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情灵活选择。另外,多媒体中还配有根据诗文创编的歌曲,学生跟着播放的音乐演唱,更容易促进朗读与背诵。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深入体会诗人的人生志向,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落实朗读背诵与积累的目标。
3. 熟读成诵。古诗不仅语言精练、内容生动,还包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是文学宝库中的珍宝。鉴于古诗的影响力深远,所选的三首古诗,都要求学生背诵积累。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忆。组织学生交流记忆的办法,例如,边想象画面边背诵、形象记忆、同桌互相提示记忆等。这样的交流,避免了死记硬背现象。学生通过熟读,达到背诵的要求。
4. 拓展赏析。教师出示有关托物言志的古诗,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古诗,进行交流赏析,体会诗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使学生拓展认识,感受祖国文化的灿烂,认识到创造辉煌历史的人们具有高尚的品格。
总之,对于借物言志类的古诗文的教学指导,要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诗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古诗内容,借助资料,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志向,領悟诗人通过具体的事物表达志向的方法,并通过朗读感悟,达到背诵和积累的效果,提高阅读学习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使教学目标多项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