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更名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初探

2023-03-27 11:25姜蒙蒙
考试与评价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教材法治道德

姜蒙蒙

《品德与生活/社会》更名为《道德与法治》,给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从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以课程目标的改变、法律素养的培养以及新教材运用为抓手,为课堂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提升教师自我修养、加深对新教材的认识、合理运用教学素材等。

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义务教育起始阶段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因其他年级册次教材仍在审核中,仍沿用原版教材。截止到2019年下半年,我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均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至此法治教育正式全部纳入义务教育课程。名称的改变,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怎样利用新教材实施有效的教学,是基层教学工作者把握的重点。

一、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的意义

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德,提升学生的法制意识。以往的教材其中也涉及到法治教育知识内容,但是将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后,其中明确地对法治教育提出了更为突出的要求。教材更名是强化法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新教材的内容中除了要给学生教授道德知识,更特别说明在日常生活知识当中所涵盖的道德法制。如利用教材讲述道德生活故事,日常生活中的遵守规则,这些都是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前提,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性相符合。所以,加强学生意识要从娃娃开始培养,《道德与法治》在该方面尤为重视。

《道德与法治》让学生明白是将规范作为主要内容的学科,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发展的重要意义,让规范的实施逐渐变成习惯的养成,这也是《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所以,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时应紧贴学生的真实生活,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也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材更名后,新教材的内容让教师有了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以多样化的活动带领学生走入课堂,感悟人生,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因此,教材更名对道德与法治意义重大。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的改变。从表明上看,好像只是名称的改变,但是品生/品社注重学生生活性及社会性的培养,及使学生在生活和社会中能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及道德品质,但是道德与法治却是重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要求小学生把对道德与法律的认知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要初步达到对基本道德和法律常识从认知、思维到行为的一种转化,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双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把握一点,义务教育的法治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从小具备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知法敬法,而不是使学生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去做专业的法律从业者,如法官、律师、检察官等。

(二)法律素养培养受限。目前我校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基本是原来的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法治教育时就会出现一个最明显的问题:自身的法律知识欠缺,有时在教学内容与法治关联不紧密的时候就会出现忽略法治教育的现象。如五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三章的内容,多为地理方面的知识,这是由课程本身综合型的属性决定的。而在讲授这一章节的时候,一方面讲授的内容与旧版教材基本相似,另一方面教學内容里并没有专门的法律知识的链接。如五年级上册《辽阔的国土》一课,在讲授时教师就可能忽略这点。法治教育的基础薄弱,和其他学科相比,未得到有效重视。

(三)新教材运用问题。结合旧版教材的课程标准(2011版)我们总结出新教材的一些特点:第一,具有对话性。新教材的运用没有单独以教师的教为主,而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增加了许多活动园的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兴趣;第二,具有综合性。涉及历史与文化、地理与环境、生命与安全,法律知识等多方面内容;第三,具有开放性。课程需要学生立足于课堂但最终走向社会;第四,具有实践性。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要把对道德与法律常识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

新教材的出现及其复杂的特点,一方面带来了教学方式及教学观念的改变,要求教师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督促教师在教材之外恰当利用其它教学资源。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陷入以下困境:首先,教材内容有限且不细化。尤其低年级教材多以图画为主。其次,教材内容在选择素材时有地区差异性的存在。例如:五年级上册的《课余生活我选择》这节课,关注城市地区较多,偏远地区较少,教材里活动园里所展示的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困惑如舞蹈课与少年宫活动的冲突,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学生无法想象,所以不能与学生生活经验等相结合,致使学生无法将课程内容内化于自己的品格。最后,教材内容更新慢。例如:二年级的《健康看电视》。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更新,城市地区孩子们接触的电子设备五花八门,所以电视只是其中一个缩影并不具代表性。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大多会利用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尤其是素材性教学资源。最重要的一点是将法治教育融入课程,但是教材里并不是每一课时都体现法治内容,这就需要教师能敏锐发现本课需要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的地方。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问题的建议

(一)提升教师自我修养

教师是实现道德教育“立德树人”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素养更是决定课程是否高效落实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基层教师我们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守住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做道德的思考者,为学生创造思考型课堂。第二,拓展学习途径,提升教师法律相关素养。从学校层面来说,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机会;从个人层面来说,教师本人要利用书本、媒体等多种途径了解教材,增强需要增长的相应能力。第三,尊重学生,促成教学相长。《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使用是为儿童的,所以要明确新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法律意识,要从儿童生活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去渗透法律意识,要做到以生活为向导达到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融合。

(二)加深对新教材的认识

道德与法治课程遵循旧版教材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保持大结构不变,紧跟时代步伐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德育与法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启发,并以“立德树人”为基础的综合性活动课程。然而,《道德与法治》现在还没有专门的课程标准,所以在认识教材时就要从本套教材编写的依据出发去认识理解教材。(附教材编写依据)

明确教材的编写依据,作为基层教师我们更清楚了要从哪方面去抓教材。首先,我们知道2011版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重要的基础、依据,但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它有对应但是并不完全,会根据法治教育调整有拆分也有整合;教育的内容基础是根据党的十八大历来以来的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进行的融合;具体落实就是根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它的范围比课程更广。

(三)合理利用教学素材

课程中教学素材的运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笔者建议应深度解剖教材,恰如其分地加入拓展素材。如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的《好山好水好风光》一课,我先了解了中国的地形、江河、山脉,因为有了祖国丰富多彩的地形地貌,我们有了世界级自然遗产,在欣赏了这些美景之后,我给学生们分享了一些游人破坏这些美景的新闻。同一景色,破坏前的美景与破坏后的景色对比激起了同学们对破坏者的谴责,也让他们意识到了文明出行的重要性,此时游人破坏美景的新闻笔者认为素材运用合理。

笔者认为不能以追求形式的新奇和教學形式的多样作为目的,要适当给素材做减法。还是以《好山好水好风光》一课为例。旧版教材里地形、黄河、长江等是分三个主题进行。我们拓展了许多素材如根据陆高把我国分为三级阶梯,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以及黄河、长江的主要流域图等。但是新版教材只给了中国地形图,我们只重点看图识别地形,其他素材将不再展开。

最后,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双赢,在原有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教师要敏锐地渗透法治教育的素材。如《好山好水好风光》一课,在讲述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以后,希望学生保护世界遗产,尊重自然、爱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结合本地区的特点,笔者加入了一个教学素材:《天津市文明条例》第二十五条 旅游应当遵守下列规定: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尊重英雄人物和历史文化名人;爱护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旅游设施;服从景区、景点工作人员引导和管理。此素材既符合课程目标又结合本地实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去实践,仔细研读教材内容,细致解读每一个细节,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只有深刻理解新教材,掌握教材本质,才能使课程发挥实效。

猜你喜欢
新教材法治道德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