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燕
摘要: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殊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重新认真研读、实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贯穿于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始终,构建不同形式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实施个别化教育教学和多元性评价,以促进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课程标准;培智学校;核心素养;个别化教育;课程评价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公布。新课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展开,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绘制了育人蓝图。培智学校课程源于普通教育,它吸纳了普通教育课程改革的精华,并将之在培智教育领域进行融合和创新。基于新课标,重新认真研读、实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对于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核心素养贯穿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始终
新课标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将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细化,具体化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观。所谓核心素养观,即让课程目标始终聚焦于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高阶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可普遍迁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从智能发展、社会适应和生活实践三方面体现残障儿童发展的核心素养观:促进智能发展,提升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生活实践能力,使残障儿童最终成长为自立自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公民,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材。
(一)智能发展
智能发展是残障儿童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分布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各科课程中,以生活语文、生活数学两门学科尤为突出。在这两门学科中,着重发展残障儿童的感知觉能力、思维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数理运用能力,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表达内心愿望、选择与决定需求、对自己的行為负责、形成初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训练。
以培智二年级生活语文课程为例,此学段教学目标与内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点、速度及水平,将智能发展融入与残障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中,从学习沟通开始,包括言语理解(如理解简单句)、语言表达(如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个人需求)、识字与阅读(如认读所学词语)、写字与习作(如书写简单汉字)。培智二年级生活语文中的智能发展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培养残障学生最基本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用以解决生活实际需求。而培智二年级生活数学课程则将智能发展细化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方面,从认识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量开始,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形成数感,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继而训练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发现简单问题并尝试解决的能力,体会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与成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建立在残障儿童智能发展的基础之上,以情绪情感为纽带,旨在培养儿童与周边的人与事物和谐发展。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中社会适应教学内容包括情绪情感、人际关系、社区参与、社会权责、安全防范、实用常识六个领域,培养儿童逐步形成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社区服务资源,参与社区活动,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遵守公共秩序,懂得服从规则;维护个人与社会安全以及相应的社会生活常识等方面的能力。
以培智二年级生活语文课程为例,教材中的社会适应课设置了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两个目标内容,如表1所示。
(三)生活实践
残障儿童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参与社会生活,同时又在社会生活中提升社会适应力的过程,就是生活实践。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是生活化的功能性课程和支持性课程,其生活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训练学生逐步具有个人生活、居家生活和社区生活的能力;了解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具有休闲娱乐能力、信息运用能力、职业能力;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等。
培智二年级是劳动技能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以生活实践为中心,训练残障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能处理好个人事务,具备吃、穿、喝和如厕等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做简单的公益劳动,学习整理清扫教室、宿舍、责任区的卫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习惯。
培智二年级唱游与律动课程在生活实践方面,侧重于培养残障儿童具有初步的休闲娱乐能力:能参与团体游戏,能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学习唱歌、跳舞、表演等。
培智二年级运动与保健课程中的生活实践则坚持“健康(身心)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残障学生的动作发展顺序:能进行基本的站立、走、跑、跳等活动;参加简单的游戏,学习遵守游戏规则;初步认识自己的性别特征,培养个人卫生习惯;听到批评时不烦躁等。
二、生活语文学习任务群促进培智义务教育课程综合性开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让人耳目一新,其亮点之一就是提出了“学习任务群”。何谓“语文学习任务群”?胡海舟教授在《语文学习任务群:理解与落实》中给语文学习任务群下了这样的定义: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凭借,承载语文课程内容、架构课程体系、创新语文教学模式的若干相互关联的语文学习任务的集合体。
“学习任务群”在语文新课标中出现了30多次,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小学阶段共设置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
从语文新课标的视角来看,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有五大语文学习任务群:倾听与说话、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综合性学习,着重于培养残障学生具有基本的适应生活的听、说、读、写能力,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工具性、生活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征。
对于残障学生来说,让语文学习任务群实现其教育教学价值的关键在于将抽象化、逻辑化强的学习内容转化为直观的、生活化的、可操作的系列学习任务。因此,生活语文学习任务群应着眼于残障学生的生活需要,以培养适应生活的语文素养为目标,设置以生活为核心的开放而适性的学习任务,创设生活化的真实情境,将潜能开发与功能改善相结合,让学生能动感知、主动参与、积极体验。
以培智二年级《生活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学校生活”为例,将传统的师生问答、机械作业转化为情境创设、任务设置,形成语文学习任务群,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听说读写、言语实践、解决问题。
(一)单篇课文学习任务群
《我的学校》是“学校生活”单元的第一课,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语文学习任务群。
任务一:认识课文中操场、花园的图片,并能与词语对应;和同学找出学校中的操场、花园并能正确说出对应词语。
任务二:看课文插图,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朗读句子“学校里有操场,还有花园”;和教师、同学在校园里走一走,说一说学校不同的场所。
任务三:根据学校场所照片,用句式“学校里面有……”向家长介绍学校。
(二)单元学习任务群
“学校生活”单元编排了《我的学校》《我是值日生》《操场上》三篇课文和《语文小天地》,教师可以整合单元中的学习目标、内容、情境、资源等来设计形成新主题单元语文任务群。
任务一:学校新发现——观察校园环境,用学过的句式介绍学校和学校生活。
任务二:校园新运动——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阳光体育运动和课间活动,和同学沟通交流、友好相处。
任务三:学写新汉字——认读汉字及笔画,在教师的帮助下描红或独立书写。
任务四:班级新任务——熟悉学校、班级新环境,做好学校和班级的值日生。
(三)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培智义务教育各学科低年级教材在编写时便注重打通学科界限,同一内容跨学科融通、资源整合,以便培养残障学生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生活语文》第一单元“学校生活”为基础,与《生活数学》第一单元“校园生活”《生活适应》第一单元“学校生活”融会贯通,加入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劳动与技能的学科内容,形成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的综合化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认识学校的不同场所,试着画一画校园,学唱《上学歌》;认识更多的运动项目,更好地参与学校活动和游戏,参与学校生活,和同学友好相处;在熟悉的学校生活中,体会、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等。
三、个别化教育支持培智义务教育课程实施
新课标要求全面落实因材施教,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开展差异化教学,加强个别化指导。同时要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不同成长期和因各种障碍而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支持保障,进而为融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开空间。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更是明确提出了学校应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为每个残障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基于班级集体教学个别化教学的要求。
遵循基于班级集体教学的残障学生个别化教育,是针对每位学生的具体学情和身心特点,将课程标准落实到个别化教育计划中,制定适合其发展的个别化学习方案,运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态、教学进度等组织教学,使每个残障学生都能接受适宜的教育,达到个别化教育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健康发展、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基本信息、监护人信息、家庭情况、生长发育史、医疗史与康复训练史、教育史、日常表现概述)、教育诊断结果及分析(感知觉等领域、评估工具教育诊断结果、优劣势、教育与康复建议)、课程评估结果及分析(学科、评估工具、评估结果、优劣势分析、教育建议)、发展障碍对学校常规课程学习的影响及特殊教育需要(障碍对学校课程学习的影响、其他特殊教育需要、辅助设备需要、评价方式及依据)、学科教育康复目标(现有表现水平、长短期学习目标)、教育支持与服务(服务项目、服务时间地点频率)。
以培智二年级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为例,生活语文课程分析结果及分析、学科教育康复目标如表2、下页表3所示。
四、校本课程扩展培智义务教育课程的范畴
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其中,国家课程是主体,奠定共同基础;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拓展补充,兼顾地区及学生差异。校本课程由学校组织开发,立足学校办学传统和目标,发挥特色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以多种课程形态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培智义务教育课程中,校本课程是重要组成和建设部分,有效扩展培智义务教育课程范畴。培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校本课程首先应考虑到根据残障学生在生活环境中面临的需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设计社区化和个性化的内容,以满足残障学生的个别化需要。同时将校本课程延展到资源教室、家庭、社区、社会,采用多样化的支持方式,建立多方合作的支持系统,实现学校、教师、家长、专业人員、志愿者等共同参与,开展教学内容生活化、活动形式多样化、资源社区化的教学。
例如,教师在教学二年级《生活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家庭生活”时,安排了以下的校本课程:在资源教室中由学科教师进行听说读写补偿训练;在班级中和同学友好交谈,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人;在学校家政教室中由生活指导教师利用实物认识家用电器、学习整理房间;在家中正确使用家电、整理房间;同家庭成员到社区运动场进行运动、参加社区活动等。
五、课程评价反馈培智义务教育课程的效果
新课标要求更新评价观念,创新评价方法,提升评价质量,倡导基于核心素养的、具体可操作的过程性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多样化,引导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做出全方位评价。
对于残障学生来说,课程评价应从其特殊需求出发,方式多元,手段多样;淡化学科要求,着重评价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充分肯定残障学生的成绩,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及时反馈现实教育教学中的不足,调整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在对残障学生进行课程评价时,要坚持多元化、多样化、开放化、整体化,结合残障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适宜的评价方法。如:日常观察、交流访谈、作业分析、实践操作、书面测验等。结合个别化教育计划可形成期初评估、期中评估、期末评估,反馈教育教学效果,并为进行下一阶段的教育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新课标“十年磨一剑”,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培智义务教育应吸收其精华,融会贯通,让每一名残疾儿童少年都有人生出彩机会,让残障儿童少年和普通儿童少年共同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华.创造21世纪理想课程——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国际视野[J].基础教育课程,2022(10).
[2]胡海舟.语文学习任务群:理解与落实[J].小学语文教学,202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顾丽萍.从理念创新到实践创新——区域随班就读支持体系建设的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7(9).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