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汤加减联合温宫穴位敷贴对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3-03-25 04:21董一孙培军焦玉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血块证候原发性

董一 孙培军 焦玉娟

原发性痛经是一种临床常见妇科疾病,以月经期出现周期性小腹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其根治难度大,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西医治疗原发性痛经以对症止痛、镇静为主,虽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但远期疗效一般,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故临床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1]。近年来,中医辨证论治在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学认为,瘀血阻滞胞宫是原发性痛经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而寒邪侵袭凝滞又是促进因素之一,最终形成寒凝血瘀型,故治疗上应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中药汤剂及温宫穴位敷贴是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常用方法,其疗效及安全性已得到临床认可,且具有操作简便、易被患者接受等特点[2-3]。因此,本研究拟探讨温经汤加减联合温宫穴位敷贴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清疼痛递质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在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就诊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150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 例。对照组年龄21 ~35 岁,平 均(28.32±2.14)岁;病程4 ~29 个月,平均(15.26±3.17)个月;月经周期20 ~38 d,平均(29.33±4.16)d。观察组年龄18 ~33 岁,平均(27.65±2.05)岁;病程3 ~31 个月,平均(15.49±3.08)个月;月经周期20 ~39 d,平均(29.45±4.20)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9 版)》[4]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1)经期下腹部痉挛性疼痛,伴坠胀感,可放射至腰骶部,伴有恶心呕吐、冷汗等症状。(2)上述症状多呈周期性,妇科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学》[5]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属寒凝血瘀型,主症:经期或经前小腹冷痛,痛甚拒按,得热痛缓;次症:月经量少,经色黯夹血块,面色青白,舌质紫暗,舌苔白腻,脉沉涩。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符合原发性痛经中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18 ~35 岁。(3)首次就诊,既往1 个月内无相关药物治疗史。(4)患者均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继发性痛经。(2)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癌等妇科疾病者。(3)本研究用药过敏者。(4)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或严重器质性病变者。(5)孕妇及哺乳期妇女。(6)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研究者。

1.4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即经前1 d 给予布洛芬缓释片(上药信谊药厂,国药准字H20002627,规格:0.3 g)口服治疗,0.3 g/次,2 次/d,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剂量,连续治疗3 个月经周期。

观察组:采用温经汤加减联合温宫穴位敷贴治疗。(1)温经汤组方:吴茱萸15 g、当归10 g、阿胶10 g、芍药10 g、川芎10 g、人参10 g、桂枝10 g、牡丹皮10 g、半夏10 g、麦冬10 g、生姜6 g、甘草6 g。若出现经血量少、紫暗者加益母草15 g、泽兰10 g;瘀血腹痛者加蒲黄15 g、五灵脂15 g;腰膝酸软、冷痛者加杜仲15 g、续断10 g。水煎至300 mL,分2 次饭后温服,连续服用3 个月经周期。(2)温宫穴位敷贴组方:干姜30 g、小茴香30 g、当归20 g、川芎20 g、赤芍20 g、延胡索15 g、香附15 g、蒲黄15 g。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加入鲜姜汁调和混匀成膏状,制成厚度约0.5 cm,直径1.0 cm 的药饼,于经前3 d 敷于双侧三阴交、关元、神阙等穴位,6 h/次,1 次/d;连续治疗3 个月经周期。

1.5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评分:包括小腹冷痛、月经量、月经血块、便溏。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情况。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制定标准,按照严重程度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4 个评分等级,分别计0、2、4、6 分。小腹冷痛:无为0 分,偶尔腹痛、可耐受为2 分,腹痛明显、坐卧不安为4 分,腹痛难忍为6 分。月经量:正常为0 分,明显减少为2 分,点滴即净为4 分,闭经为6 分。月经血块:无为0 分,夹少量血块、颜色暗红为2 分,夹少量血块、颜色紫黯为4 分,夹大量血块、颜色紫黯为6 分。便溏:无为0 分,大便次数<3 次/d 为2 分,大便次数3 ~7 次/d 为4 分,大便次数>7 次/d 为6 分。

(2)血清疼痛介质:包括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s E2,PGE2)、催产素(oxytoin,OT)、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处理后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测,操作严格按照说明进行。

(3)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皮疹、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头痛及肝肾功能损伤。

(4)复发率:两组患者治疗后均采用门诊复诊、电话等形式连续随访1 年,随访截止日期2021 年12 月31 日,统计两组患者原发性痛经复发率,痛经复发: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上述任一中医证候积分≥4 分,且持续1 个月经周期。

1.6 疗效评定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制定标准,以中医证候积分、复发情况为评定指标。显效: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无复发;有效: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70%,无复发;无效:未达到上述疗效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小腹冷痛、月经量、月经血块、便溏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组别 时间 小腹冷痛 月经量 月经血块 便溏对照组(n=75) 治疗前 4.35±1.18 4.06±0.83 3.85±0.78 3.78±0.61治疗后 2.31±0.56 2.71±0.52 2.41±0.56 1.60±0.46 t 值 - 13.526 11.937 12.988 24.711 P 值 - <0.001 <0.001 <0.001 <0.001观察组(n=75) 治疗前 4.29±1.10 4.12±0.89 3.79±0.81 3.76±0.60治疗后 1.72±0.45 2.23±0.48 1.66±0.47 1.35±0.31 t 值 - 18.163 16.187 19.697 30.904 P 值 - <0.001 <0.001 <0.001 <0.001 t 组间治疗前值 - 0.322 0.427 0.462 0.202 P 组间治疗前值 - 0.748 0.670 0.645 0.840 t 组间治疗后值 - 6.568 5.874 8.884 3.903 P 组间治疗后值 - <0.001 <0.001 <0.001 <0.001

2.3 血清疼痛介质

治疗前,两组血清疼痛介质PGE2、OT、β-E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GE2、β-EP 水平高于对照组,OT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清疼痛介质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血清疼痛介质水平比较(±s)

组别 时间 PGE2(ng/L) OT(ng/mL) 月经血块 β-EP(ng/L)对照组(n=75) 治疗前 154.24±21.18 168.62±22.41 3.85±0.78 28.06±4.03治疗后 235.82±30.45 86.71±13.86 2.41±0.56 33.25±5.51 t 值 - 19.047 26.921 12.988 6.584 P 值 - <0.001 <0.001 <0.001 <0.001观察组(n=75) 治疗前 154.30±21.04 168.50±22.35 3.79±0.81 28.87±4.36治疗后 267.53±35.66 67.33±10.70 1.66±0.47 37.01±6.02 t 值 - 23.684 35.358 19.697 9.484 P 值 - <0.001 <0.001 <0.001 <0.001 t 组间治疗前值 - 0.017 0.033 0.462 1.181 P 组间治疗前值 - 0.986 0.974 0.645 0.239 t 组间治疗后值 - 5.856 9.585 8.884 3.990 P 组间治疗后值 - <0.001 <0.001 <0.001 <0.001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分别为5.33%、4.00%,均低于对照组的20.00%、13.33%(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例(%)]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是临床常见妇科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免疫调节等多方面,且不良生活习惯、精神心理压力、未分娩等均是其高危风险因素[8-9]。目前,西医针对原发性痛经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类药物对症治疗,虽具有较好的短期应用效果,但易出现胃肠不适等多种不良反应,且远期复发风险较高[10]。中医药凭借独有的辨证论治和整体防治的治疗理念,治疗原发性痛经已取得了一定成就,并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认可。

原发性痛经属于中医学“经行腹痛”“痛经”等范畴,其病位在胞宫、冲任,发病与外感寒湿、瘀血内阻等密切相关。寒为阴邪,主凝滞、主痛,若胞宫、冲任受寒邪困阻,可导致冲任失调,则胞宫经血不畅,不通则痛。故治疗上当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主。温经汤方中吴茱萸功擅散寒止痛,桂枝温通血脉,两药合用则散寒之力剧增,共为君药;当归、川芎活血养血、调经止痛,牡丹皮凉血散瘀、止痛,共为臣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麦冬养阴生津,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燥,三药合用避免瘀血日久耗伤气血,又可制约吴茱萸、桂枝温燥;半夏、生姜辛开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人参大补元气,以资生化之源,气旺血充,以上均为佐药;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是为使药。诸药合用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使瘀血得去,气血调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当归有效成分挥发油、有机酸类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动物实验也证实,当归精油可有效改善原发性痛经小鼠疼痛症状,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子宫组织中PGE2、PGF-2α 等浓度有关[11]。刘叶倩等[12]研究表明,吴茱萸酒制可降低痛经小鼠子宫收缩刺激量,抑制TO 等多种疼痛介质释放,而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温宫穴位贴敷是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实施的特色疗法,可将中草药制成膏糊状贴敷于相对应穴位,利用药物本身透皮作用和经络系统的传导,促使胞宫、冲任气血得以运行,达到散寒暖宫,活血祛瘀的治疗目的。近年来,中医运用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已得到临床证实。如李晓屏等[13]研究表明,运用温经散寒行气的中药进行穴位贴敷,可显著改善原发性痛经患者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孙培军等[14]选择147 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用于研究,在经过3 个月经周期治疗后发现温经汤联合自制温宫穴位贴敷能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且能调节血清疼痛介质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温经汤加减联合温宫穴位敷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优于常规西医治疗,且对患者中医证候改善效果更加显著。分析原因为:温经汤具有良好的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作用,同时配合温宫穴位敷贴可促进皮肤痛觉感受器产生相应冲动,以减少疼痛递质堆积,提高机体疼痛阈值;二者联合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进而发挥标本兼顾的治疗优势。

研究表明,前列腺素与原发性痛经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PGE2 随月经周期呈周期性变化,而在病理状态下,其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进而导致子宫平滑肌发生痉挛性收缩,抑制其非自主活动,引起疼痛症状[15-16]。OT 是一种内源性激素,具有促进子宫收缩、内源性镇痛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其水平升高与疼痛的产生直接相关。β-EP 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子宫腔液和子宫内膜中的神经多肽,具有吗啡样活性。已有研究证实,黄体期血清β-EP 水平降低可影响初级传入神经末梢的传导功能,这也是诱发痛经的主要原因之一[17]。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血清PGE2、β-EP 水平高于对照组,OT 水平低于对照组,说明温经汤加减联合温宫穴位敷贴可有效调节血清疼痛介质水平,抑制伤害性刺激的传入,进而发挥良好的中枢性镇痛的作用。安全性评价方面,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明温经汤加减联合温宫穴位敷贴毒副作用小,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温经汤加减联合温宫穴位敷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血清疼痛介质水平,且安全性良好。文章中体现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的临床参考或执行标准。

猜你喜欢
血块证候原发性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抢救呼吸系统急危重症患者中床边纤维支气管镜的应用
磕掉了牙齿
吸痰管替代尿管清除膀胱血块的对照研究▲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