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威娜
摘 要:文章聚焦美术核心素养,对深度学习理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提出了以下四条教学路径:欣赏与评述,创设有深度的审美情境;理解与感悟,提出有深度的教学问题;造型与表现,组织有深度的互动交流;创新与实践,烘托有深度的教学氛围。这些教学路径旨在充分开发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让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通过深度学习实现稳步发展与持续提升。
关键词:小学美术;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是一种以批判质疑的思维方式对已有知识进行重识、反思,最后实现内化与重构的学习方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把握深度学习的特点,将深度学习理念与小学美术学科以更为紧密的方式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小学美术教学精准性的提高、育人价值的开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进阶和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从对深度学习理念的认识出发,结合教学实践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展开探索。
一、小学美术中深度学习的特点
深度学习既是一种与浅层学习、表面学习相对立的学习方式,又是学生学习状态投入程度的具体体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深度学习理念,优化与创新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精准性和学习实效性。而深度学习理念之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如此突出的教学优势,是因为深度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 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
深度学习的主体在于学习者本身。基于深度学习理念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活动,教师会更加重视与关注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特征和需求,为学生设计与组织更具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理解内化、深刻感悟的基础上实现灵活运用,发展美术核心素养。
2. 沉浸体验的学习过程
深度学习相较于以往的浅层化、表面化的学习,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和参与情况。这是因为深度学习的发生是建立在学生对已知知识的批判、质疑基础之上的。如此一来,学生便会在多种思维活动的综合作用下对美术知识形成更具个性化的感悟与理解,并通过主动实践操作、积极创新创造的方式体会到学习美术与进行艺术创作的乐趣。
3. 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
区别于接受记忆的被动学习状态,学生在深度学习中能在兴趣的作用与驱使下主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评述、对美术知识进行探究思考,并在把握与感知美术学科魅力和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美术知识与技能展开美术作品的创作与综合活动的实践。
二、深度學习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1. 欣赏与评述,创设有深度的审美情境
鉴赏美术作品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基本教学活动,同样是学生积累美术创作经验、提升审美品位、陶冶审美情操、发展艺术素养的主要渠道。但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使得他们在实际鉴赏与分析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的问题和现象,无法通过鉴赏美术作品感受到美术学科的深刻内涵,产生美术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在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目标引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时,便可以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习惯,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为学生创设立体、直观、真实、形象的审美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多重感官的作用下评述美术作品,并在挖掘艺术作品深意的过程中感悟到美的多样性和深刻性,产生美术创作欲望,锻炼审美感知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以下统称“教材”)三年级下册“家乡的桥和塔”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陈逸飞的油画作品《水乡》时,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将深度学习与情境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走进《水乡》之中,在品悟江南水乡小桥独特造型美和结构美的基础上,得到审美情操的陶冶、审美品位的提升和审美能力的锻炼,进而学会用绘画表现家乡的桥和塔,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首先,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美术鉴赏兴趣的形象化审美情境。“家乡的桥和塔”一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各种桥和塔的结构、造型,并在领悟桥和塔建筑物造型美的基础上得到美术创作灵感的启发,学会用绘画的方式表述与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在陈逸飞的油画作品《水乡》中,江南水乡的小桥则被赋予了作品别样的意境美和造型美。为了让学生通过鉴赏《水乡》得到丰富的审美体验,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环节为学生播放与展示各式各样与桥有关的视频影像,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如天下第一桥“赵州桥”、卢沟晓月“卢沟桥”、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等,并以问题“你们知道哪些与桥有关的故事?”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探讨与交流与桥有关的内容,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在此之后,教师再以问题“你们想知道艺术家们是如何在画中表现各种桥的美的吗?”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实现流畅、自然的课程导入。
其次,创设能够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立体化审美情境。在学生对美术作品中的桥产生好奇心后,教师便可以抓住教学时机为学生呈现陈逸飞的油画作品《水乡》,并利用多媒体的放大、局部呈现、转换角度等功能将《水乡》中的江南水乡小桥以立体、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婉转的江南小调更为细致、全面地观察《水乡》中江南小桥的独特造型美与画中人景物情交织、交融的和谐美,促使学生在视听感官的协调作用下表达与抒发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与认识,分析与评述《水乡》中小桥的独特之处。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自己家乡的桥与《水乡》中的江南小桥进行对比,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鉴赏美术作品。
最后,创设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反应的生活化审美情境。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家乡的各种桥,并鼓励学生从造型、颜色、结构、材料等多个层面分析家乡的桥的特点,发现家乡的桥与众不同的美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生成用画笔描绘家乡的桥的美术创作兴趣与欲望。
如此,学生能够在情境的作用下从更加多元的角度上对美术作品展开深度鉴赏与有效评述,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和鉴赏水平,其美术学习经验和艺术创作灵感也会因此得到丰富与激发,这对学生审美品位和艺术素养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理解与感悟,提出有深度的教学问题
思维能力的参与是学生从浅层学习过渡到深度学习的前提与基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若想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激活与发散,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有效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与合理引导,以此来让学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美术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深刻感悟。
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趣味文字”时,为了让学生在了解汉字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创作与设计美术字,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为学生设计以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教学问题链。
问题1:结合小学语文的学习经验,你知道汉字有几种造字方法吗?能举例说明吗?
问题2:除了楷书、草书,你还知道哪些中国书法?这些书法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问题3:日、熊、沙、园、闻这几个汉字分别是什么结构?如果以这几个汉字为基础设计美术字,你有哪些想法?
问题4:如果以英文字母或单词设计美术字,你会怎样设计?
“趣味汉字”是一节以汉字为基础和核心的美术课,主要锻炼学生的想象力、造型表现能力和创作设计能力。这是学生首次接触美术字的设计与创作,多数学生在实际的美术课堂中经常会因为对汉字的理解认识不足而缺乏美术创作灵感。为此,教师从学生的原有认知经验出发,基于本节课的学科融合特点,将小学美术与小学语文课程进行了联系,为学生设计了以上具有启发性和诱导性的问题链。
针对问题1,学生可以通过回顾自己的语文学习经验,分析与梳理出汉字的几种造字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并从中感悟汉字的独特性与古代先人的造字智慧。
针对问题2,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字帖、合作交流的方式认识各种汉字书法,并在对比、分析各种书法书写特点中领悟到中国书法中所蕴含的文化之美、造型之美和表现之美。
针对问题3,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几个简单汉字结构的方式,学会从字体结构、字形、字义等方面设计美术字。
针对问题4,学生会在汉字美术字的设计基础上,主动地发挥想象与联想展开英文美术字的创作。
这样的问题链设计,不仅让学生从多元角度发现、感受汉字的独特性与中国书法中所蕴含的美学元素,得到美术创作灵感的启发,学会从字体、字形、字义等多个层面上设计与众不同的美术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会对汉字的笔画、笔顺和书写方法生成别样的感悟认识,从而更加主动地传承与弘扬汉字文化。
3. 造型与表现,组织有深度的互动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阶等方面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在深度学习理念下引导学生展开小学美术探究学习活动时,教师同样要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促学、助教优势,通过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布置恰当小组学习任务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意造型和创新表现,让学生在想法与观点的交互、传递中得到创作潜力的激发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上册“蔬果的剖面”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能力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为各个小组提供足量的蔬果材料与美术学习工具,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与分析如何利用各种蔬果的剖面绘制创意美术作品,并为学生布置以下美术学习任务。
动一动:从不同的角度切开蔬果,并观察各种蔬果的剖面图。
画一画:画出各种蔬果的不同剖面图。
想一想:分析这些蔬果的剖面与现实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造型相似。
说一说:这些蔬果的剖面在结构、色彩与造型上有哪些特点?
试一试:发挥想象力,利用这些蔬果的剖面图绘制一幅美术作品。
“蔬果的剖面”是一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关联的课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会转变角度观察客观事物,发现常见事物的另一面,激发创作欲望,其在今后的美术学习过程中也会更加细致地留意与观察生活中的美,进而发展美术核心素养。但是,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食用蔬果时,很少能够接触到蔬果的剖面,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际的美术造型课中往往会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只会观察蔬果的横切面和竖切面。因此,在“蔬果的剖面”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动一动”“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学习任务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蔬果剖面的结构特征、色彩搭配和细节轮廓,并在合作交流与沟通互动中受到美术创作灵感的启发与思维能力的发散,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造型技巧绘制和创作以蔬果剖面为原型的美术创意画。
4. 创新与实践,烘托有深度的教学氛围
创新实践是学生通过学习美术知识所需发展与形成的关键能力。区别于审美感知、文化理解和艺术表现,创新实践能力更加关注与重视学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与个性想法的创意表达。在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需要为学生的积极实践与主动创新营造宽松、开放、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针对这一需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组织与设计中就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参与自由、灵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创新创造与实践操作能力的自由发展。
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下册“记录色彩”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相机拍下某一时刻、某一场景的照片,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摄影作品,交流探究其中所包含的各種色彩,以及不同色彩给人带来的感受和体验,让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氛围在学生的自由表达与互动交流中得到活跃,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创造良好条件。此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运用画面中的不同色彩进行自主美术创作,并为学生的个性化创作与创意表达提供充分的时空条件,让学生另辟蹊径自主探索不同的色彩搭配,分析自然界中色彩的变化规律,体验不同色彩所传达的不同情绪和感受。
由此,学生不仅能够在宽松、自由的美术学习环境下感知与领会色彩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还在主动运用色彩进行创意表达与创新创作的过程中学会运用不同色彩表达不同情绪,进而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把握深度学习的特点,以美术核心素养为导向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创设真实、形象的审美情境,设置层层递进的教学问题,组织深度互动的合作交流,营造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开展综合、多元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为学生深度美术学习的实现与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让小学美术的育人价值得以最大化实现,教师需要持续探索与钻研深度学习理念的有效运用路径,以此来为小学美术教学注入更多生机和活力,达到寓教于乐、精准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慧.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美术教学问题链设计[J]. 广西教育,2022(31).
[2]姜艳艳.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2022(13).